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氮是煤中唯一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煤中的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煤中氮的含量有所降低,以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形态存在的氮仅在泥炭和褐煤中发现,在烟煤中已很少或几乎没有,而且大多以比较稳定的含氮杂环和非环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煤中。 相似文献
4.
氮.是煤中唯一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煤中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转化而来。随煤化程度提高,煤中氮的含量有所降低;仅在泥炭和褐煤中发现以各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形态存在的氮.在烟煤中已很少或几乎没有,而且大多以较稳定的含氮杂环和非环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5.
HUI Jun-jian 《煤质技术》2007,(Z1)
通过对自然界、煤中氮的组成、各种形态氮测定方法的讨论,参考其他行业氮的测定方法,尝试用硫酸铜代替硫酸汞和硒粉作催化剂测定青海煤中的氮含量。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利用快中子活化法和扫描电镜法测定煤中氧的技术,介绍了用电子显微探针技术直接分析各种煤炭成分的碳、氧、氮等元素,并认为该方法对研究煤岩成分的热解、碳化和化学降解机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低温氮吸附法与煤中微孔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对不同矿区24个煤样作了低温氮吸附试验,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回线的形态、类型,划分出L1,L2,L3型3种煤的低温氮吸附回线类型,讨论了共与煤中微孔隙发育特征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煤中孔隙是从小至分子级(孔径约0.86nm)大至无上限的较连续的孔系统,其中孔形结构可分为:开放型透气性Ⅰ类孔;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Ⅱ类孔;细颈瓶形Ⅲ类孔,煤中孔径约小于3nm的孔大多为一端封闭的Ⅱ类孔;细颈瓶形孔的瓶劲直径也是3nm左右。 相似文献
8.
9.
煤低温氮吸附等温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概述为了探讨煤的微孔结构,我们用 ASAP—2000型微孔测定仪完成了一百多个不同煤岩组分、不同变质程度以及不同破坏类型煤的试验测试。本文拟就上述煤样的测试结果讨论煤的吸附低温氮气的等温线特征,探讨它们的孔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介绍了氮气防灭火的原理和目前流行的氮气设备,提出了适合新疆地方煤矿实际情况的氮气防灭火系统,说明了具体施工工艺,及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通过煤的碳、氢、硫、磷含量及灰分、挥发分产率、粘结性、发热量变化分析,简述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煤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分析总结构造煤储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液氮伴注辅助水力压裂复合增产的技术原理与优点,提出了基于构造煤储层特点的液氮伴注辅助水力压裂复合增产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实际应用。应用结果显示: 实施该复合增产技术后,压裂液排出迅速,增产效果达 50%,有效地减少煤层污染,提高煤层气井单井产量,高产稳产时间长,表明液氮辅助水力压裂复合增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煤层在煤储层中解吸、扩散、运移速度缓慢问题,对构造软煤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注氮对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基于“O”型冒落压实和 Bachmat 非线性渗流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刘庄矿171101工作面采场的漏风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得到的工作面风量分布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利用组分输运模型,对不同注氮位置下的采空区内多组分气体浓度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注氮前、后的采空区内氧气浓度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注氮口附近,氧气浓度降低较为明显;甲烷浓度无明显变化。通过多方案比较,优化得到注氮口设置在距离工作面在10~30 m,注氮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鹤岗煤田新华井田概况,含煤地层、煤层顶板、煤层底板、煤层厚度特征、厚度变化规律,煤层厚度是煤田的基本技术资料,是最基础的矿井生产设计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现场实践基础上,分析研究孟庄煤矿煤与瓦斯突出规律,采用一系列有效防突措施,成功地防治了煤与瓦斯突出,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突出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治理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