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这种理想人格实现了对生死时势和哀乐情欲的超越.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所具有的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特征,对当代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当下逐渐被"物质奴役"的人们指明了找回自我的途径;给"沉沦"于喧嚣都市生活的人们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使现代人培养起一种享受精神自由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齐物、道通为一扬弃存在的分裂,以齐是非扬弃道术为天下裂,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对存在统一性的追求。同时,庄子又区分了礼乐文明塑造的"我"与本真之"我",反对遗忘本真之我,并将"独"规定为人的理想品格,其中包含着对个体性原则的注重。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紧张显而易见。庄子以逍遥之论化解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张力。逍遥既以物我合一为前提,又以自我为主体,并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精神世界中的"独往独来"。在逍遥之境中,统一性的追求与个体性的承诺得到了双重确认。  相似文献   

4.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合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5.
对庄子"自由观"的发现与诠释,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重要个案。庄子"自由观"是庄子根本的哲学精神。中国现代学界对庄子哲学精神理解诠释有两种进路:一是从"自然""无为"见出"自由""平等";一是从"逍遥""齐物"发现"自由""平等"。文章在梳理分析两种进路的基础上,对庄子现代诠释之进路及方法进行反思:庄子哲学现代化何以可能?文章提出:庄子哲学现代化要得以实现,取决于能在庄子哲学中发现和提炼出"现代性问题",取决于对庄子哲学中"现代性问题"有效而充分的学理性阐释。重要的是,要有跨文化的宏阔视野与比较哲学的阐释眼光,要努力形成具有时代感的庄子哲学诠释形态。  相似文献   

6.
元嘉之雄的谢灵运,遵奉庄子纯任自然、率性而行,追求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一反以儒学为代表的虚伪的仁义礼法制度,狂放不羁,粪土权贵而被视为“狂人”,于是不见客于世,为人所患,终致杀身。这也正是他对庄子“法天贵真,不拘于俗”①,顺手自然,不为物役的放傲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庄子与灵运,身处异代,时隔千载,但他们对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哀怨的狂人情结,却使他们成为了异代两“知音”。  相似文献   

7.
元嘉之雄的谢灵运,遵奉庄子纯任自然、率性而行,追求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一反以儒学为代表的虚伪的仁义礼法制度,狂放不羁,粪土权贵而被视为“狂人”,于是不见容于世,为人所患,终致杀身。这也正是他对庄子“法天贵真,不拘于俗”①,顺乎自然,不为物役的放傲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庄子与灵运,身处异代,时隔千载,但他们对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哀怨的狂人情结,却使他们成为了异代两“知音”。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9.
教学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现今众多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遗忘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当然,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以精神追求为指向的过程,在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在审美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实现人格的完满。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审美精神为追求。  相似文献   

10.
自由思想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的自由思想具有二重性:既具有自由性,又具有非自由性.消除"成心",便可以达到"无待",从而实现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又受到非自由的束缚.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的是内在的自由,而外在则很难达到自由.庄子所处的时代形成了庄子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的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士大夫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一方面积极入世,志向远大,心忧天下;同时又坚守人格独立,清心寡欲,追求精神的自由,渴望亲近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垂钓恰好给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表达,成为其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理想方式,有着浓郁的文化情结。中国文人士大夫通过垂钓或抒发豪情壮志,或排遣失意苦闷,或追求淡泊名利,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庄子思想蕴含审美技术思想,与目前学术讨论热点——"工匠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高职教育所培育的"工匠精神"蕴含敬业精神,追求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精益求精,在这种精神信念引导下从事生产与社会生活,从中获得职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与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和自我满足感的人本思想如出一辙,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古老传统文化——庄子思想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一书中,"道"有不同的含义,其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被庄子内化为一种精神的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庄子》一书中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体道"的境界。它是以理性直觉的方式实现的,要求无任何心灵的负累,是现实人生诸多难题解决之后的产物。这些难题包括生死、情欲、天命等。正是对这些人生难题的圆满回答,庄子才得以实现那种纯精神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4.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她有着坚强的人格和尊严,勇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对爱情、生活及社会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女主人公简·爱性格中的女权主义意识贯穿于她的生活经历中,也正是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她独立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的理解迄今有“掉转头来”和“改变态度”两说,均不确。“旋其面目”当为转动面孔义,即摇头晃脑的动作,该身体动作在《庄子.秋水》篇中则用来表示恍悟自得之义。  相似文献   

16.
“旋其面目”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的理解迄今有"掉转头来"和"改变态度"两说,均不确."旋其面目"当为转动面孔义,即摇头晃脑的动作,该身体动作在<庄子·秋水>篇中则用来表示恍悟自得之义.  相似文献   

17.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体现了老子所秉持的不同于儒家的一种价值观念.有得宠就有失宠,祸福相依,得失无定.人们高兴于得宠而担心失宠,却不知得宠意味着失去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老子哲学崇尚个体人格独立和自由,对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庄子的自由思想。通过对《逍遥游》一文的分析,揭示出庄子心中的自由是无所待、绝对的,要达到这种自由境界,就要做到无名、无功、无己。庄子的这种自由观产生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及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初唐时期的隐逸现象继承了魏晋遗风,开启了唐宋隐逸之风尚。初唐隐逸有士大夫的园林隐逸和王绩为代表的山野隐逸两种类型。初唐统治者对隐逸者多有褒奖,社会对隐逸行为比较宽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隐逸之风,满足了隐居者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观”、“生死观”、“游戏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运用庄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