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喜欢食鼠,他写过一首诗,说当地人送给他一只如兔一样大的竹鼠,身胖肚圆,惊蹶不安,且满脸愁闷,象脱出襁褓的婴儿。东坡虽是美食家,但见这可怜又可笑的小家伙,却不忍心食2。他还戎到了不吃的理由,说竹鼠肉太微劣,不值费刀几之功,要吃野味须吃熊罴之类的大家伙。最终,诗人留下了竹鼠一条活命,足见其怜爱此物的善心。后来东坡被贬至海南,因当地贫困,为解决“儋耳至难得肉食”之苦,他接受当地人“熏鼠烧蝙幅”之荐,而有还吃过“蜜唧”。所谓吃蜜唧,即是指将无毛赤蠕的小老鼠,饲之以蜜糖,以箸夹取啖之,唧…  相似文献   

2.
“瓜果生冷宜少食,免致秋来成疟痢。”吃了生冷不洁食物,容易闹肠胃病,我们的先人,对此早有所知。《黄帝内经》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吃得太过油腻,变生痈疮疗,也不是闹着玩的。又说甜食、咸食、酸食、辣食、苦食吃得太偏了,往往弄出各自相应的毛病,也给五味偏嗜的朋友,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3.
深山尝竹鼠     
正国庆长假,应文友牛哥的盛情相邀,我去贵州游玩,无意中还到了文友位于黔东南州麻江县谷硐镇乐埠村的亲戚家,看到了竹鼠养殖基地,尝到了毛豆烧竹鼠的美味。去的路上,牛哥一直在诉说竹鼠的鲜美。说"天上斑鸠,地下竹鼠",其味之美,不可方物。说得再美,心理上我还是有些排斥。竹鼠也是鼠,生活中老鼠给人的印象实  相似文献   

4.
傣族的奇食     
赵叶 《烹调知识》2006,(10):41-41
你知道蚂蚁蛋能吃吗?你知道以竹根为食的竹鼠能吃吗?你知道竹蛆也能吃吗?……在我们看来,这些东西是不能吃的,而在傣族兄弟姐妹的眼里,这些鼠啊蛆啊都是可吃的美味佳肴。既然可以作为美味佳肴,那怎么烹饪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对"吃"一向兴味十足,不仅享受"食内"之美味,更追求"食外"之精神境界.如此,中国饮食文化便在当今世界久负盛名,有了"吃在中国"一说.华夏文明五千年,饮食文明亦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饮食是从古承袭至今最稳定的一种文化,既以具体形态存在于各类饮食派别中,还以文字形式记录在层出不穷的文献典籍和文化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生 一 个 健 康 聪 明 的 小 宝 宝 ,是 每 个 孕 妇 的 最 大 心 愿 。科 学地 选 择 食 物 不 仅 有 利 于 母 体 健 康 ,更 有 利 于 胎 儿 发 育 。 下 面说 说 孕 妇 如 何 认 识 和 选 择 这 些 食 物 ,特 别 是 孕 妇 饮 食 之 最 。 最佳保胎蔬 菜 蔬 菜 是 孕 妇 必 吃 食 品 之 一 ,其 中 菠 菜 尤 其 值 得 一 吃 。因为 菠 菜 含 有 丰 富 的 叶 酸 , 每 100 g 菠 菜 的 叶 酸 含 量 高 达50 mg ,名 列 蔬 菜 之 首 。 叶 酸 的 最 大 功 能 在 于 保 护 胎 儿 免 受脊 髓 分 裂 、脑 积 水 、沅 脑 等 神 经 系 统 畸 形 之 害…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千真万确的。可饮食养生要讲究方式,这就是说,不光要吃得营养,还要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以下21种饮食方法均能养生,但应该注意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少食: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的"少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寿高101岁,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应把握在尚饥非饱之间的状态。他提倡养生以少食为佳,最好是"早饭清清一碗粥,夜饭少吃亦教  相似文献   

