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行交通是城市规划提倡的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可实现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城市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关键节点,本文从地面慢行系统一体化、行人过街安全岛规划、公交站台一体化等方面入手,提出城市平面交叉口慢行一体化的规划,以满足交叉口慢行交通的通行需求,实现机非分离,保障慢行者的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城市慢行交通的系统障碍与理性破解——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代表的城市慢行交通备受冷落,这很不正常。其实,慢行交通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也是化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之一。大城市发展慢行交通,应解决好快慢交通分离、基于心理学的慢行交通保障等系列问题,以及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使慢行交通真正成为城市一体化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当前慢行交通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整体改造为例,结合人车出行行为研究,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对慢行交通的规划设计细节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目前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戴慎志教授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刘婷婷博士在2012年第9期《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避难空间整合建设初探》一文,认为慢行交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交通模式,因区位与选址、场地规模等级、服务半径、避难设施、避难通道等特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已成为联系公共避难空间的重要纽带。由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往往强调的是城市主、次干道  相似文献   

5.
基于TOD模式的蓬莱市旅游交通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D模式与城市旅游交通规划结合,能够实现交通对旅游的支撑作用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和谐互动.蓬莱市旅游交通规划从公共交通为主导、创造人性化交通环境的理念出发,探索了城市旅游交通规划中TOD模式的技术途径,即功能明确的旅游公交专线规划,无缝整合旅游换乘枢纽与核心景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组织,新区组团公交枢纽建设,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构建,节约型旅游停车供给.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把减少碳排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已经是大势所趋。交通运输尤其是城市交通所产生的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的便捷出行模式、大力发展慢行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车的增长、鼓励新能源技术、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模式等,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转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渴望闲暇舒适的"慢生活",从而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越来越重视,对城市慢行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研究城市慢行空间的基本属性,分析天津城市慢行空间的现状,以天津城市绿道公园为例,探讨其在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营造上的特点,使有限的城市慢行空间景观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为天津创造更多的城市慢行空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湖北省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交通规划实践,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作了一些新的探索,提出了将区域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规划;要求交通规划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并起主导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地中心城市空间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与城市整体功能之间形成互动影响关系。在深入剖析中心城市特征与山地城市形态矛盾的基础上,遵循山地中心城市多组团、多中心、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山地中心城市多元化空间特性与中心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理论模型,搭建了“四多”特征与城市整体功能的联系,解构了山地城市整体功能受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关系,模型将特征与功能关系进一步数理化和抽象化,是在山地特征规划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山地空间与整体功能发挥理论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为了倡导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市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交通拥挤的问题,更需要保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方便的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轨道交通与慢行交通”基础上,提出了公交优先概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目前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构建“公共都市”的策略,它将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慢行交通有机地连接起来。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一些衔接站点的建设等。所有的这些建议,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为探索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庆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最大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大庆市的城市公共管运交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大庆市组团式的城市布局特点,在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大庆市市区交通体系规划原则的宏观指导下,经过对现状公交线网及其运营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对这一新兴工矿城市的公共客运交通进行了客运交通需求预测,客运枢纽规划,公交线网优化、场站设施布局及建设排序等规划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针对信号交叉口慢行交通流与机动车流同时放行产生冲突进行研究。首先,从平均速度、动态占地面积、平均承载人数和出行成本四个方面,对慢行交通流与机动车流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对四路交叉口两相位慢行交通流与机动车流的主要冲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冲突分析结果,提出减少信号交叉口慢行交通流与机动车流的冲突点的慢行交通优先通行方法。为减少信号交叉口慢行交通流与机动车流冲突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对应的交通需求特征也不尽相同,量化地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是交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引入区位势能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量化评价,本方法可以提高交通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抽象城市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相应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个新的融合点来衡量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规划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城市交通流模型仅适用于非拥挤城市交通路网规划,无法拟合路段行驶时间依赖于交通负荷变化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网络问题的缺陷,运用GERT随机网络对城市交通流进行仿真模拟.将普通动态交通规划模型无法反映的各路径交通流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逻辑关系考虑在内,使得动态交通规划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对贵阳喷水池交通枢纽路段的实际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有力地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引入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该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和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九大"报告中的交通强国政策强调城市发展需匹配绿色、舒适、智慧、共享的交通出行服务和体验,指向城市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协同发展的引导模式。共享单车是城市场所环境与人们出行活动在持续关联互动中创造出的新型交通工具。首先对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的典型场所环境中共享单车与人们出行活动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厘定出共享单车在当今城市运行中的三大协同性与三大孤立性特征,并指出共享单车的协同性特征在未来将会大于其孤立性特征,最后提出未来城市交通中共享单车与城市绿色出行在交互运行优化的新模式,以期对新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与交通设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资源消耗与能源浪费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如何节约能源并合理利用能源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成为一个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交通规划的角度,在分析交通节能意义的前提下总结出城市空间节能的总规划策略,即建立"减少交通量的城市空间节能结构".提出四个分策略:分散的集中、功能的混合、可步行城市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提出城市交通节能规划策略,以此推进中国城市的生态节能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客运交通需求走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客运交通需求走廊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动脉.以交通中区的客流OD分布为对象,运用动态聚类法和系统聚类法,系统研究城市客运交通需求走廊的大小和位置,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的街道建设,具有山地城市与移民迁建城市的典型特点.通过分析三峡库区城市街道的演变过程及其建设特点,从影响街道建设的自然地理因素、对外交通联系等方面,对城市迁建前后街道建设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适应水库水位消落变化与山地地形环境的库区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形态,以及采用高路网密度、低路幅宽度以适应地形变化和节约投资的建设对策;通过总结街道尤其是梯道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库区实际提出了街道演变对移民城市建设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各交通专业系统规划开展了编制工作,提出了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目标,从提升国际枢纽功能、完善大都市交通体系以及突出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三个主体行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案。上海作为次高级的Alpha+级城市,要努力解决道路交通所面临的饱和困境,并采取如下改善策略:一是市域高等级道路仍需要持续建设;二是支撑新城和重点地区建设,构建新城独立交通体系;三是中心城道路交通需要以全面管制为背景的优化调整;四是地面公交必须稳固其相应的服务地位;五是慢行交通要研究针对电动车的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