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各地传统民居蕴含着大量的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设计技术。为保护与传承徽州传统民居被动式设计技术,文章以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测试,分析和探讨天井、空斗砖墙、坡屋顶、厢房地笼、花格窗、封闭外墙、建筑色彩、聚落规划等气候适应性被动式技术的节能原理,为新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被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洛阳市孟津县乔庄村靠山窑近零能耗改造实践为例,通过太阳能技术的被动式及主动式应用,探索适宜豫西地区气候条件和文化特色的近零能耗住宅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挖掘传统建筑中低成本被动式技术的现代转型,探索适宜于豫西传统民居的低成本主被动技术结合的太阳能住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团队对甘肃河西走廊、陇中、陇东、天水及甘南等地区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研究,解析甘肃严寒寒冷地区传统民居被动式设计策略,提炼其相应的被动式设计模式语言,尝试建立将传统民居生态智慧转变为可操作的被动式设计的语言模式,为当地未来新建民居的建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田春来  阎波 《建筑技艺》2020,26(8):120-122
冷巷技术作为我国传统民居中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典型,能够起到良好的降温、遮阳和通风效果。通过挖掘传统冷巷的空间形态以及技术要点,结合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研究冷巷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中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5.
实地调研甘孜州康定民居室内热环境发现,在当地严寒气候条件下,由于民居被动式设计的缺失,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室内热环境极不理想。结合甘孜地区气候条件,利用weathertool分析当地气象数据,基于焓湿图明确适应当地的被动式设计策略范围,并定量分析各设计策略在每月的有效时间比。结果显示,被动式太阳能和建筑蓄热年综合有效时间比分别达到了21.3%、20.8%,为最适宜于当地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民居设计被动式设计要点,以期为当地的民居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干燥、少雨、多风、寒冷、日照时数长等特征.太阳能供暖是太阳能利用领域中比较简单实用、行之有效并且在经济上能与常规能源相竞争的一种应用技术.在村镇住宅建设中应用,对节约能源,保护大气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细致的研究传统民居与自然融合的特点,是现阶段我们编制村镇规划的基础、是在村镇规划层面指导太阳能供暖技术在村镇建筑建设中应用的前提保证.从青海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分析入手,结合被动式太阳能应用的条件,探讨了现阶段村镇规划针对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在村庄建设中应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在构思方案时对气候往往是基于模糊的经验判断,对于全年动态的天气变化缺乏科学的认知,气候分析软件就成为快速了解某地气候特征的有力工具。本文通过Climate Consultant软件对拉萨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提出适宜当地的被动式建筑策略,并依据建筑气候学原理,对拉萨传统民居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做出评判,得到了当地民居为应对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建筑形体、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良好适应性的结论,同时也指出了强烈太阳辐射带来的光、热之间的矛盾是降低民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效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分析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象参数,综合考虑提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基础温度为15℃,提出采用南向垂直面太阳能辐射温差比为气候分区一级区划、南向垂直面太阳能辐照值为二级区划指标,并采用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的气象数据区划甘肃省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候分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被动式太阳建筑技术广泛应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边境地区,研究当地传统民居的热环境营造智慧对于提高当地民众的居住环境及控制当地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具有积极意义。冬季现场调研与热环境测试表明现有藏式民居靠经验自发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设计,但其冬季室内热环境仍然较差。通过现场测试与问卷分析了传统藏式民居在朝向、空间单元、平面布局及建筑材料方面的营造智慧,总结了既有藏式民居在热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云南偏远山区多为少数民族的栖居地.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贫穷落后,但却拥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如何利用这些地区的太阳能资源,采用适宜建筑技术改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民居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就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山区生态民居太阳房设计和生态厕所设计方面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