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对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的节能效果和天然气冷凝式热水器的热效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列出试验数据证明天然气冷凝式热水器的热效率比普通型热水器高14%左右。  相似文献   

2.
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的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表明天然气冷凝式热水器与普通燃气热水器相比,可节气13%。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传统容积式燃气热水器的结构和原理和几种新型容积式燃气热水器,包括若干容积式燃气热水器和快速式燃气热水器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尤其是一种引入新型燃烧系统的容积式燃气热水器。该热水器具有体积小巧、污染物排放低、高效冷凝等效果。其热效率可达107%(以燃气低热值计算),远高于普通容积式燃气热水器的80%-90%;其一氧化碳...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产通过试验得出冷凝式天然气快速热水器热效率与其排烟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冷凝式天然气快速热水器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用回归正交法实验分析有关因素对冷凝式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整机热效率的影响的实验结果,用于研究适合冷凝式热水器的工作参数。  相似文献   

6.
根据监测结果和理论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常规(非冷凝式)燃气快速热水器,如果采取一定的节能技术,在设计热负荷下热效率有4~8%的提升空间;冷凝式热水器热效率将比现有非冷凝式热水器热效率普遍提高8~12%,达到95%~103%(以燃气低热值计)。 燃气热水器能效标准及等级划分中1级能效为最高,符合这一标准的是高效产品,目前市场上没有或很少能够达到,是未来产品努力的目标和更新换代的方向(比如冷凝式热水器即可达到这一标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厨卫》2007,(12):154-154
在我国最新颁布和实施的《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中,将燃气热水器的能效等级分为三级,其中1级能效最高,热效率值不低于96%;2级热效率值不低于88%;3级热效率值不低于84%,热效率不达标的产品禁止上市。在达标产品中,万和A9冷凝式热水器尤为引人注目,其热效率高达98%,属于1级能效产品,被称为”最贴心的热水器”。不仅如此,这款产品还具有出众的恒温性能。据测试,人体对超过3℃的温差会有所感知,国家标准规定恒温热水器温差波动范围应在±5℃之间,且应在45秒内实现恒温出水。万和A9冷凝式燃气热水器水温波动只有±1℃,25秒内即可恒温出水,被誉为“真正恒温”的热水器。  相似文献   

8.
陶若 《中国厨卫》2005,(4):118-121
1995年5月,国家发布了“禁直推强”令6年后的今天,强排式热水器己当之无愧的成为燃气热水器市场上的主导。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厂家将目光逐渐转移到恒温热水器上,而且.第三代平衡式热水器也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但价位适中的强排式燃气热水器仍是相当一部分消费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洋洋 《中国厨卫》2012,(11):66-67
从2001年万和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冷凝式热水器后,这类环保节能的热水器因为价格偏高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高。继冰箱、洗衣机节能补贴推广实施细则出台后,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公布了节能产品推广企业及目录,将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纳入节能补贴范同。政府为达标企业提供每台200~400元的节能补贴,无疑将极大地刺激冷凝式燃气热水器的发展。冷凝式燃气热水器也将成为今冬消费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孙钢 《住宅科技》2001,(11):44-46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住宅的热水供应方式 ,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除少数有条件的住宅采用了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外 ,绝大多数住宅都是每户自己设置水加热装置来制备热水 ,供洗浴之用。本文所谈及的都是后者———每户设置水加热器的情况。现在我们设计的住宅中 ,每户的热水制备大多数都是采用城市天燃气或电加热的方式来进行热水制备。而现在被广泛采用的家用热水器不外乎以下两种 :①燃气快速式热水器 (以燃气为能源 ) ;②容积式热水器 (以燃气或电力为能源 )。上述两种热水器在启动和控制热水器工作状态的方式上有所不…  相似文献   

11.
创意场所的情节营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欣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09,27(8):96-98
创意经济时代呼唤全新的建筑场所观,该文结合当今颇受关注的创意产业,在场所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运用情节化策略进行创意场所的设计的理念,以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创意场所中情节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通过对创意场所情节的结构分析,提出了从若干方面加强创意场所情节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液体流动阻尼式高楼逃生器的创新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总体结构、原理分析、作品创新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论述了获得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一等奖的作品“液体流动阻尼式高楼逃生器”的设计。该作品结构紧凑、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平稳快速、价格低廉,不同重量的人均能以基本相同的速度匀速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的发展对于上海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及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在此背景下,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的发展历程、鲜明特点及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今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具有创造性内涵的教学体系构建,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达到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参考,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工程教育具体的教学方式和系统架构,论证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寻求工程专业创造思维的培养途径。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探讨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对创造思维体系的构建内容、教学逻辑、质量把控、学习驱动力、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评述,首先,知识合理的组织和呈现可以为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实操性、扩展性特征为实现知识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其次,立足于各工科院校对创造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启发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模式范围的界定、各种策略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提出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造思维体系的组织建设架构和教学环节设计;最后,分析3年的实际应用过程,总结教学方式和学习思维的提升效果,对得出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证明创造思维体系构建在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升ATN·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专业教育面临新的课题。本文结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从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方面,探讨提升建筑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邱宁  李泽  韩欣宇 《南方建筑》2020,(1):115-120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体系及经济结构,受到持续关注。以 2017 年文化创意企业时空 大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 Kernel 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主城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 布特征。依据各类产业与北京老城的空间关系,将其归纳总结分为中心型、空心型、离散型 3 类,分别阐述其分异成因。 北京市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和老城外围地区,呈现三圈层、多节点的产业结构,各类产业分异成因受 重要功能单元位置影响,也有政策导向、既有市场、创意人才、文化氛围、房价租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最后进 行各圈层特征总结及形成机制主要因素分析,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各圈层的空间优化建议,包括打造重要功能单位 品牌效应、提供产业联动空间支撑和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1962年巴克明斯特.富勒提出张拉整体结构思想,为之后钢结构的设计创新与蓬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钢结构建筑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中国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对钢结构结构及构件艺术进行研究的课题甚少.本文即是从建筑师的设计视角、从张拉整体结构思想引领的新型构件设计这一重要分支入手,通过对钢结构的新型结构及构件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创新构件及结构新形式;探讨了与之对应的结构及构件的艺术表达性与视觉感受性;最后从结构力流塑形、构件创新运用与建筑设计理念三方面对建筑实例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建立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创意产业与北京城市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焕章 《规划师》2008,24(1):15-17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北京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增强了城市经济实力;活跃了文化市场,提升了城市文化素质.为实现创意产业较好的发展,北京市加强规划和政策支持,引导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time of often divisive specialisation it is interesting to explore a cross-disciplinary parallel. This essay is drawn from my research in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an architect (Alvar Aalto), and a composer (his compatriot Jean Sibelius). It examines common, and extremely influential, childhood experiences, before moving on to study concomitant inspirational phenomena. These became keys to their creative output at the level of compositional form and structure. It is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that Sibelius and Aalto each requisitioned ideas from both the phenomenal character and the compositional forms of natural growth that they experienced around them. I argue that it was through this requisitioning that they related their own past to their adult creative work. Indeed, Suzanne K. Langer suggests that, 'Art has a logic of its own (and by “logic” I mean relational structure).'1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use of their creative art as just such a relational tool, and indeed, it is at this level that the study demonstrates a concatenation between their different forms of 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