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郑州地震台重力仪、水管仪、伸缩仪各测向固体潮观测数据计算和分析,提取了相关震例的短、临前兆信息。结果表明,该台固体潮观测对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其中,①重力资料对郑州省会圈中等以上地震有短期甚至短临预测价值。②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观测资料对豫、晋交界区域地震有中、短期预测能力。③重力、水管仪、伸缩应变资料对豫东南方向的地震信息反映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主研发的地震应力仪、谐振仪 、倾斜仪和大地电位仪记录到印度洋8.7级大震的地震前兆——孕震物理模型和临震信号, 印度洋8.7级地震前后和8.5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受力情况有很大差异,表明 印度洋8.7级地震与8.5级地震的成因有着本质的区别,分析了海啸形成的原因,还发现了在 8.7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有地下物质迁移迹象。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来对旱震关系、强震活动有序性及强磁暴组合法的地震预测探索,就川、甘、青、陕,特别是四川阿坝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连续3年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披露了在汶川地震前的2005 年12 月8 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短临监测和分析预报应急工作的紧急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5.
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行业中,汞的动态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地震短临检测预报中可以发挥显著作用,汞是继氡之后又一项水化学预测地震的重要前兆指标。为了加强地震监测测汞仪设备定型测试管理,保障地震行业计量单位制的统一以及量值传递和溯源的一致性、准确性,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科研等的进步以及计量监督管理提供准确的检定、校准、检测数据或结果,中国地震局在安徽省地震局庐江台建设了测汞仪比测平台。  相似文献   

7.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简称HRT 波法)是由震前所记HRT 波根据HRT 波预测模型,在震前同时测定给出地震三要素(地点、震级和时间)的一种新方法,把孕震过程与前兆产生机理视为“黑箱”,选已知大自然存在的潮汐力波作输入信号;使用专门研发的“PS -100”HRT 波接收网站记录HRT 波(输出信 号),辨识得到与震源区介质状态有关的关系式,建立了HT 波与RT 波短临预测模型(HRT 波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认为汶川地震发震动力具有大尺度与深层次性,并就汶川地震的震前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小环圆的交切,全球尺度条带的交会,深部地震活动的加强这几项地震活动性图像是汶川地震震前现象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图像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前也有所显示;条带交会,环圆交会,带圆交会处质点运动各异,相互闭锁,质点运动不易解耦,形成应力集中,常常可成为强震发生的场所;深部闭锁活动的特色,在地表观测中易于失察,成为巨大地震更不易预察的一种原因.鉴于巨大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今后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应加强对大尺度与深层次信息的监测、收集与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苏家屯地震台的电磁辐射数字化分钟值资料研究了地震前电磁辐射前兆异常现象.发现地震前观测到的电磁辐射超低频电场与磁场出现明显的短期日变异常;超低频电场幅度从120mV逐渐上升为700mV,超低频磁场则由100nT逐渐上升为1100nT.在此异常期间,电磁辐射显示出每天一个准周期的近似方波形态,方波上升和下降时间的规律变化符合"晨昏电势"的概念;信息发展过程明显地周期变化,周期为13.5天,表明晨昏电场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发现了以往没有注意到的电离层"异常"现象,拓展了数字地磁观测资料异常提取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