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蒙式间接空冷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循环水由于多种原因易导致冷却三角腐蚀甚至引起机组停机,为了较好地控制间接空冷循环水的水质,采用旁路混床及联氨加药联合处理,使得间冷循环水的电导率不高于5μs/cm、pH趋于中性,此方法克服了旁路阳床不能去除阴离子、无法持续运行及需要配置再生系统的弊端,具有环保、节约、经济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防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宏  赵弦  冯璟 《电力建设》2013,34(5):49-52
基于国内多个间接空冷电厂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防冻问题,从设备选型、控制系统及实际运行等方面分析了空冷散热器管内发生冰冻现象的原因。结合我国“三北”地区的气象特点,提出可供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采用的设计和运行方面的防冻措施,为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在“三北”地区的应用提供了防冻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某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塔底散热管束的实际尺寸和冷却三角的布置方式,对换热单元建立了详细的几何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空冷塔内外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探究了环境风速对其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高于4m/s时,塔外高速气流聚集在空冷塔两侧,受到横向风的切向力作用,侧风面进塔流速最小;空冷塔的通风量和塔出口速度随环境风速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表面式换热器铝制散热器(SCAL)型间接空冷(间冷)机组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北方富煤贫水地区发电的有效措施,该机组SCAL型间冷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常出现循环水pH值异常升高的现象。由于系统内散热器采用铝材质,pH值异常升高会破坏铝管表面氧化膜,导致散热器腐蚀甚至泄漏,因此循环水pH值异常升高是该系统运行的难题。通过对SCAL型间冷系统结构的分析、水质调研,分析了系统中的动态变量,通过理论计算和工业试验验证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SCAL型间冷系统在运行期间基本处于密闭状态,外界氧气难以扩散进入,系统循环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为系统运行前除盐水中溶解的氧气;碳钢的腐蚀反应是系统中溶解氧主要的消耗方式;溶氧量变化改变了碳钢腐蚀产物的类型,当系统中溶氧量较低时,碳钢腐蚀生成的Fe(OH)2具有较大的溶度积,能够导致循环水pH值升高。  相似文献   

