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划分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秦都 《石油实验地质》2009,31(4):356-361
应用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剖析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典型隐蔽油气藏实例,研究其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油气藏圈闭表现特征、分布、油气水关系以及形成机理的不同,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隐蔽油气藏进一步划分为泥岩隔挡型、低幅构造背景型、岩性尖灭型和地层岩性型等4类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不整合面是叠合盆地的重要油气输导通道,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深入探讨与不整合面有关的隐蔽油气藏类型和不整合面结构对隐蔽油气藏分布、含油气性的影响及其控制作用是目前隐蔽油气藏勘探、成藏机理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不整合面的风化粘土层是下伏油气藏良好的封盖层;(2)受物性、非均质性及连通性影响,底部半风化岩层可成为油气运移的有效输导层或侧向封堵层;(3)层间断层的存在沟通了不整合面底部半风化岩层和顶部底砾岩层,构成了油气运移的高效双通道输导网络,即在不整合面上、下均可形成岩性、地层或复杂型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中国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深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并已发现了一系列深部油气藏。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深部生值得盖条件的制约。研究认为:继承型迭合盆地古生界地层完整,有利于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型迭盆地古生界地层受到严重破坏,油气藏仅限于第三系的坳陷深部。两种盆地中深部油气藏的分布模式截然不同。本文初步探讨了深部油气藏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将频谱分解技术、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全三维体解释技术应用于准噶尔盆地的多个三维工区,在河道、岩性圈闭的识别和岩性体的追踪等方面见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腹部以单斜构造背景为主,近几年所揭示的隐蔽油气藏类型虽然主要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但仍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成藏主控因素也具有相对的多样性。从成因角度分析,盆地腹部砂层、不整合面、断层等输导条件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盆地中央发育的“车-莫古隆起”控制了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通过不断地总结,中国石化西部新区逐渐总结出一套处理、解释相结合以模式为指导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7.
永进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位于车莫古隆起南翼,受车莫古隆起的控制,在白垩-侏罗系不整合面之下广泛发育地层、地层-岩性型隐蔽圈闭,研究此类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十分必要。对该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的结果认为:车莫古隆起对油气藏的聚集和调整以及优质高效储层的发育都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构成了油气立体输导格架,控制着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以沉积模式、成藏模式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手段,确定了不整合面下地层剥蚀线的展布范围、有利储集相带和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东营凹陷永北地区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了油气藏分布与富集的规律,认为古构造、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分布受有利的构造条件和沉积体系的配合,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的分布,有利的沉积相带等因素的控制;在适当的沉积和构造配合部位,高势区也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此基础上,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台北西部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生 《吐哈油气》2004,9(2):101-10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已发现地层型、岩性型和构造一岩性复合型3类隐蔽油气藏,但其数量和储量所占比重小,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较大;台北凹陷西部中浅层可识别划分为三个二级层序、十个三级层序,SQ9(J2q)、SQ8(J2s^2)基准面上升旋回是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序,发育七泉湖辫状河三角洲和苏巴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砂体受区域斜坡和坡折带构造背景的控制,岩性圈闭成生模式主要有四种:①斜坡带三角洲前缘上超型;②坡折带三角洲前缘顶超型;③前缘砂体后期掀斜型;④坡折带湖底扇一斜坡扇型。其中前三者为隐蔽圈闭的主要成生类型,胜北次凹周缘的火焰山北坡葡萄沟段、葡北东斜坡、火北鼻隆、苏巴什鼻隆和连木沁鼻隆区是近期勘探隐蔽油气藏的主攻区带,并已取得勘探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北塘凹陷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构造演化、油源、圈闭、砂体展布与储集层条件、成藏关键时刻的配套、异常地层压力等方面,阐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种含油组合以塘沽、新村、炮台等构造为代表的自生自储型含油组合,以新港构造为代表的古生新储型含油组合,新港南—海河断层下降盘中浅层含油组合。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油层纵向分布受储盖组合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受烃源岩控制,生油凹陷区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古构造倾没部位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海河、塘北等大断层控制构造形成与发育,控制油气富集与高产;北西向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对北西轴向的油气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参3(邓荣敬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并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区紧邻生油凹陷,烃源岩条件优越,冲断活动响应的各种沉积砂体提供良好的储集体,盖层封堵能力良好,不整合与断裂发育,构成立体输导网络,从而形成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等多种隐蔽油气藏。研究认为构造因素与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2.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条件十分优越,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烃源岩生烃期、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配置合理,具备形成多层位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条件。主要发育地层、岩性和复合等隐蔽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为:纵向上,主要储盖组合类型控制了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平面上,受凹陷地质结构控制,不同构造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认为同沉积断裂带之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即陡坡和缓坡坡洼过渡带是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4.
