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对目前火力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ECMS)的不同应用方案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ECMS的不同组网模式、与DCS控制系统的各种接口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逐一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对发电厂内接入ECMS的智能装置的配备和功能及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使ECMS系统真正成为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运行状态监视及智能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火力发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两种控制模式,即电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EFCS系统)和电气控制管理系统(ECMS系统),并对这两种控制模式的主要设计模式和监控对象进行了分析比较。ECMS系统不与DCS系统通信,没有减少电气设备进入DCS系统的I/O硬接线。在EFCS系统方案中,小型电动机采用"全通信"监控方式进DCS系统,大型电动机及其他电气设备采用"通信+硬接线"监控方式。E-FCS系统与DCS系统进行了网络互联,实现了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重复采集,从而减少了设备和电缆成本及运行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迅猛建设的步伐,高速公路电力监控及电气火灾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高速公路电力监控及电气火灾系统主要是对本路段电网进行摇控、摇测、摇信,以便提高营运单位管理效率、减少损失、降低成本,及时发现电网在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并发出警告,消除隐患于未然.本文着重介绍电力监控及电气火灾系统在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实际应用,并以实际案例介绍电力监控及电气火灾系统在本次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介绍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讨论了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电气自动化在水电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电站的自动化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水电站自动化的作用和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设备选型及自动化设计.展望了将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电气设计将BIM技术进行应用,能有效的提升电气设计的效果.本文通过概述BIM技术,分析了BIM技术的应用优势,并从BIM技术的应用流程、设计弱电系统、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和电气管线安装方面,阐述了BIM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技术作为象征和推动国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标志,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获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基于智能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适合现代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发展的新技术,基于智能技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可以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身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智能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分析智能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最后,对其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长春地区一拟建的洗浴中心供暖和空调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根据建筑物在市区中的位置、使用功能及当地现有冷热源情况等,对可采用的冷热源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4种可行方案.针对建筑物各功能区的不同情况,设计了中央空调及新排风系统.并对各方案进行了从室内环境效果,以及使用和运行管理方面进行了经济分析,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所采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可为同类建筑确定供热空调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备中往往受到来自比较复杂的单相电力负荷变化的影响,其非线性因素也逐渐增强.为了优化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我们需要对电气自动化中的无功补偿技术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无功补偿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不断使用过程中,应该逐渐实现推广,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这项技术的使用,供电系统中变压器线路损耗量大大的降低,同时用电和供电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由此可见,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无功补偿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气自动化发展中应用无功补偿技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现本文就无功补偿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这也极大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中自动化技术具体的应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在我国自开发以来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依然较发达国家落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依旧广泛,发展前景也有待挖掘.本文将通过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并进行相关的重要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推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建筑电气节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系统中的变压器、电力电缆、电动机、灯具等4个主要能耗环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同时通过吉林大学第四医院门诊医技楼建筑电气设计实例对建筑电气的运行特性和节能潜力进行分析,提出了用电系统的安全节能措施并对配电设备技术方案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流变材料的智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基于电流变材料的智能机械结构的研究的进展与应用.内容包括电流变材料性能、电流变效应理论研究及电流变材料在动力传动装置中、在阀控液压伺服驱动系统中、在机器人技术中、在振动控制中和在机械制造加工系统中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RBF神经网络分析的微弱电信号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制双重屏蔽系统(屏蔽室和屏蔽箱结合)和自制的铂金传感器刺入植物茎部接触式微弱电信号的测试方法,对绿萝(Scindpsus aureus)植物的自身电信号进行了测试.利用小波软阈值消噪法对测试数据进行消噪,并进行了时间序列的高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表明,利用径向基函数(RBF)人工神经网络对植物微弱电信号进行短期预测是可行的.预测数据可用作温室和/或塑料大棚生产中建立植物自适应电信号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以OMAP3530为控制核心、CC2530为无线控制核心,采用ARM 与ZigBee技术,设计完成了一个无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智能网关通过以太网控制家居内部的电器设备,采用ZigBee通信技术完成家庭无线局域网搭建;软件开发是在Window s Embedded CE 6.0开发环境的宿主机上,开发出智能家居远程控制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对家居电器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该系统具有传输快捷安全、组网简易灵活等优点,在未来市场中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拥有一个舒适、便捷、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建筑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因此近几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智能建筑当中,电气设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出于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智能建筑中的各种设备对电源的要求非常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电源监控系统.该系统以嵌入式硬件为核心,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GPRS通信技术进行系统远程监控,实现了对智能建筑中各种设备电源系统的本地与远程控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改造过程中存在结构物迁移的问题,提出了研究智能化、自动化大型结构物迁移工程装备控制技术.在研究迁移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即分散布置,集中操作,同步升降、平移,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从液压系统、电控系统和监控软件三方面详细论述了该装备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以"IPC+PLC"为硬件控制平台,力、位混合控制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其和液压系统的有机结合使该研究成为可能.该迁移控制技术得到了工程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家庭智能控制系统。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结合LonW orks现场总线的优点,实现了对家庭电器设备的控制;通过TCP/IP协议专用芯片W3150 A与In-ternet连接,实现了对家电的远程控制。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好、网络延时低、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效率和精准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与小波变换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对智能建筑供配电网络拓扑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原理对故障信息中的开关量和电气量进行筛选重组,最后运用贝叶斯网络对筛选重组后的故障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得出故障诊断结果。具体介绍了故障信息中电气量和开关量提取过程,针对现有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的故障特点,给出了相应恢复策略,以IEEE⁃39多节点复杂电力故障系统为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故障诊断结果快速性和准确性更高。研究成果对智能建筑供配电网络的故障诊断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安全遥控和安全操作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智能控制方法。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智能控制思想。该智能控制方法建立在智能控制专家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它的开发研制丰富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高层软件。本文的智能控制思想及方法也可以推广用应于电网调度自动化中。  相似文献   

19.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几家专注于智能照明的电气公司所生产的调光产品或场景控制器基本上都是维持开环控制的现状,为了使人们在工作区域能够按照工作需求打开所需的光源,调节光源的光输出,达到所期望的照度水平,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了家居中的灯光的明亮、柔和以及微弱等不同明暗程度的遥控控制和智能化的节能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