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业加热》2010,(6):56-56
此项实用新型专利是将手动可旋转式炉门碳氧枪的枪体后端设置在主操作杆装置上,前端放置在枪体停放架上;主操作杆装置与转动连杆装置上的U型进行又连接,转动连杆装置上设置有支撑作用的支撑轮装置和定位锁紧装置。可利用人工操作多自由度机构实现氧碳喷枪在不同的位置,具有实时性和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750 kV官亭变电站电抗器局部振动超标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50kV官亭变2号电抗器2005年9月投运以来。局部振动超标问题一直存在。厂家对2号电抗器的减振采取了底部支撑的方法.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抗器的振动超标问题。通过对官亭变电站750kV2号电抗器实施3次减振措施并对前后振动数据进行分析,认为2号电抗器减振的最佳方法是采用铁芯的5处压紧及止退系统和油箱对器身的强力定位及其他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3.
抛物槽式系统中汇聚光线在腔体吸收器内的反射次数对黑腔性能有重要影响,为最大限度提升三角腔体吸收器的采光能力,建立与抛物镜面之间的光路方程,分析腔内二次反射临界条件下对应于不同开口角度的最优镜面设计参数。提出有效孔径比率用于衡量反射镜与腔体的匹配性,并针对实验用的聚光系统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腔体开口角度为60°时,焦距为1150 mm、孔径为2220 mm的反射镜面有效孔径比率为0.95,而焦距为1000 mm、孔径为3000 mm的反射镜面有效孔径比率仅为0.61。基于Trace Pro模拟分析验证了有效孔径比率可用于衡量腔体安装位置对光学效率的影响程度,在槽式系统设计及优化过程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建立相应的运动微分方程,分析国产200kW风力机的俯仰振动特性,给出风力机塔架俯仰挥舞的耦合运动。  相似文献   

5.
针对AP1000三门项目汽机房废水收集和排放系统立式长轴泵振动值超标问题,从振源、泵本体支承刚度、安装及振动激振力等方面入手,分析泵振动超标的原因,并提出减轻泵振动的措施。通过对转动部件的结构特点、安装数据、振动特性等测试分析,排除电机设备、安装方面对泵振动异常的影响,确认轴系支撑刚度不足是振动异常的主要原因,进而采用增加辅助支撑,提高轴系支撑刚度,最终将泵振动值减小至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风力发电机叶片振动方程及固有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庸  肖铁英 《新能源》1997,19(8):9-12
分析了风力发电机转子叶片所受的外力和外力矩,给出了叶片俯仰振动、扭转振动和摆动振动方程及相应的一阶振动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7.
土工袋减振效果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土工袋的减振效果,在振动台上通过对土工袋及其袋内材料天然河砂减振效果输入不同频率、不同振动加速度进行对比试验,对比分析了其顶部质量块响应加速度和土工袋层间加速度反应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振动台台面振动频率较大时土工袋的减振效果明显优于袋内材料天然河砂的减振效果,且输入振动加速度越大土工袋的减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线性耦合弹簧模拟风力机桩基础柔性,基于时域整体耦合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桩基础柔性的海上风力机-调谐液柱阻尼器(TLCD)的耦合数值仿真模型,开展风浪联合作用下固定式海上风力机结构振动控制研究,探讨TLCD对于减振效果的影响,并结合频域响应揭示了TLCD的减振机理。研究表明,所设计TLCD通过调谐支撑结构一阶模态有效降低了固定式海上风力机结构自由衰减时程和耦合运动响应。与此同时,验证了不同设计工况下海上风力结构减振效果的差异,以及环境荷载与海上风力结构耦合效应对于TLCD减振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依据海上风力机结构耦合运动响应控制率对TLCD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制作聚光式太阳灶时,人们通常使用沥青、清漆水泥,虫腔或环氧树脂等作为粘合剂,将小块反射镜片粘贴在抛物面灶壳上,从而制成一个抛物面反射镜。但是,多年来的使用情况表明,采用上述粘合剂,粘结质量较差,往往经过一两年的室外放置后,镜片开始腐蚀变质,反射率逐渐降低。近年来,我们经过多方面的探索试验,研制出醇酸2号粘合剂,经户外暴露试验与人工加速老化试验表明,这种粘合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大大延长了太阳灶镜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减振效果,以某灌区泵站输水管道为例,全面分析TMD减振系统对管道结构的减振效果,以寻求最佳减振方案。结果表明,TMD减振系统可有效降低管道振动幅值;在适宜的质量比范围内,TMD减振效果相似;等质量情况下,单个TMD和两个TMD减振装置减振效果基本一致,因此在减少大质量附加质量对主结构自重的影响下,实际应用中宜分成等质量的多个减振装置,以达到较好减振效果;TMD装置布置在激励源附近或发生振动较明显的部位可高效减振。研究成果为大型管道结构振动原因分析和TMD减振控制产品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均勇  詹淑文 《内燃机》2014,(1):19-20,30