辽河坳陷牛心坨地区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坳陷牛心坨地区为断陷湖盆,基底及后期的构造活动复杂,断层发育,具有形成各类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源充足.良好的生运储空间配置关系,优越的储层条件和盖层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岩性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和断鼻构造油气藏等多种类型的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文东斜坡带位于文留油田东部 ,西以徐楼断层为界 ,东至前梨园生油洼陷 ,呈NE向延伸 ,南北长约 36km ,东西宽 8~ 10km ,面积约 30 0km2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斜坡勘探将由构造油气藏勘探开发为主体转向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体 ,由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中、低部位 ,  相似文献   

16.
乌-夏地区发育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稠油封闭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稠油封闭油气藏是乌-夏地区典型的油气藏类型.乌-夏地区主要合油层位为风城组、夏子街组、下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克下组、克上组和八道湾组等3个层系的7层组.各种类型油气藏中,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数量最多,而岩性油气藏数量虽少,但对储量的贡献却相对很大,因此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乌-夏地区稠油油藏储量非常丰富,所以对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陆上与海上碎屑岩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历程.总结了伴随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过程中新理论新技术的进展情况,理论上包括层序地层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创新、坡折带理论、复式输导体系、相势控藏及三元控藏理论,这些理论推动了隐蔽油气藏从个别识别到定性和定量预测,促进了盆地不同构造位置、不同层系、不同领域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上主要体现在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而发展的保幅处理和高分辨率处理技术、验证和预测隐蔽砂体的反演技术、隐蔽砂体快速直观识别的可视化技术、分析隐蔽砂体含油性的AVO技术及分频等地球物理技术.尽管如此,隐蔽油气藏勘探失败案例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于缺乏系统运用隐蔽油气藏理论或者由于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不完善难以准确快速评价是否成藏,此外,由于地球物理预测具有多解性也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因此,今后应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大力推进叠前处理和反演技术,进一步弄清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实践--以泌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相或陆相盆地(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成功得益于沉积型或者构造型坡折的存在,而在无坡折型断陷湖盆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过在泌阳凹陷的工作,初步探索出了无坡折型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该方法和技术以层序地层学“点-线-面-体-面-线-点”的研究思路为主线,以地震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手段,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地震地质的相互验证.最后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和构造油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断层-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断层油气藏、受地层不整合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不同的隐蔽油气藏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北部陡坡带外围断陷期形成的受构造控制的沙河街组三段地层-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的以地层为主的圈闭中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的油气;内侧靠近生油中心的沙河街组三段透镜体岩性及其他与岩性相关的油藏、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断层-岩性等油藏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受控于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及成烃与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齐-双地区热河台油层油气藏进行综合研究,认为:齐家斜坡带以"朵叶状"岩性油藏为主,南部油气发育,北部砂体连续沉积,但只能形成一些小的以单层为主的油气藏.双台子背斜带以构造油藏为主,油气聚集在构造轴部,富集程度决定于断块面积的大小及闭合高度、储层的厚薄及物性好坏.依据油气运移差异聚集理论,双台子以气为主,齐家以油为主,鞍部过渡带处于2个构造带低部位以水为主,是油气运移的途径,而没有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