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指出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其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郭歌 《四川建材》2019,(10):38-39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在建筑领域内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建筑领域又将会提出新的难点和要求。近年来,绿色建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已经开始日益地被人们所熟知和关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属于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4月27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提出: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及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4.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4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新建建筑节能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同时还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现在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对绿色建筑进行大力发展,然而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模式,项目管理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因此有必要针对在绿色建筑发展当中项目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引言 2012年我国绿色建筑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手段初见端倪.2012年,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政策陆续出台,宣传普及空前高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项目数量稳步增加,标识评审机构基本覆盖全国,能力建设继续增强.我国已迎来了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在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和努力降低碳排放,我国着力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绿色建筑应抓住节能降耗这个关键,在此基础上,创新监管体制、创新绿色技术,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效率作用,以绿色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前,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宣布将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这份名为《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两部门还明确: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  相似文献   

9.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号文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为加快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新动力.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现状,并分析了建筑工业化将会对绿色建筑产生的贡献,最后针对建筑工业化推进的难题提出了要抓住绿色建筑发展契机进行破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3月28日至30日在京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 "十二五"我国绿色建筑将更好、更快,更大规模地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至今年绿色建筑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七届,从多个方面来看,中国绿色建筑大规模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一,不断提高的城市新建建筑节能比率证明全社会建筑节能的意识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绿色建筑先行地区开始着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他们大多从绿色建筑评价人手,通过宣传、培训、公示、推广等手段培养市场化氛围,由市场主导推动,并辅以立法政策、程序监管和一定经济激励措施.我国相关工作主要始于21世纪初,发展迅速,在政策框架、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评价组织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大发展规模,并初步显现发展效益,但总的来说目前仍处于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推动阶段,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位法缺失、监管机制待完善、市场化长效机制未形成等问题.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本文给出相关发展建议,即按照总书记及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指示和部署,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并兼顾我国国情,从加快建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质量保障监管机制、多措并举强化市场化推动模式、结合绿色防疫改造推动产业链建设发展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绿色建筑先行地区开始着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他们大多从绿色建筑评价入手,通过宣传、培训、公示、推广等手段培养市场化氛围,由市场主导推动,并辅以立法政策、程序监管和一定经济激励措施.我国相关工作主要始于21世纪初,发展迅速,在政策框架、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评价组织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大发展规模,并初步显现发展效益,但总的来说目前仍处于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推动阶段,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位法缺失、监管机制待完善、市场化长效机制未形成等问题.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本文给出相关发展建议,即按照总书记及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指示和部署,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并兼顾我国国情,从加快建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质量保障监管机制、多措并举强化市场化推动模式、结合绿色防疫改造推动产业链建设发展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1,(4):48-48,F0003,10
九三学社中央近日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的建议,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我国高耗能建筑量大面广、发展绿色建筑前景广阔。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20)亿平方米。然而,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绿色人文学组的宗旨是: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人文内涵,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人文体系,普及绿色人文理念,营造绿色人文氛围,突出宣传以绿色人文为主线的绿色建筑发展脉络,推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筑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程度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调研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进程,梳理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脉络,明确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典型特征,归结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发展分为“萌芽—形成—发展—成熟”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分别以“引入先发标准开展实践、建立专职机构推广理念、制定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发展、丰富内涵外延促进创新”为发展特征。针对共建国家绿色建筑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引导—竞争—合作—融合”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为服务我国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居吉荣 《建筑》2005,(4):20-20
发展绿色建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活动,旨在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前言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4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1中提出: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2013年4月,住建部正式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2,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具体目标:"十二五"期末,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3,(1):62-62
<正>根据近日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该省力争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100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和10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占新增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推动建设领域资源降耗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该省将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思路,通过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及县级示范为抓手,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建设内容,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7)
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以及优势,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
本文在探究绿色建筑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了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的若干有效对策,旨在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带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