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在供暖系统存在的末端匹配性差、系统运行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一种适应大温差高效热能输配的热泵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对大温差空气源热泵在供暖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比较大、小温差下的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和供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按照GB/T 25127.1—2020测算,采用大温差空气源热泵的制热系统全年制热季节性能系数HSPF可提升57%以上,循环水泵耗电量占比下降73%以上,室内温度变化偏差为±0.2℃,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周小三 《安装》2023,(S1):142-143
<正>一、成果研究背景“大温差”供热技术最早于2007年由我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该供热技术即在热力站或隔压站内通过设置吸收式热泵换热系统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拉大一次侧供、回水温差,在管道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热网的输热能力。另外,由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降低,能深度回收利用热源厂低品位余热,提高了热源厂的供热能力。常规吸收式热泵换热系统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3.
钟理  赵文英  谭盈科 《制冷》2001,20(2):10-15
溶液换热器是吸收式热泵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传热效率与强化对提高热泵系统性能,降低热泵循环系统的设备费和操作费非常重要,本文分析计算了不同传热效率对水/乙二醇高温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换热器传热温差和用损与传热效率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评价热泵系统性能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以及大温差高温冷水技术在数据中心中应用的背景,对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和大温差高温冷水技术分别进行了介绍.通过实际案例对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及大温差高温冷水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及大温差高温冷水技术在数据中心领域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海水源热泵区域供热供冷系统作为一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目前尚缺乏有关该系统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作者对黄海北部某海水源热泵区域供热供冷系统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测试,获得了该系统运行方面的大量第一手数据,经计算得到:2013年冬季极端海水温度期间,所测试热泵机组的实际平均制热性能系数为2.43,相应工况下的系统平均制热性能系数为1.86;2011-2012年供暖季机组和系统的平均制热性能系数分别为2.99和2.30;夏季“免费”供冷(热泵机组不开启)测试期间,系统的平均制冷性能系数为3.35。文章进一步对夏季“免费”供冷期间系统制冷性能系数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用户的风机盘管未按实际冷水温度选择,致使实际运行时冷水供、回水温差仅有1 ℃,从而导致水泵运行能耗过高。  相似文献   

6.
对区域水源热泵供能系统在取水设计过程中的大温差小流量及小流量大温差两种运行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得出在采用R123冷媒主机时由于蒸发器温度降低对主机效率影响较小,特别是存在水源收费的情况,宜采用大温差运行方案;而采用R134a冷媒主机时由于蒸发器温度降低对主机效率影响相对较大,需对取水收费及能耗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的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高温热能(65~100℃)在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需求。常规单级蒸气压缩式热泵从环境吸热进行中高温大温跨供热时,系统效率低,压缩机运行工况差。为实现单级蒸气压缩式热泵高效大温跨供热,本文将低温制冷领域中能够高效拓展温跨的混合工质回热式节流技术应用到大温跨供热领域,提出了混合工质回热式大温跨热泵。围绕混合工质回热式大温跨热泵所开展的系列理论及试验研究工作,揭示系统压力工况、工质组分配比以及回热方式对于大温跨热泵系统的影响机制。自主设计研制的空气源混合工质回热式大温跨热泵,供热温度达到90.38℃时,系统压比小于3,COP为2.75,效率为27.66%。  相似文献   

8.
经高温热处理后的SiGe:GaP半导体温差电材料,其微观结构由具有富Si相特征变化成为具有富Ge相特征,温差电优值也得到了提高。实验还表明,材料晶格热导率的降低与富Si相的消失和富Ge相的出现有关。然而,塞贝克系数和电导率的显著变化却与微观结构中富Si相和富Ge相的变化基本无关。通过对材料微观结构和温差电特性比较发现,具有富Ge相特征的微观结构对应于较大的温差电优值。  相似文献   

