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废油合成生物柴油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静  王芳  谭天伟  邓利 《化工学报》2005,56(9):1727-1730
研究了固定化假丝酵母99-125脂肪酶在有溶剂的体系下催化废油合成生物柴油过程中,油醇摩尔比、有机溶剂性质、底物浓度、体系含水量、甲醇流加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反应转化率最高可达92%,酶的使用寿命可达7批以上.  相似文献   

2.
催化酯交换是制备生物柴油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酸性催化和碱性催化、固体酸和固体碱催化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每类催化剂的特性和应用范围进行比较,得出固体酸和固体碱催化符合绿色生产生物柴油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固体酸在催化含有水分和游离酸的油脂酯交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多孔玻璃珠固定化脂肪酶及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孔玻璃珠为载体,采用共价法对假丝酵母99-125脂肪酶进行了固定,对比了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值以及热稳定性.并以所制备的固定化酶为催化剂,在微水体系中利用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考察了溶剂量、体系水含量、甲醇等因素对固定化酶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香叶树籽生物柴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Novozym 435和Lipozyme TLIM混合脂肪酶催化香叶树籽油制备生物柴油,2种酶按1:3质量比混合使用时,既可提高反应转化率,又可降低酶的使用成本.应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固定化酶催化香叶树籽生物柴油的最优工艺参数,采用叔丁醇作为反应体系的溶剂,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8.5℃、甲醇与油摩尔比4:1、叔丁醇与油体积比1:1.5、酶用量为油质量的4%,此时反应转化率达90.09%.分析表明香叶树籽油的甘油三酯主要由短链脂肪酸甘油酯组成,生物柴油中原油的甘油三酯已完全转变成脂肪酸甲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于生物柴油酶催化的大孔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过程,考察和优化了脂肪酶固定化方法及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大孔树脂D3520作载体,以载体涂布法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固定化条件为:酶用量为酶∶树脂=0.16∶1(质量比),吸附时间1~3 h,pH值范围为9.0~9.4,固定化温度40℃。酶活力可达91.49 U/g,酶活回收率约为54%。  相似文献   

6.
生物柴油合成中脂肪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制造的可再生能源,可作为石油柴油的替代或部分替代燃料.生物柴油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能源问题,而且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本文对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脂肪酶的固定化、不同反应体系中生物柴油的脂肪酶催化合成及其操作条件,不同酰基受体对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环保型能源.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条件温和、醇用量小、甘油易回收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固定化脂肪酶、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研究应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是一种环境友好、可再生资源,目前最有效制备方法是化学催化酯交换法.介绍了酯交换法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酸催化法、碱催化法、酶催化法和离子液态催化法等.  相似文献   

9.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综述了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详细介绍了酯交换法中各种酯交换过程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酯交换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非负载型和负载型2类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采用酯交换法因其无需消耗大量能量、操作方法简单,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主要方法,并随着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载体的纳米化、介孔化,纳米级以及以分子筛作为载体的固体碱催化剂将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认为开发更加稳定、耐水、耐酸的固体碱催化将是今后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酶催化餐饮业废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利用餐饮业废油脂和甲醇,在无溶剂系统中通过脂肪酶的转酯作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结果表明,醇油摩尔比为3∶1时甲醇转化率只能达到48%左右,醇油摩尔比低于1∶1时甲醇转化率能达到95%以上,采用分批添加法,甲醇总转化率可以明显提高到80%以上.反应体系的最适初始水活度应控制在0.54~0.75之间,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酯交换反应的速度加快,但酶失活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2.
非均相催化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非均相催化法生产生物柴油的现状,介绍了非均相固体酸催化剂、固体碱催化剂和固定化生物酶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生物柴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最有效制备方法是化学催化酯交换法。概述了近年来制备生物柴油的各种催化剂,并探讨了其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陈华 《广东化工》2010,37(10):64-65
利用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既可以实现地沟油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大大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综述了以地沟油为原料,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原理及工艺,并对各种工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大孔载体固定化脂肪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制大孔载体固定化脂肪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参数. 结果表明,酶粉与载体质量比为1:1、固定化温度在20~25℃之间、固定化时间1.5 h的条件下,所得固定化酶的酶活最高. 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8.5,最适温度为40℃,其热稳定性、操作稳定性都比游离酶高,4℃下保存7 d后,酶活仍剩余94%.  相似文献   

16.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直接混合、微乳化、高温热裂解以及酯交换等方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为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Biodiesel, a non-toxic and biodegradable fuel, has recently become a major source of renewable alternative fuels. Utilization of lipase as a biocatalyst to produce biodiesel has advantages over common alkaline catalysts such as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easy product separation, and use of waste cooking oil as raw material. In this study, Pseudomonas cepacia lipase immobilized onto 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 was used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waste cooking oil. The optimal dosage of lipase-bound MNP was 40% (w/w of oil) and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stepwise addition of methanol at 12 h- and 24 h-intervals. Reaction temperature, substrate molar ratio (methanol/oil), and water content (w/w of oil) were optimiz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44.2 °C, substrate molar ratio of 5.2, and water content of 12.5%. The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molar conversion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were 80% and 79%,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生物柴油的制备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菜籽油在NaOH作用下与甲醇经转酯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的最适宜工艺条件:摩尔比6: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h、催化剂用量1%。考察了工业甲醇、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对脂肪酶催化反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内标法分析产品中脂肪酸甲酯的含量,研究了生物柴油与O#柴油的调和油性质。结果表明,合成的生物柴油其各项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标准,与O#柴油调和后低温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