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内涝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减轻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北京市颁发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提出建筑与小区开发过程中应保证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使用率等3项指标,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这些措施的雨洪控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2011~2013年的实际降雨为例,研究了蓄水池和生态调蓄措施(以雨水花园为代表)在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公式,对建筑小区中底部流槽式雨水调蓄池和水泵提升式雨水调蓄池的容积设计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实际案列的设计计算得到结论。在建筑小区设计中,为控制新开发区域和已建成城区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每1 000m2硬化面积应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m3的雨水调蓄池。  相似文献   

3.
城市雨水调控排放是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于减轻雨水洪涝灾害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城市雨水调控排放系统的结构组成、调蓄容积的设计方法等进行了论述,并在北京通州永顺新区珠江国际城海绵型小区建设中进行了应用。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屋顶雨水采用调控排放措施后,1年一遇降雨的外排峰值从0.483 m~3/s下降到0.157 m~3/s,相当于外排径流系数从0.34减少至0.11。  相似文献   

4.
城市雨水利用调蓄方式及调蓄容积实用算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城市雨水利用中,雨水调蓄容积的计算依其目的、方式、有无渗透、溢流做法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主要从城市雨水利用的角度出发对雨水调蓄的不同方式及其调蓄容积计算原理进行了评述,并对其实用算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主要包括降雨量估算法、降雨强度曲线计算法、统计降雨频率累计法.对有削减洪峰要求的调蓄储存池建议核算其削峰容积.结合实际,对雨水调蓄的泥区容积、超高和溢流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就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中雨水入渗设施的渗透排放一体化设施的设置条件、实施方案、渗透管(井)秒渗透量计算、储水量计算等设计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为渗排一体化设施的实际渗透效果评估和有效储水量计算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实现城市小区雨水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北方城市的缺水状况日益突出,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竞争力提高.发展城市小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对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和雨水回用两个方面,由于小区地表与建筑物顶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降落在上面的雨水水质也有很大差别.为了将水质不同的雨水分开利用,降低利用成本,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分成屋顶收集回用和地表收集回用两个不同部分.  相似文献   

7.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的灾害防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城市降雨灾害及减灾的必要性,指出:城市降雨灾害包括直接的雨涝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径流污染、地面塌陷等次生及衍生灾害;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2个方面,其中以城市化快速发展、排水设计存在弊端等人为因素为主;雨水利用措施可以起到减轻城市降雨灾害的直接、间接危害,减少干旱缺水灾害的作用。针对目前雨水利用的3种基本形式——渗透、调控排放和收集回用,分析了其在灾害防御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将雨水利用基本措施进行有机组合可以发挥综合的灾害防御作用,抵御重现期较长的大暴雨。  相似文献   

8.
雨水调蓄池在国内外应用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中建造雨水调蓄池既可以减少雨水资源的流失、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削减洪峰流量、缓解城市水涝,又可以高效率地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在旱季或冬季还可以将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的水贮存到这些调蓄池中,成为"城市水库".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中明确规定了新建工程应满足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率三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对这三个规划指标的解读,旨在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条款的编制依据及意图,并以一个满足这三个规划指标要求的实际工程为例,验证其场地径流控制效果能否满足地标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部分内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概要介绍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中一些主要内容及其确定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雨水利用的方式与选择,雨水利用设施建设规模的确定,回用雨水的水质标准,雨水回用与中水系统的关系,雨水利用工程的适用条件,水质处理工艺的选择与确定,汇水面径流系数的确定,地下建筑顶部覆土层的入渗,根据降雨强度公式计算径流水量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雨水利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北京水资源短缺,而仍有大量暴雨径流出境而未加有效利用。城市化发展又使暴雨洪峰增加,加大了河道防洪负担。利用小区开发建设中的绿地滞蓄雨水,是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小暴雨径流的峰值,减轻河道防洪负担的有效途径。经模拟计算,分析了绿地对减小径流系数和削减暴雨径流峰值的作用,对暴雨径流水质用于绿地入渗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具有开合式屋盖的大型体育建筑可不受气候的变化而影响比赛进程,适应各种室内和室外赛事,是世界各国争相中办各种世界级体育比赛的一个亮点。上海旗忠森林国际网球中心主赛场为我国第一座开合式屋盖的大型体育建筑,根据开合式屋盖的开合方式,着重介绍其屋面雨水的收集和排放以及屋面雨水天沟和雨水管道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3.
脱宁  胡强 《给水排水》2005,31(12):65-67
具有开合式屋盖的大型体育建筑可不受气候的变化而影响比赛进程,适应各种室内和室外赛事,是世界各国争相申办各种世界级体育比赛的一个亮点。上海旗忠森林国际网球中心主赛场为我国第一座开合式屋盖的大型体育建筑,根据开合式屋盖的开合方式,着重介绍其屋面雨水的收集和排放以及屋面雨水天沟和雨水管道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城镇雨水收集利用储存池优化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性雨水利用系统的雨水利用量应以改善区域的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宜以接近自然状态地表径流排放量为雨水利用总量的控制标准。根据研究给出典型城市雨水收集储存池规模的合理设计参数;雨水可收集量小于日需水量时,储存池规模按日降雨量计算,各城市设计雨量重现期不宜超过0.3年,或设计雨量上限不超过50mm,或直接采用水质控制体积(WQV)的设计雨量;雨水收集量大于日需水量时,储存池规模可按5日需水量计算;对于储存能力较大的人工水体,其所需规模除考虑景观设计要求外,需要通过年水量平衡分析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房地产项目雨水径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项目建设会形成4种不同类型的下垫面:不透水建筑物屋顶、硬化地面、透水型地面和绿地。国家相关标准与规范确定,4种下垫面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4%、22.8%、28.2%、25%,据此对各自径流系数加权平均得出北京市房地产项目建设形成的下垫面的总的径流系数为0.60。同时对2006年-2011年6年间北京市的房地产项目的雨水径流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房地产项目7月、8月份产流量最大;4种下垫面形成的雨水径流量顺序为:不透水建筑物屋顶>硬化地面>透水型地面>绿地。基于对房地产项目特点及其雨水径流特征考虑,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注重透水铺装、集雨池、屋顶绿化和下凹式绿地等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建设,加大雨水入渗与利用,缓解城市雨水管道排水压力。  相似文献   

16.
对深圳市雨水利用技术规范中关于雨水利用的概念、目标、分区利用方式、系统设置等问题作了简要的介绍.提出深圳市雨水利用的目标为削减洪峰、面源污染控制和雨水收集利用.将深圳市雨水利用分为山区、建筑与小区、城中村、商业区、市政道路和特殊污染源地区.并对每个分区的雨水利用方式作了简单介绍.最后,在面源污染控制量和雨水收集量的确定方面,阐述了规范中所采用的方法和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市某建有雨洪利用系统的楼房小区为例,基于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内的降雨量、产流量、回灌量及相应过程进行统计与回归分析,得出老旧居民区雨洪利用系统建成后的降雨-产流、降雨-回灌之间的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小区雨洪利用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城区局地性、短历时、冲击型暴雨对雨水排水系统、防洪除涝和雨水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总结北京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指出了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发展的方向:建立精细化、智能化、高效率、高水平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市暴雨内涝,安全利用雨水。  相似文献   

19.
雨水利用是解决我国缺水城市水问题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法规.文中对相关规程、规范或法规中有关雨水的规定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制定专门规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