5.
赵弦  冯璟 《电力建设》2012,33(2):67-70
基于多个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的工程设计,分析了初始温差(initi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ITD)、迎面风速、散热器高度、塔形尺寸等设计参数对空冷系统规模的影响.进行了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模的优化计算,包括ITD值的优化、散热器高度的优化、迎面风速的优化计算,讨论了其他设计参数的选取,提出空冷电厂年运行费用的计算方法,给出指导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优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某电厂SCAL型间冷系统散热器铝管端口发生了严重腐蚀,从设备结构特点、流场分布、损坏部位形貌、循环水中悬浮物成分来源等方面对管件腐蚀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循环水对铝管的冲刷破坏了铝表面的氧化膜,在电化学腐蚀与颗粒物冲刷腐蚀的相互促进作用下,对散热器铝管端口部位造成腐蚀破坏;并给出了在铝管端口增加尼龙套管、改进铝管和集水箱结合处的密封垫圈等防腐蚀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SCAL型自然通风空气冷却塔(空冷塔)散热管束的实际尺寸和冷却三角的布置方式,对塔底换热单元建立了几何模型,并基于RNGk-ε紊流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对塔内外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探究了环境条件对其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加,空冷塔迎风面进口风速逐渐增加,而侧风面和背风面的进口风速则呈下降趋势,且该趋势随温度的上升愈加明显;空冷塔的通风量和塔出口速度随环境风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在风速为2m/s时,其通风量和出口速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正2016-09-27,内蒙古京宁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间接空冷循环水系统腐蚀控制"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由中国电机下程学会组织,全国9位电厂化学界资深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经过鉴定委员会评审,该项目技术原理正确,系统腐蚀控制效果明显,有效地解决了间冷循环水系统1050A铝合金的腐蚀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温新宇  赵宏伟 《热力发电》2003,32(8):38-39,42
带表面式凝汽器的间接空冷系统在寒冷地区冬季散热器管束冻裂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着重从冻结机理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中间隔板短路是造成管束冻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某新建电厂超超临界#2机组在带负荷试运期间,多个空冷管束发生泄漏问题,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对泄漏管束进行仔细检查和分析,认为管束入口出现局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冲刷腐蚀造成的。同时循环水较高的pH值破坏了铝管表面的氧化膜,加剧了管束腐蚀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对受损管束腐蚀部位加装衬管的处理方法,缩短了检修周期。并且提出了增加阳床循环水处理装置、循环水加入二氧化碳降低pH值以及相关运行操作等优化建议,有效地控制了机组腐蚀泄漏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内多个间接空冷电厂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防冻问题,从设备选型、控制系统及实际运行等方面分析了空冷散热器管内发生冰冻现象的原因。结合我国"三北"地区的气象特点,提出可供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采用的设计和运行方面的防冻措施,为SCAL型间接空冷系统在"三北"地区的应用提供了防冻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针对表凝式间接空冷循环水系统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应用一维流体分析软件PIPENET对某百万机组表凝式间接空冷循环水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对四台水泵同时事故停机、四台水泵同时运行一台水泵事故停机工况进行仿真研究,分析水泵出口阀不同的关闭规律下的水锤防护效果,论述表凝式间接空冷循环水系统的水锤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京能康巴什热电有限公司间接空冷系统在投运初期,由于循环水pH值升高,2台机组间接空冷系统272个冷却三角管束在底部管箱与管板接口处均发生局部腐蚀并泄漏。对泄漏的管束进行检查,分析出铝管腐蚀的原因,提出了不吊装冷却三角、对局部腐蚀管束的腐蚀部位加装衬管的方案,并自行设计了小阳床装置,安装在主机间冷塔内,有效控制了循环水的p H值,保证了机组的正常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根据铁-水体系、铝-水体系的电位-pH图对表面式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系统中铁、铝两种金属的腐蚀和控制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循环水系统离子含量、溶解氧、水流冲刷等因素对金属腐蚀的影响。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现有规范和运行数据,提出了间冷循环水电导率≤5μS/cm、pH 7.0~8.3的控制指标。提出循环冷却水采用投加联氨微碱化处理、投加L-抗坏血酸微酸化辅以亚硫酸盐强还原剂处理并与循环水旁流处理相结合的循环水化学工况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间接空冷和直接空冷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北方地区发电机组空冷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比较直接空冷和间接空冷的技术特点和投资分析,得出间接空冷系统在运行维护和技术经济性上有着较多优势,如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夏季运行安全性均较好,基本无噪音,容易清洗等。采用国产化大型间接空冷系统可提高发电厂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直接空冷系统与海勒式间接空冷系统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冷机组是“富煤少水”地区或干旱地区建设火力发电厂的最佳选择。现简要介绍3种类型空冷系统的运行特性,对直接空冷系统和海勒式间接空冷系统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机组运行背压、真空严密性、防冻等,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缺水富煤且环境风较大地区新建机组几乎均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背压选择,二是循环水泵驱动方式选择.本文以经济性为原则分析标准煤价和设计气温对机组设计背压的影响;同时基于满负荷工况和75%负荷工况,对循环水泵变频和工频两种驱动方式进行经济性比较,提出循...  相似文献   

18.
间接空冷与直接空冷系统综合技术经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间接空冷与直接空冷系统的主要设备、设计、运行、维护等诸方面的问题,采用国内某工程的基础数据作为设计依据,针对3种空冷系统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汇总,对间接空冷与直接空冷系统进行了综合技术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以2×600 MW发电机组的间接空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冬季条件下,关闭不同位置扇段后循环水量分配不均匀,即循环水不平衡对间接空冷系统防冻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确认:一方面,循环水量分配不均匀会导致扇段出水温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扇段水流量变化会影响扇段对应部分的传热系数,进而对扇段的散热量产生影响.综合研究可得,扇段...  相似文献   

20.
雷平和 《电力建设》2013,34(1):56-61
介绍一种新型的混合通风间接空冷技术,并用数值模拟方法对2×600 MW级机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系统和混合通风间接空冷系统进行了对比计算,获得了典型风速条件下的流场、散热规律和变化机制;以1 000 MW空冷机组为例,比较了自然通风和混合通风间接空冷系统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