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青藏北块M≥7强震有序网络结构与汶川8级大震预测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700年以来,青藏北块地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53~54 a,26~27 a,11~12 a与3~4 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运用自组织网络技术构建本区7级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据此有序网络结构,可对2008年汶川8级大震进行预测和分析.此外,还讨论了汶川大震的成因,同时对本区未来7级以上强震提出预测意见:2012,2016,2027年前后本区仍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和强震链是可以预测的,强震活动所呈现出的网络特性很可能是大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笔者提出的有序网络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特别是长时间、长距离)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可为建立我国早期强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地震能否预测? 汶川大震后地震系统内、社会舆论对这个焦点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及争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就汶川余震开展了预测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救灾抢险工作,从5月15日至8月15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3次正式预测意见,均正确预报了5 月18 日江油6.0级、5月25日青川6.4 级、8月1日北川6.1级3次强余震。虽然余震预测难度比主震预测要小,但3次预测全部正确,无一虚报、错报的科学事实,应该引起持“地震预测需十几代、几十代后才能解决”观点者醒悟,呼吁对地震成功预测的事实持不屑一顾,甚至压制者深思,并认真给予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3.
郭猛  李薇薇  贾英杰 《工程力学》2020,39(S):320-326
转动变形是砌体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一种变形机制,对砌体墙受力全过程中的等效抗侧刚度产生影响,考虑转动变形影响对砌体墙抗侧刚度计算方法进行修正,对于提高砌体结构在开裂后的地震作用分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考虑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抗侧刚度的影响,在既有抗侧刚度模型基础上,引入高宽比及转动变形调整系数对弹性刚度计算模型中的弯曲变形部分进行修正,提出了基于弯曲变形修正的砌体墙抗侧刚度计算模型。根据相关砌体墙拟静力试验结果,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初步得到了转动变形刚度调整系数。算例分析表明,基于弯曲变形修正的砌体墙等效抗侧刚度算法与传统弹性刚度算法相比,墙段刚度下降,高宽比越大,等效刚度下降越多,分担的地震作用越小;高宽比越小及带有窗下墙的墙段,转动变形影响导致的刚度下降相对较少,其分担的地震作用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认为汶川地震发震动力具有大尺度与深层次性,并就汶川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小环圆的交切,全球尺度条带的交会,深部地震活动的加强这几项地震活动性图像是汶川地震震前现象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图像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前也有所显示;条带交会,环圆交会,带圆交会处质点运动各异,相互闭锁,质点运动不易解耦,形成应力集中,常常可成为强震发生的场所;深部闭锁活动的特色,在地表观测中易于失察,成为巨大地震更不易预察的一种原因.鉴于巨大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今后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应加强对大尺度与深层次信息的监测、收集与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汶川地震Ⅵ度区和Ⅶ度区内公路桥梁震害调查数据相对于更高烈度区的调查情况不够全面详实,特别是完好桥梁的数据偏少,因此,基于这些原始调查数据生成的经验易损性曲线就会和实际的地震易损性有偏差。针对这一问题,利用高烈度区域内桥梁调查数量与烈度区分布面积的比例关系对低烈度区域的桥梁调查数量进行了补充。基于补充后的桥梁震害数据,得到了汶川地震公路桥梁的经验易损性曲线,并分析了桥型和桥梁规模对易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典型高速铁路(高铁)桥梁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和桥梁结构设计参数, 建立高铁隔震梁桥有限元模型。根据不同场地的地震反应谱特征,提出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铁隔震桥梁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的比较方法。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获得场地条件对典型高铁隔震桥梁概率需求模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发展具有损伤可控和自复位性能桥梁双柱墩,选取铅挤压阻尼器(lead-extrusion dampers, LEDs)为可更换耗能装置,并通过预应力筋提供自恢复力,组成摇摆-自复位(rocking self-centering, RSC)双柱墩体系(RSC-LEDs);通过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对应发展了一种基于等能量设计流程(equivalent energy-based design procedure, EEDP)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RSC-LEDs双柱墩的数值分析模型,结合一RSC双柱墩试件的拟静力结果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了阻尼器出力、初始预张拉力、无粘结预应力筋配筋率、上部结构重量及盖梁-墩柱刚度比对RSC-LEDs双柱墩滞回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2组不同参数的RSC双柱墩试件开展回归分析,并结合RSC-LEDs双柱墩的力学特性,得到了RSC-LEDs双柱墩等效屈服强度、刚度的半经验计算公式。结合中国公路抗震设计规范和EEDP,提出一种适用于RSC-LEDs双柱墩体系的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设计案例分析表明:半经验计算公式可较为准确地估算RSC-LEDs双柱墩的等效刚度及屈服强度;所提出的设计方法可使RSC-LEDs双柱墩达到预期的能力曲线,并实现在E1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在E2地震作用下LEDs屈服耗能且地震位移需求得到控制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嘉意  谢强 《工程力学》2021,32(4):102-110, 122
弱耦联体系由一系列支柱结构及柔性连接件组成,结构整体性差,支柱与连接件材料的阻尼特性差异显著。这两个特点造成了采用结构整体振型以及比例阻尼的常规抗震计算方法在处理弱耦联问题时的局限性。因此,从支柱及连接件的隔离体分析出发,构建考虑二者非比例阻尼的运动控制方程,并在频域对耦合的方程进行求解,从而避免对整体振型正交性条件的使用。通过弱耦联体系实例的振动台试验验证,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此方法计算的顶部最大位移误差在1.2%~5.8%。与传统振型叠加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采用整体振型以及比例阻尼会高估弱耦联体系支柱间的耦联作用,从而造成更大的系统性误差。  相似文献   

10.
杨帆  罗奇峰 《振动与冲击》2010,29(5):136-140
利用加速度记录直接拟合衰减关系时,现行几乎所有文献都采用圆模型,以震中距或震源距为观测点坐标位置的唯一统计量。对于长断层的大震而言,等震线的圆模型假设和实际等震线图存在严重的偏差,加速度峰值在沿断层方向的长轴和垂直于断层方向的短轴衰减关系差异非常明显。提出的加速度衰减关系的四区域椭圆模型,按断层破裂方向的长轴和过断层为中心垂直于长轴的短轴将地震记录观测点位置分为四个区域,以烈度等值线为参考,给出了四个区域内各自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的椭圆近似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汶川8.0级地震加速度峰值在两个长半轴和两个短半轴方向上的衰减关系,和圆模型相比,该模型在精度上更加可靠,且能够反映断层破裂方向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0.1-10 Hz带通滤波后三分向矢量合成地震动峰值PGA 与PGV 为预测目标参数,利用日本K-net 强震台网P波触发后3 s数据,基于人工智能中的经典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选取加速度幅值Pa、速度幅值Pv、位移幅值Pd、傅里叶谱幅值AMmax、速度平方积分IV2、破坏烈度DI、累积绝对速度CAV、阿里亚斯烈...  相似文献   

12.
The success of the prediction of Haicheng earthquak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prediction of Tangshan earthquake were both well known in the world. What happened, why such a strong earthquake as occurred in Haicheng had been predicted successfully and with a small loss of lives and property? Why a successively strong earthquake about a year later in a region not so further was failure in the imminent stage of prediction and there were so many fatalities and a great degree of property?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se points based on these true experiences including the first hand experiences leading up to, during, and following these two earthquarter. In addition, he also introduced some seimic phenomena which he had seen after Chichi earthquake in Taiw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