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即时通信行业经历了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业务功能已经从传统的互联网文字即时消息向互联网语音、视频通信发展,这样的发展状况已经引起了固网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同时,互联网即时通信也在向移动化扩张,目前已经出现了腾讯QQ与短信捆绑的业务和基于手机终端的QQ客户端。在未来,即时通信必将会在移动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进而影响移动通信行业格局。一、即时通信行业现状从1999年腾讯推出QQ算起,即时通信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6年左右的时间。截至2004年8月份,几大即时通信提供商的注册用户数如表1所示,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用户数的迅速增长,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即时通信用户数量还会猛增。目前在个人即时通信市场上,代表娱乐方向的腾讯和代表商务方向的微软MSN已成为主流。在确立了各自领域的领先者地位后,它们又纷纷向对方的用户  相似文献   

2.
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移动这三家通信巨头之间的市场争夺战日益激烈。对于通信行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现下最关注的是终端设备和网络使用体验。而对于体验式的通信产品而言,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依赖是争夺通信市场的关键。因此,营销方式的创新及多样化发展是中国电信立足于未来市场争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即时通信行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尤为迅速,其业务功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文字信息即时传输过渡到即时语音和视频通信,针对这一发展现状,固网运营商已高度的重视,再加上目前互联网即时通信也朝着移动化即时通信发展,如目前的腾讯qq和手机短信业务进行捆绑形成的手段终端qq即时通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这方面的移动即时通信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到未来即时通信的格局。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即时通信行业对未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影响,以为未来的通信行业做出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移动这三家通信巨头之间的市场争夺战日益激烈。对于通信行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现下最关注的是终端设备和网络使用体验。而对于体验式的通信产品而言,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依赖是争夺通信市场的关键。因此,营销方式的创新及多样化发展是中国电信立足于未来市场争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如今互联网上最火爆的不是网络游戏,也不是电子邮件或BBS,而是即时通信软件。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即时通信用户正以平均每年近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2004年为6272万人,2005年预计可达8267万人,2006年将达到1.334亿人。有分析师指出:“即时通信行业基本上是一个利润率达到50%的暴利行业。”如此硕美的蛋糕,自然让各方馋羡不已,除QQ外、网易、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纷纷涉足即时通信行业,意欲分一杯羹,就连网络游戏巨头盛大也在2005年6月3日宣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是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然而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简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相似文献   

7.
即时通信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通信技术手段,已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通信方式。本文首先探讨了即时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运营商的影响,然后对中国电信发展即时通信业务的SWOT作出分析,由此为中国电信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等策略性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佘其炯 《通信世界》2002,(28):36-36,34
移动通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通信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通信行业的亮点。传统的电信网以其雄厚的基础设施,在固定互联网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移动互联网如何发挥其优势,在市场上一显身手呢?  相似文献   

9.
《电信建设》2004,(5):76
近日,中国电信广东电信公司正在广东全省范围内测试一款杀手级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正是时下纷纷抢滩登陆的即时通信软件,和腾讯的QQ、微软的MSN一样,运营商插手IM软件市场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勇  张斌 《现代传输》2023,(6):22-24
<正>1.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现状中国的通信行业自从1999年移动电信分离开始,通信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颁发了“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同时,取消了对中国移动固网业务的经营限制,中国移动开始进军固定宽带市场。2016年5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广电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允许中国广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通信设施服务业务。自此,通信行业脱离了最初的移动专攻移动通信、电信专攻固话通信的形态,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广电几大公司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继1999年2月推出腾讯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之后,2005年9月9日,腾讯公司又正式推出企业级实时通信软件RTX腾讯通,至此,腾讯公司已实现从“个人即时通信”向“企业即时通信”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以腾讯QQ独领“个人即时通信”市场、腾讯RTX拓展“企业即时通信”市场以及提供娱乐咨讯服务等三大战略发展方向,正逐步实现其“创一流互联网企业”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12.
吴龙  宫召英 《移动信息》2020,(2):00150-0015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即时通信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专利资产则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本文从专利视角探寻国内个人即时通信、企业即时通信和网页即时通信三类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国内技术通信软件的发展历程,从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等方面对各时间节点上的相关重点专利进行详细阐述,深入介绍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路线和创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全面启动3G和买施全业务运营管理的关键之年,在3G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通信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通信网络运维管理工作的创新、运维工作的标准化以及专业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也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端,如智能手机、APP等的出现与快速更新,推动通信行业成为了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但伴随着通信运营商,如电信、联通、移动及其他小型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迎接时代之势,开辟互联网蓝海,促使运营商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了通信行业的焦点。笔者长期在电信部门工作,对通信行业的蓝海机遇略有浅见,借本文论述之契机,就此问题谈谈自身看法,希冀能为通信运营商的转型提供拙见。  相似文献   

15.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17,(20):19-20
随着IT、互联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与通信行业融合渗透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通信行业的边界逐渐消失,多产业、多领域合作发展、协同共赢的生态格局正在形成. 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电信在2016年7月举办的“2016年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上,隆重推出“转型3.0”战略,提出与产业链共创智能连接、智慧家庭、互联网金融、新兴ICT、物联网五大业务生态圈,并将其绘制成了一幅中国电信的业务“生态树”.  相似文献   

16.
即时通信是中国电信不能放弃的市场。建立一套即时通信产品体系框架,允许应用服务提供商按统一的标准开发即时通信软件.共同拓展市场,是一个比自己开发软件,从零开始发展业务更好的选择。电信公司既要与应用服务提供商共创共赢,也要注意通过控制用户保持自己对价值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即时通信即时通信源自ICQ,1996年11月全球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ICQ问世(目前ICQ归属于AOL所有),ICQ的意思是"我在找你"(I Seek You)。即时通信(IM)通常是指:它是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利用点对点的协议,能够实现即时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交流的一种通信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即时通信的发展,和传统的电话、E-mail等通信方式相比,即时通信不但节省费用,而且效率更高。例如企业的即时通信系统可以随时查看各部门在线人员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为主的三大通信运营商都有建设自己的网络,基本对我国的通信行业形成垄断。但与此同时,微信作为一股新兴力量迅速抢占了市场,它是一种越过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语音视频和数据等服务的OTT(over the top)产品,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使得运营商传统通信业务如短信、语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随着3G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融合通信的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融合通信系统已然成为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为整个通信市场的发展发挥着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玉 《通信世界》2007,(16A):28-29
从十多年前开始,互联网界就开始关注即时通信,按照当时的预测,即时通信由于拥有实时性、跨平台性、成本低、效率高等诸多优势,会成为网民们最喜爱的网络沟通方式之一。事实上,互联网上的即时通信业务在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宽带接入普及之前的发展并没有预计那么迅猛,而从2000年全球宽带接入进入发展高峰期后,“永远在线”成了很多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即时通信真正发挥了自身优势,迅速在互联网网民中普及,全球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迅速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