9.
在热电联产机组中集成机械式热泵可以实现热电解耦,并影响机组的能耗特性。以某350MW热电联产机组为例,建立了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模型以及机械式热泵供热计算模型,比较了热电联产机组采用抽汽供热和压缩式热泵供热时最低电负荷率及煤耗量的差别,同时研究了热泵性能系数、电负荷率、热负荷率对机组能耗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基准工况下,压缩式热泵供热较热电联产节能,且其机组的电负荷可调节范围更大。压缩式热泵供热相比抽汽供热减少的煤耗量随着热泵实际性能系数αCOP1、热负荷率增大而增大,随着电负荷率增大而减少,αCOP1为6.119,热负荷率为2.5,电负荷率为0.8时,节煤率为2.60%。  相似文献   

10.
钟理  谭盈科 《制冷》1990,(3):17-22
本文对水/乙二醇高温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了变工况计算机模拟及分析,着重研究了废热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差,浓溶液浓度,循环倍率及回流比对系统性能系数和温升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吸收器进出口溶液浓度差及废热温度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挑选三支高温铂电阻温度计组成基准温度计组。研制了铝凝固点和银凝固点密封容器及整套定点装置。采用“诱导低速率”凝固技术,实现了这两个固定点,复现性分别为0.6mK和1.0mK,年稳定性分别为1.3mK和4mK,不同容器间的差别分别为0.3mK和1.1mK。与德国PTB进行了比对,这两个固定点的一致性都在1mK以内。在419.527~961.78℃范围内,置信概率为0.99的总不确定度为2.5~6mK。  相似文献   

12.
干井式温度校验器校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井式温度校验器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现场和计量实验室,为了评估其性能,就需要计量机构对干井式温度校验器进行校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其校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现根据干井式温度校验器的性能特点、测温原理和使用范围,参考国际上采用的校准指南对干井式温度校验器的校准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温度偏差、温度稳定性、温度均匀性、散热效应和负载影响,并通过校准实例说明该校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温度测试的外推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工程上 ,经常需要测量和控制温度 ,但由于不能直接安装或焊接测温传感器 ,温度测量常非易事。文中针对工程上一些温度测试的实际需要 ,对温度测试的外推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物体的导热规律 ,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详细讨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最后 ,采用模拟实验 ,通过实测值与外推计算值在变化规律、平稳段符合程度以及最大值处的重合程度等方面的比对 ,验证了外推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工程上温度的可测范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普通光纤的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健  黄尚廉 《光电工程》1996,23(2):57-60
介绍了一种以标准多模光纤代替高掺锗的特种光纤作为感光纤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系统。应用系统进行温度测量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曹玉强  贾磊 《计量学报》2003,24(1):32-35
本文分析了测温系统产生温度漂移的原因 ,提出了一种克服温度漂移的还原补偿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测量环境温度 ,而是采用两个标准电阻作为中间传递量 ,将测量状态下的采样值还原为标定状态下的采样值 ,从而达到温度补偿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 ,补偿后系统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 0 2 %。  相似文献   

16.
真空法和空调法是精密测量环境温度高稳定度和均匀度的主要构建方法.讨论了多热源温场控制的解耦问题,考虑到空气温度控制模型的复杂性和非精确性,依靠先验知识的不完全解耦方法仍将在工程应用中居于主流地位.高精度温度测量一般依赖于测量精度高的铂电阻等温度传感器完成,但自然对流条件下的空气流动性差,应考虑热电阻工作中的自热现象.热电偶和石英温度传感器可能是该条件下温度测量的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TPH型真空炉温度均匀性测试系统的温度补偿系统在长时间使用后存在温度补偿性能下降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精确补偿,影响炉温均匀性测试结果。同时,加热设备控温热电偶测量端位置对设备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对TPH型真空炉测试方法的改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针对球罐用钢采用GB/T2358-94和GB/T2038-91标准同时进行了CTOD和JIC的常温及低温试验,其表明对本次试验所用材料,最终的断鲜明参量指标为CTOD《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地板送风系统在不同送风参数下室内送风口和工作区的温度梯度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送风参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为研究地板送风提供一种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