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黄色短杆菌L-缬氨酸产生菌ZQ-2,进行500L发酵罐L-缬氨酸发酵中试,在以工业糖,硫酸铵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中糖发酵可产3.5%以上的L-缬氨酸,最高达到3.91%,属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缬氨酸发酵过程中,生物素、硫胺素及玉米浆的一些成分是菌体生长及代谢所必须的生长因子,其用量直接影响缬氨酸的产量。本试验通过正交方案,选择合适的生长因子用量,有效地提高了缬氨酸的产量,摇瓶产酸水平50g/L,应用于5m^3罐生产亦取得明显效果,产酸可达40g/L。  相似文献   

3.
利用具有缬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工程菌对DL-缬氨酸进行拆分,考察了反应温度、pH值、底物摩尔比、底物浓度和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和底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催化反应的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是45℃,pH=9,L-缬氨酸与丙酮酸的摩尔比1∶8,DL-缬氨酸初始浓度为0.6 mol/L、丙酮酸初始浓度为2.4 mol/L,0.5 mmol/L的Mg2+和Na+对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文介绍了缬氨酸的性能,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与最佳的操作条件及有关进展情况。对现工业化运行的主要缬氨酸生产工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扩大应用范围等的前景与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缬氨酸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缬氨酸发要认进行离子交换提取工艺试验。得出了优化的工艺条件,并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L-缬氨酸的应用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缬氨酸在医药、食品及饲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国内大多数菌株的产酸水平不高,选育新的高产菌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综述了L-缬氨酸的应用方向以及根据L-缬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机制,利用代谢调控理论,重点阐述了L-缬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及目前国内外L-缬氨酸育种的最新进展,为缬氨酸发酵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利用神经网络对L-缬氨酸发酵建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L-缬氨酸发酵过程的实验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实验模型,实时获取生化变量的预测值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BP神经网络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进行模拟,所建立的模型能比较精确地模拟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及发酵产酸过程的变化,可以为L-缬氨酸发酵生产过程提供动态模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进了缬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茚三酮与缬氨酸完全反应的质量分数范围;将传统的静置洗脱更改为匀速摇床洗脱,使洗脱更完全;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操作过程中的相关参数,使结果更精确。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广泛应用于茚三酮反应测定氨基酸。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207-211
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缬氨酸修饰电极。聚缬氨酸修饰电极对曲酸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研究了曲酸在聚缬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曲酸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究了醋酸盐缓冲溶液pH值对曲酸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曲酸氧化峰电位随pH值升高发生负移,在pH=5.4时,曲酸在修饰电极上呈现灵敏的氧化峰。曲酸在聚缬氨酸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7.00×10-66.5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3;检出限为8.50×10-7mol/L。其回归方程为:i pa(A)=0.048c+3.89×10-6。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可用于食品中曲酸分析。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海藻酸钠法制备缬氨酸转氨酶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条件,以及该固定化细胞的操作稳定性。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固定化细胞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30g/L、交联剂戊二醛浓度1.5%(V/V)、菌体负载量40g/L、固定化时间4h。该固定化细胞连续使用10次,底物平均转化率为15.48%,显示了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活性炭对经金属膜分离得到的L-缬氨酸(L-γa1)发酵液脱色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脱色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以活性炭用量、发酵液pH、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为考察因素,色素去除率和L-缬氨酸回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脱色工艺进行优化,确立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2%,脱色料液pH5.4,脱色温度50℃,脱色时间20min,料液浓度35g/L~60g/L。  相似文献   

12.
在分批发酵优化条件基础上,通过对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包括产酸率、转化率和发酵周期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缬氨酸高产菌XQ-8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优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发酵72h左右,L-缬氨酸产量达72g/L,糖酸转化率达38%以上,其结果明显优于分批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以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XQ5122,得到突变株V3-36<Leu ̄1、α-AB ̄r、AHV ̄r),在10%葡萄糖培养基中可积累2.3%L-缬氨酸。以亚硝基胍(NTG)诱变V4-153,得到一株突变株(Leu ̄1、α-AB ̄r、AHV ̄r、2-TA ̄r),再进行单菌落分离,得到突变株ZQ-2,能在培养基中积累L-缬氨酸4.2%~4.5%,最高达5.57%.  相似文献   

14.
L-缬氨酸生物合成的基础研究和菌种选育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缬氨酸在医药、食品及饲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L-缬氨酸合成途径的调节有很多特点:比如该途径与L-异亮氨酸合成途径有多步反应共用同一种酶;该途径与另外两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是平行关系;该途径涉及的关键酶的活性和基因的表达都存在多价调节机制.本文概述了L-缬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性质和基因表达的特点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上述机理阐述了国内外L-缬氨酸生产菌的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和兴起的基因工程育种方法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5.
温明媚 《广西轻工业》2010,26(10):22-23
分析了不同鲎试剂对缬氨酸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的差异以及找出它们差异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缬氨酸样品确实存在对不同鲎试剂反应差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L-缬氨酸发酵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XV0505为生产菌株,研究了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控制条件对L-缬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的影响。应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发酵的工艺条件,利用纸层析-色班洗脱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L-缬氨酸含量。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通过10L罐流加发酵72h,产酸可达53.4s/L.糖酸转化率为26.7%,分别比补料分批发酵提高1l-9%和3.5%。  相似文献   

17.
对L-缬氨酸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为了满足人们对氨基酸医药、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氨基酸的发酵生产也逐步实现工业化、规模化。氨基酸的检测分析也将成为一门专业技术,传统的氨基酸的分析方法是采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检测,氨基酸分析仪不仅价格昂贵,而……  相似文献   

18.
石海英  寇春荣 《酿酒》2001,28(4):86-87
不同的制麦工艺会导致麦汁中缬氨酸的量不同,而麦汁中缬氨酸含量高低会对啤酒发酵过程及代谢产物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L-缬氨酸产生菌XQ-2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逐级诱变处理,氨基酸结构类似物α-氨基丁酸(-αAB)、2-噻唑丙氨酸(2-TA)和α-氨基-β-羟基戊酸(AHV)定向筛选,获得一株L-缬氨酸高产菌XQ-8(Leul(-ABhr2-TAhrAHVhr)。在以135 g/L葡萄糖为碳源和50 g/L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摇瓶发酵72 h,产酸达64~66 g/L。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出一株抗高糖的融合株。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NV128和黄色短杆菌(B.flavum)JV16(Leu-Ile-Met-)为亲本菌株,通过单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高糖梯度平板筛选及进一步的硫酸二乙酯(DES)诱变,获得了一株L-缬氨酸高产菌NJ-237。同时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再生的3种重要条件(青霉素、酶和渗透压稳定剂),并确定了其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该融合株经7 L发酵罐培养72 h L-缬氨酸达到46.8 g/L,糖酸转化率为27.7%,比两亲株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