作为转动设备的柴油机,振动普遍存在,柴油机本体的振动与其功率、频率有关,与柴油机本体相连的辅助系统设计上应考虑减振或隔振措施,将振动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国内核电站应急柴油机的功率都在兆瓦级别,其所配备的辅助系统体积庞大,辅助系统与柴油机本体相连接部位问题频发。国内某核电站的应急柴油机冷却水系统在日常期间发现管道出现疲劳裂纹,导致冷却水泄漏,影响柴油发电机组的可用性。诊断发现,该管道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管道振动应力较高。电站通过变更管道结构,显著改善了其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振动衰减率是表微金属材料通过内耗吸收振动能并把它变为热能的一种能力。本文着重叙述了一种测定振动衰减的方法,装置简单可靠,试样可以在室温或高温下进行测试。衰减率的测定,对于选择具有足够高减振性能的材料,降底另件使用中的振动应力,以防止由于振动特性不好而导致叶片过早疲劳断裂,延长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内燃机整机振动动力减振器中,设计一种模糊控制系统,对减振器的刚度进行调节,使减振力能随内燃机振动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最优的减振效果。应用MATLAB进行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系统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干摩擦阻尼结构抑制燃气轮机叶片振动的方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动力学模型建立、非线性振动稳态响应求解方法和阻尼减振试验等方面对叶片干摩擦阻尼减振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总结了干摩擦阻尼减振技术在理论计算和试验设计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干摩擦阻尼减振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阻尼减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困难。最后,归纳了国外阻尼减振技术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了叶片干摩擦阻尼减振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有回程减振器的砧下直接支承式减振系统建立了力学模型,并解出锻锤振动系统各振动参数的表达式,进而开发了一套软件,实现了对砧下垫层及回程减振器刚度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内燃机扭转振动减振器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内燃机扭转振动的产生原因及减振方法,以硅油减振器为例说明了扭转振动减振器的减振机理;介绍了旋转式及非旋转式减振器试验台,并以行星齿轮式硅油减振器试验台为例说明了试验台测量减振器阻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燊 《内燃机》2012,(6):1-3,23
简述了工程机械振动的危害,从振源分析入手,提出了发动机减振的途径、隔振的原理及橡胶减振装置设计方法,同时进行了橡胶减振装置特性参数的设计计算,为工程机械振动控制技术提供了一条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电站直接空冷系统大直径风机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设备的减振隔振材料主要有橡胶垫、金属弹簧、空气弹簧及其组合等。通过对电厂空冷岛大直径风机的振动分析,进行减振设计。运用结构分析软件STAAD/CHINA2004进行分析处理并评估减振效果,并为详图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谐波平衡法的带冠叶片接触碰撞减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谐波平衡法建立了具有间隙的冠间接触碰撞的等效弹簧-干摩擦阻尼力学模型,得到表征汽轮机带冠叶片主要危险振型的三自由度集总参数模型,应用龙格-库塔法求解自带冠叶片的振动响应,并分析了冠间间隙、冠间接触角和冠间法向接触刚度对碰撞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轮机带冠叶片因冠间接触碰撞而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但出现了多频谱成分和共振频率右移等现象;随着冠间间隙的减小,带冠叶片冠间碰撞减振效果变好,冠间接触碰撞对一阶振动的减振效果好于对二阶振动的减振效果;较大的冠间接触角对冠间接触碰撞在切向振动上的减振效果较好;较大的冠间法向接触刚度可使叶片冠间接触碰撞达到很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平衡发动机惯性力的摩托车减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摩托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对摩托车减振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应用ANSYS对摩托车车架在加入发动机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找到了振动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衡发动机惯性力的减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