8.
吃CI·文化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吃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今天,人们对吃的追求,在满足了口腹之欲之后,正在趋于对一种精神氛围的体验,即对文化的向往。无论是传统的膳食,还是外来的“洋餐”,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越来越大。可以说,文化已成为美食的重要部分,与“吃”已经密不可分。文化作为美食的一部分.其价值正在上升,食之造型、食之雕刻,食之包装,导致价格上升.文化与吃融合之观念正在升值。文化的介入,使美味佳肴更值钱,远远超过了其本来的功能价值。一份全聚德烤鸭要卖上百元,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原料好,制法独特,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9.
鼠年话吃鼠     
鼠年到了.照例要说些有关老鼠的话题。然而老鼠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多的是可憎厌恶.很多人未必想到它可供食可入药。 说到吃老鼠,有的人可能会不寒而栗.其实每一个尝过老鼠肉的人几乎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当然.鼠的家族庞大.并非什么老鼠均可食用.供食用的主要是田鼠、竹鼠等几类。  相似文献   

10.
吴门(苏州)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这里不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而且汇南北烹食之术,在“吃”上,积下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春节期间,最讲究吃.吴门旧俗,从冬至节起,就开始吃年饭了.当地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是日家家要吃“冬至夜饭”饮“冬酿酒”,农村则多食“冬至团”.腊月廿四夜,食“谢灶团”之风由来已久,今天,“谢灶”之说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食经     
张大千先生的国画名扬海内外,他的食经也颇为人知。 大千对烹饪有浓厚的兴趣,和绘画一样,烹饪是先生生前一大乐事。他讲究吃、懂得吃、研究吃,吃出了水平。他周游五湖四海,不但见得多,而且吃得也多。菜品好,能说出好在哪里;菜品差,也能指出那一点未做到,应该如何改正。他对中国菜号称天下第一的根据,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  相似文献   

12.
吃热     
有人说,爱“吃热”是咱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信这话没多少人会表示反对。早年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道,他曾在小馆里买饺子吃,“外加一碗热汤,吃得满头大汗,十分满足。”他还回忆小时候夏天喝北京豆汁儿——总要“先脱光脊梁”,咽为豆汁儿之妙。在于酸烫辣,“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  相似文献   

13.
王羲之既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也是位老饕。他会吃,善吃,这与他一生的功名成就大有关系哩!这里就说说他三次吃的故事。一、牛心炙,使少年王羲之成为知名人士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父亲王旷当过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著名宰相,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元老。在王羲之13岁的时候,被带去谒见当时尚书左仆射的老酒罐周。  相似文献   

14.
异味     
上海有家酒楼,老板徐先生嗜蟹,且久吃成精,并自有一套食蟹经,其中有一条便是:拒绝姜醋。他吃蟹时,自始至终毫不理会眼前的姜醋碟,只管“淡”吃。他说,蟹为天下美味,胜过鲍鱼、鱼翅,食之为求真味,倘若蘸了姜醋,便会伤及蟹肉的鲜美,而只剩下醋味。犹如天生丽质的女子,着了浓妆反而不自然。有人怕不加姜醋有腥味,其实那是不得食蟹真髓之故。这话使我想到了宁波人吃带鱼。宁波人祖祖辈辈吃带鱼,也自有一套方法。他们发现带鳞的带鱼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于是烹鱼前便不刮鳞。我也是宁波人,所以每次带鱼买回来,若由我刮鳞的话,…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上个世纪已有"住西洋房子,吃中国饭菜"的流行话语,更有中国是"烹饪王国"的赞美之词.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懂吃、善吃?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说中国人之食"极合于科学卫生","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高原 《烹调知识》2009,(3):62-62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裹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刨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千爱自制菜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在京时常与亲友家人吃谭家菜,冬季亦去西单安儿胡同吃蒙古同胞经营之烤牛羊肉。张大千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踏祖国大地,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他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裹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  相似文献   

19.
223、汪曾祺晚年于各种菜细微差别都能准确品定,有次见有大盘鳜鱼红烧,他只吃小的,不吃大的。有人问为什么?他说:"小的鳜鱼皮薄肉鲜,一斤半以上的,宜用刀切开,炸了蘸花椒盐吃。"因而随他旅游者,就都喜欢挤在一桌吃,他举筷夹什么菜,也就跟着夹吃,准能吃到最美味的菜肴。 224、方地山每年除夕前必做春联,1912年随感有发,写有门联:如此江山,多少豪杰,且食蛤蜊,莫问狐狸。 225、粱斌在上世纪50年代于保定  相似文献   

20.
高原 《餐饮世界》2008,(1):70-70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除了在绘画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生平还有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综合中外饮食文化,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