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陕北大量的拦泥库泥沙淤积严重,使当地的自然环境趋于恶化。本文从库坝群的历史背景,存在问题,分析库坝群的现状成因及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在同一流域中,无论修建水库、淤地坝、拦泥坝(实际是大型淤地坝),都能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上游坝(或库)对下游的库(或坝)在一定时期内都有减淤的作用;在这些库或坝淤满以后都能变成上地或耕地,这是公认的事实。在陕北就有“未淤满之前为库,淤满以后为坝”的说法。为了保护电市水库不使其淤满,在其上游修了拦泥坝及淤地坝以拦截泥沙,或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西北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阶地区和河源区修建了许多中小型拦泥水库、拦泥坝和淤地坝。这些工程对控制泥沙和发展农业生产都  相似文献   

4.
要想快速减少入黄泥沙,黄河中游近期水土保持应注意两个重点,一个是治理的区域重点,即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治理,另一个是措施重点,即沟道坝系建设,坝库工程不仅有直接拦泥作用,还有明显的间接减蚀作用,从岔巴沟资料分析看,坝库间接减蚀量占天然输沙量的6.0%-34.8%,平均为20.7%。  相似文献   

5.
淤地坝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敏 《人民黄河》2003,25(12):25-26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目前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356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33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近期实施的重点应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调研、实体模型、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等手段,对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效果、水沙配置与利用、水库挖泥疏浚治理措施与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流域水沙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拦沙、水库拦沙、引水用沙和河道淤积等,在基本摸清了流域泥沙配置现状及其对官厅水库减淤效果的基础上,指出改善和提高流域引水用沙、滩地滞沙和水土保持拦沙等方面的泥沙配置能力是减轻官厅水库泥沙淤积的重要目标;论证了挖泥疏浚是解决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包括拦门沙淤堵和坝前淤积)的重要措施,小底宽挖泥槽疏浚方案(15m方案)可作为枯水年连通两库的应急供水工程措施,宽挖槽疏浚方案(宽300m或500m)和防淤堤方案为近期拦门沙整治方案,其中S型防淤堤方案具有局部导沙入妫的作用,挖泥疏浚可以有效地缓解坝前泥沙淤积严重所造成的危险局面;清淤应急供水工程方案实施后的连通渠回淤监测成果表明,连通渠回淤少,不存在淤堵问题,与实体模型试验成果一致,起到了连通永库和妫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香东 《施工组织设计》2002,(1):43-48,F003
毛家河取水枢纽工程是在拱坝坝顶沿坝轴线方向设底拦栅式取水廓道的一种新型坝,它是拱坝与底拦栅坝结合的试验坝。在泥沙较多,河谷窄的山区河流,为控制取水的泥沙含量,同时要取得发电水头或满足灌溉高程,可采用这种坝型。拱拦栅坝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采用拱坝坝体型式挡水;二是采用底拦栅型式取水。本文针对马家河电站毛家河取水枢纽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比较,拱拦栅坝的选定及其设计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8.
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系统分析已建水库各种排沙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总体思路,即利用水库自然水头,在近坝段库区内铺设可移动并带有吸泥头、可逐渐加长的管道,自动地将坝前约40 km范围内淤积的细颗粒泥沙和通过过坝隧洞或右岸山体内的隧洞排出库外,初步估算每年可排出泥沙3亿t。排出库外的泥沙可采用管道进行远距离输送,实现泥沙资源化。同时指出,过坝方案、自吸式吸泥头体型研制、排沙管道等是该方案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打坝的目的是为了防洪、拦泥、生产。要生产就必须先拦泥,要拦泥就要蓄住洪水,所以,在一条沟形成坝系的初期,总要使各坝尽量蓄洪拦泥。但是,当需要利用坝地的时候,往往和洪水有矛盾:让洪水进入坝地,就要影响生  相似文献   

