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中西侧的文庙露香园地块为研究对象,借鉴"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对上海老城厢的传统风貌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城市遗产(街巷风貌、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进行梳理,并将活态博物馆的理念与上海老城厢的实际情况结合,通过文化体验、社区生活、教育传承三方面落实规划,以历史文化为触媒,提升老城厢内居民生活质量,传承上海乡愁,激发老城厢的活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高密度是城市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城市中心的合理利用和改造成为了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上海最早开辟的城区——老城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高密度的必要性,结合对上海老城厢的调研和思考,针对上海老城厢地区的改造和活力激发的难题,提出对老城厢改造的思考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老城厢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实施要点入手,介绍了老城厢的改造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4.
从上海老城厢的功能定们和规划实施要点入手,介绍了老城厢的改造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5.
老城厢是上海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源",但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其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并逐步被大都市边缘化。本文通过对老城厢的调研,结合高密度建筑学相关理论,以期探讨既能传承历史风貌,又能支撑未来城市发展的旧城更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上海消防博物馆中陈列着我国最早的进口消防设备"洋水龙"。160多年前,这种"洋水龙"是民间慈善机构的主要灭火设备。凭借"洋水龙"等灭火装备,上海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慈善机构果育堂成为当时水平过硬的义务消防队,在老城厢火灾扑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历史文化的概念和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保护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意义.对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老城厢四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特点,保护对象及现状和规划的提示.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规划》2004,(2):18-27
上海的老城厢的特色蕴涵于现存的老城厢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建筑形式、地名和故事传说之中。但是,现在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夹杂在破损、杂乱的建筑环境中,也同时与不佳的生活环境质量交织在一起。如何在老城厢的再开发中将老城厢的特色予以保留,并延续发展,将它作为老城厢进一步发展的独特资源,继而表现上海城市的特色,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本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8)
该文通过分析历史地图与历史照片来探究上海老城厢地区在三次重要市政工程前后的城市空间变化,同时借助官方记录的县志与上海档案馆馆藏的当年信件,分析其背后的推动原因。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与分析,发现上海老城厢地区自1912年以来,积极向租界学习城市管理制度,通过拆除城墙、填浜筑路与规划路网来推进城市空间现代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上海滩花园     
基地董家渡地区是黄浦江八长渡之一,在开埠后各地移民登陆上海的必经之地。该地区也因此成为上海老城厢最早的石库门聚居区。与租界相比,这里是上海本帮精  相似文献   

11.
朱杭 《城市建筑》2023,(20):56-59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有两处老城厢,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格局。文章将以水城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与文献研读,以时间为线索,解读两个老城厢从城水相依到填浜筑路的变迁过程。当下的两个老城厢均面临着保护与转型之间的矛盾,并启动了城市片区更新与重塑公共空间的尝试,将从中提炼出水城关系处理的建议,为其他相似案例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果登上南浦大桥俯瞰北望,你会发现桥下有一片灰蒙蒙的老城区,这里的房屋低矮而简陋,马路狭窄而弯曲,在远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风景比照下,显得格外的陈旧、稠密、拥挤和局促。这地方就是上海过去的老城厢,现在的南市区。 南市区的老城厢可以说是上海城市的发源地。1842年上海开埠以前,这里早就有了街市和商贸。那些斑驳的楼阁、古老的寺庙、幽深的小巷和墙瓦风化的民居,无言地展示着老城厢昨日的繁华和荣耀。 在这样一个文物古迹众多、易燃棚户集中、道路复杂、人口稠密的老城区,火灾危险性自是不言而喻了,防  相似文献   

13.
袁菲  葛亮 《城市规划》2023,(4):117-118
<正>1.概况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源地,宋末建镇、元初置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筑城垣,记录了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因其近代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如今的上海城市空间中仍独树一帜。清末上海开埠前,老城厢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信仰中心,之后,人们为了与彼时租界新城区相区别,开始使用“老城厢”来指代这个华界中心,其内有衙署察院、军营校场、学府书院、邑庙寺庵,有人口稠密的街市巷坊,完整地呈现着中国古代传统县城的建设配置与江南水乡城镇的景观风貌。近代西风东渐的过程中,老城厢也在不断地吸纳、演变与调适,其传统城市形态和肌理变得愈加多元。  相似文献   

14.
王一磊 《山西建筑》2011,37(11):4-6
通过对中国古城墙和环境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了上海老城厢的古城墙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利用,以期为今后城市设计中运用古城墙景观元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思路的运用为出发点,对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城市设计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尝试一种关于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的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15,(4)
<正>隐藏在上海黄浦区老城厢低矮楼群中的龙门邨,如同博物馆中的一个微雕,浓缩了近代上海所拥有的各种中西民居建筑模式,被称为上海民居界的"万国建筑博览馆"。龙门邨景观现状及改造契机从尚文路上的中式古典楼坊的弄堂大门进去,不到5米宽的主巷两侧,摆放着上个世纪90年代修建的花池。花池里的灌丛枝繁叶茂,拥簇在弄堂内,使原本不宽的巷子更显拥挤。龙门邨地下排水设施逐年老化,每逢夏季暴雨便导致排水拥堵,巷内经常"水漫金山"。黄浦区政府为改善龙  相似文献   

17.
殷勇 《天津建设科技》2005,15(Z1):296-296
文中通过对"城南新世家"项目的前期调研、后期项目运作等叙述,分析了其"以人为本"、"老城厢、新生活"的开发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城内无"水"城外有"水"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城市的发展就偏离了原来中国式传统县镇发展的轨道。英法租界的相继开辟,使上海城市出现了两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也就是在租界城区迅速繁荣发展以后,上海城市史中才出现了"老城厢"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中国历史上,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城外为廊,廊外为郊,按惯例,城墙以内叫"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为"厢",因而"城厢"一般统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晚清时期,上海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在近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提出"附加图则"的概念,使设计语言转化成为管理语言,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为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构建了新的平台。探索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厢地区功能与空间转型的需求与路径变化,以董家渡地区为例,探讨转变突出商务功能为主的中央商务区(CBD)为内涵更为多元复合的中央活力区(CAZ)引导功能转型、重塑公共空间、引导空间转型的规划路径。最后,通过董家渡地区附加图则的规划实践,总结城市设计附加图则的转译核心和难点。  相似文献   

20.
陈伟  杨昀  洪赢政 《消防科技》2008,27(3):212-215
介绍了老城厢建筑火灾的特点与危害,提出了一套由线型多点感温报警器、感烟报警器、GSM短消息报警模块构成的满足老城厢火灾报警实际需求的火灾早期预警方案。对老城厢火灾早期报警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