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空间矢量逆变器死区分析及补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死区时间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和产生谐波方面的影响,并对电动机磁链矢量偏移进行了讨论,同时介绍了一种死区补偿分析方法,该方法不须附加硬件,只需对原控制软件进行修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三相逆变电路死区生成机理及造成的电压畸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预测电流死区补偿方法,并结合TMS320F2000系列内部可编程死区发生器的工作机理解决DSP因插入死区而导致有效脉冲丢失的问题.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实验表明,软件控制简单、运算量小,适合用于三相逆变电路的死区补偿.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一种对死区时间的预测补偿。死区效应可被视为一种空间矢量 ,它由两个因素决定 :扇区数和相电流方向。在一个调制周期内 ,通过校正参考空间电压矢量 ,死区效应得以消除。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矢量控制永磁同步电机的死区补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用平均电压的方法分析了SVPWM逆变器的死区效应以及死区效应对控制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尤其是相电流的零电流箝位现象与相电压的畸变情况。同时介绍了死区补偿的一种实现方案,补偿后的电流波形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感应电机空间矢量PWM控制逆变器死区效应补偿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针对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可以补偿死区误差电压并消除零电流钳位效应的死区补偿方法。在分析了影响死区效应的因素以及等效死区时间的表达式的基础上,采用平均死区时间补偿法,在两相静止轴系中对等效死区时间产生的误差电压进行了补偿。为了提高电流极性检测的准确性,利用旋转轴系中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分量经过坐标反变换,判断电流在两相静止轴系所处的扇区来决定需要施加的补偿电压。另外为了更好地消除由于死区时间而产生的零电流钳位效应,将一种消除零电流钳位效应的方法结合到上述补偿方法中。最后通过TMS320F2812 DSP芯片来实现补偿算法,并在11kW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验证了补偿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电压源型逆变器由于死区效应,导致输出发生非标准化、畸变化,影响感应电机的控制精确度,特别是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同时造成电网侧能量的流失。为了减小死区效应产生的影响,列出误差计算公式,求得总延时时间。另外,对定子电阻进行自适应辨识,增加所求延时时间精确度的同时可以运用到电机矢量控制中。经过补偿误差电压,提高了控制性能,降低了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补偿策略对电流波形、总谐波失真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矩阵变换器死区补偿方法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矩阵变换器的多步换流在换流的每一步之间插入死区时间,所以在换流过程中,输出电压将发生电压损失和畸变,使输出电流谐波含量增高。该文定量分析了矩阵变换器的换流死区效应,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死区补偿方法,通过对有效空间矢量和零矢量进行校正,达到补偿死区效应的目的,实验证明带死区补偿的空间矢量调制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颖的基于空间矢量PWM的死区补偿方法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该文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详细分析了空间矢量PWM中死区效应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并结合空间矢量图,讨论了输出电压矢量位置与三相电流方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死区补偿策略,将三相电流分成六个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只对其中一相输出电压进行补偿。该方法通过判断输出电压矢量的角度来获取三相电流的方向,避免了电流检测中多个零点的现象。最后,结合TMS320F240DSP控制芯片,进行了补偿前后的实验,得到令人满意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平均电压的方法分析了SVPWM逆变器的死区效应以及死区效应对控制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尤其是相电流的零电流箝位现象与相电压的畸变情况.同时介绍了死区补偿的一种实现方案,补偿后的电流波形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预测直接电流控制的APF死区效应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了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滞环控制死区效应对补偿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死区效应补偿的现状,并且结合Matlab仿真波形和样机的实验数据,明确了死区效应影响产生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控制变量.针对三相三线制系统,将交流电机控制领域所采用的预测直接电流空间矢量控制算法,用于有源电力滤波器逆变单元的控制,并实际应用于33 kVA有源滤波器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算法能有效地降低死区效应的影响,提高APF跟踪指令电流的控制精度和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用于脉宽调制逆变器的死区补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分析了脉宽调制(PWM)逆变器死区效应的发生机理及其影响,并对死区补偿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概括性地分析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死区补偿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检测相电流的过零点,根据电流的正负来对PWM波进行补偿。但过零点的位置难以精确地确定。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了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滞环控制死区效应对补偿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死区效应补偿的现状,并且结合Matlab仿真波形和样机的实验数据,明确了死区效应影响产生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控制变量。针对三相三线制系统,将交流电机控制领域所采用的预测直接电流空间矢量控制算法,用于有源电力滤波器逆变单元的控制,并实际应用于33 kVA有源滤波器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算法能有效地降低死区效应的影响,提高APF跟踪指令电流的控制精度和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小逆变器死区效应引起的电压、电流畸变及电机转矩脉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电压前馈型死区补偿方法。该方法依据电流环的给定电流来确定电流矢量的位置;并以此加入电压前馈来削弱逆变器输出的5、7次谐波电流,从而减小谐波电流对电机电磁转矩脉动的影响。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死区补偿仿真及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电压前馈死区补偿方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小逆变器死区效应引起的电压、电流畸变及电机转矩脉动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脉宽渊制(SVPWM)的电压前馈型死区补偿方法.该方法依据电流环的给定电流米确定电流矢量的位置;并以此加入电压前馈来削弱逆变器输出的5、7次谐波电流,从而减小谐波电流埘电机电磁转矩脉动的影响.永磁川步电机系统死区补偿仿真及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PWM三相逆变器中,为防止同一桥臂上的两个功率器件的直通短路而注入的死区时间,将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带来一定的误差。本对死区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两种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死区效应存在使得逆变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发生畸变,同时增加输出了谐波分量,在低速运行时,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提出了一种补偿方法,可以同时补偿死区效应造成的误差电压并且消除了零电流钳位现象.该方法为提高电流极性检测的准确性,将三相电流的方向通过输出电压矢量角度获得.另外,将一种消除零电流钳位效应方法与上述补偿方法结合提高输出波形质量.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庄茂东  李晓迅 《低压电器》2012,(4):44-47,59
为了防止逆变器同一桥臂上、下两个开关器件发生直通故障而设置的死区时间使得逆变器无法对指令电流实现精确跟踪,影响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补偿效果,对死区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空间矢量控制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脉冲直接补偿方法。该方法能够精确地消除死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Matlab建立APF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用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死区补偿方法。该方法根据电流极性及6个非零电压空间矢量间的位置关系,确定了所需补偿的电压空间矢量,仅需在每个PWM周期内对部分PWM脉宽进行修正就能有效改善由死区效应引起的输出波形畸变,减小误补偿随时间积累所产生的影响,减少CPU运行时间。最后通过TMS320LF2407A型DSP实现该补偿算法,并在110 kW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中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三相并网逆变器,详细分析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中死区效应对并网电流的影响,对死区效应引起的误差矢量进行数学建模.讨论了误差矢量与三相电流方向的关系.采用电流矢量来判断电压补偿扇区,避免了电流检测中出现多个过零点的现象,提高了补偿精度.最后,采用TMS320F2812控制芯片,结合功率解耦、电压前馈等控制方法补偿死区效应.在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逆变器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电机控制过程中,死区和管压降的存在导致逆变器输出波形畸变。为了消除电压和电流的畸变,死区和管压降补偿是必要的。本文给出了一种简洁高效的三电平电压型逆变器死区补偿方法,用以改善电机的输出波形,详细分析了死区产生机理,利用电流矢量对死区进行准确补偿。根据PWM状态和电流矢量的位置分析功率器件压降的变化,结合电流方向进行补偿。最后基于F2812DSP芯片的三电平逆变器实验平台对该方法进行了开环和闭环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