10.
潘建平 《中国水利》2009,(12):44-46
治沟骨干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会因泥沙淤积而成为病险坝,影响到工程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工程拦截泥沙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设计时就要进行相对稳定分析,对要拦泥淤成的坝地进行生产利用分析。设计治沟骨干工程的同时,也要对坝控小流域的坡面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在实施坝的同时,实施坡面治理措施,减少流入坝地的泥沙,减小坝地上泥沙淤积的厚度,确保坝地实现长期生产保收和坝体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治沙。治沙的重点必须放在泥沙主要来源的中游地区和河道末端的河口地区。中游地区的治理应以工程治理为主,以在多沙支流上修建大中型拦泥库为主要手段,治理目标为大幅度地减少入黄沙量;河口治理应以淤海造陆为主要方向,化害为利,为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黄河干流梯级开发构架与泥沙控制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实测资料分析表明,黄河流域主要的产沙区间为河口镇至潼关区间,黄河支流按入黄沙量大小排序为渭河、无定河、窟野河、北洛河、祖厉河、皇甫川、延河、清涧河、洮河、汾河等。对黄河干流36个梯级开发工程、13条主要来沙支流224座水库研究表明,干流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七大骨干工程的总库容为944.97亿m3,总有效库容为472.26亿m3,拦沙库容为466.65亿m3,分别占36个梯级水库拦沙总库容的91%9、3%、90%。小浪底水库虽然具有巨大的拦沙库容,但是其上游水库或者未建、或者淤满、或者位于来沙区上游,因此其拦沙压力巨大,剩余拦沙年限仅10余年。小浪底水库淤满后,黄河泥沙将失去控制,会对黄河下游防洪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3.
论"以水库调控为中心"的治黄方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王化云“蓄水拦沙”治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库调控为中心,上中下游一体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水、土、沙资源充分利用”的治黄新方略。分析认为,应抓紧把现有的黄河控制水库体系完备起来,从根本上消除下游特大洪水的威胁,并尽可能实现洪水资源化;在此基础上,对下游河道实行缩窄整治,并做好河口流路规划。为保证水库群的正常运行,当务之急是在多沙支流上建大中型拦泥库,有效地减少入黄沙量。此外,还要改善水库调度的方法,并引入其他措施,以减少水库及下游河道的淤积。各种措施都要围绕着“水库调控”这个中心,互相协调,以取得“兴利除害”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河上游干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后,在带来了巨大的发电、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的同时,也给枢纽下游冲积性河道的演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头道拐站输沙能力与流量问的量化关系。在分析泥沙输移规律和宁蒙河道淤积成因的基础上,计算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初步计算分析了内蒙河道维持目前过洪现状及恢复到2000m^3/s平滩流量条件下所需要的水量。该研究对西线调水和水库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中下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还不完善,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黄河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干支流水库的基础上,继续兴建中游干流古贤、碛口水库,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下游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等下排工程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证设防标准内的防洪安全,重点进行东平湖滞洪区建设,长期开展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黄河下游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堤防加固,河道整治,东平湖滞洪区加固,滩区安全建设,挖河固堤,河口治理以及古贤,河口村水库建设,上中游干流河段和主要支流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堤防,河道整治或防冲护岸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宁蒙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上游来水沙地区分布不均匀,水沙异源。大型水库修库前,来沙多,宁蒙河道淤积,50年代淤积尤为严重。青铜峡、刘家峡水库运用后,水库大量拦沙,宁蒙河道发生冲刷。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后,汛期蓄水削峰,出库中小水流量历时加长,大流量出现机会大大减少,宁蒙河道重新调整,主要表现在;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淤积严重,水位升高,平滩流量减小;河势摆动加剧,滩岸坍塌严重;西柳沟高含沙洪水淤堵干流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资源的现代化利用,不仅要考虑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水,同时也要保证必要的河道生态环境水量。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宛如顽疾,较为突出的是水沙不平衡现象,输沙是研究黄河生态环境不可逃避的问题。从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生态环境需水计算中综合考虑鱼类生活、水沙冲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要求,对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各个重要水文站进行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最后,计算得到的生态环境流量区间可为水库群的优化调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陈枝霖 《人民黄河》2000,22(5):15-17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库群开展水沙调控是解决黄河上游泥沙淤积的有效措施之一。以1956~2010年长系列来水、来沙资料为准,分析了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水沙规律和调控时机,以龙羊峡、刘家峡水库(龙刘)为调控手段,在以水定电模式下建立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在3种情景下求解模型可知:(1)黄河上游调水调沙14、30 d的最大需水量分别是32×10~8和67×10~8m~3;(2)定量给出了梯级水库群的调水调沙潜力,调水调沙14 d的周期为2年1次,调水调沙30 d的周期为3年1次;研究成果对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河道水沙调控以及梯级水库群科学调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泥沙问题是长期困扰黄河下游防洪的核心问题。在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初期,中游水土保持初见成效,古贤、碛口水库投入运用前的这段有限的时期内,如何减轻黄河下游防洪压力,改善下游“二级悬河”的被动局面,研究和探索新的泥沙处理措施是当前十分复杂、紧迫的任务。结合2004年在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实施的放淤试验工程,分析论述了在该河段进行大规模放淤具备的条件和重大意义,从而认为黄河小北干流必将成为一块治黄治沙的新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