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GSR是节点式无线地震采集系统,集无线、自主、节点式采集技术于一身。本文展示了三家用户使用GSR无线地震采集系统在土耳其、利比亚、阿根廷/智利边界、印尼巴布亚等世界四种不同地理环境的野外采集实例,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探讨了节点式无线地震采集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王玉伟  王铭义  徐文瑞  郭勇  罗亮远 《石油物探》2022,(6):975-984+1005
传统的有线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发展至今,形成了“高密度观测+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有线仪器地震采集技术,在国内各个探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施工中暴露出有线仪器排列容易中断、复杂工区布设困难、效率提升难、高密度采集成本高等问题。为克服有线仪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入无线节点仪器,开展了无线节点现场实施技术、可控震源生产控制(VPM)系统高效采集技术和质控技术等方面研究,形成了无线节点采集技术序列。该技术在准噶尔盆地页岩油高分辨率勘探和山前复杂构造勘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无线节点采集技术生产日效比有线采集技术提升了50%以上,是一种可以提升中浅层分辨率和深层构造成像的最新地震采集技术。该技术在成本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采集的资料品质得到了提升,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传统地震采集作业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草原区使用大吨位可控震源激发、低频可控震源少台数施工、数字检波器接收、无线节点地震仪采集、"一"字法和横翻排列施工等系列技术。上述技术在二连盆地的应用,不仅满足了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而且减少了地震勘探现场施工对地表植被的伤害,实现了在草原区环保地震勘探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无线节点地震勘探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部分地区节点地震勘探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尤其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常规有线地震采集受地表障碍物、通讯条件等因素制约无法完成勘探任务,但节点地震可灵活部署突破这些限制,更具技术优势。通过在某项目应用无线节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节点设备参数设置、野外布设、数据回收合成及节点采集质控方法,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及适用性,相信越来越多地震勘探项目将采用节点地震技术。  相似文献   

5.
传统有线地震采集仪器受带道能力(仪器主机外设最大激活道数及完成正常数据回收的能力)和施工便利性的限制,已不能满足当前健康、安全、环境保障及高效快速施工要求。故存储式无线节点地震采集仪应运而生,其独立自主的采集站工作模式大大缩减了有线仪器花费在建排列和查排列上的时间,且不涉及采集站与仪器之间的数据通讯,可以实现在线道数的任意扩展。该仪器适用于任何陆上施工环境,可配合"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方法的推广应用。在海外某个复杂城区边的地震勘探项目中,应用了OYO Geo Space公司研发的存储式无线节点地震采集仪器(简称GSR)与Sercel公司的428XL有线地震采集仪器(简称428XL)进行野外联合施工。通过系统介绍GSR的工作原理,分析了GSR与428XL联合应用中的数据一致性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介绍了现场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GSR与428XL的联合应用在复杂地表地震采集施工中达到采集成本和采集质量和谐统一的目的,资料品质获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Z700深海节点地震采集系统是一种无线节点四分量(4c)地震采集系统,节点之间通过比较牢固的绳子连接在一起,因此能够满足各种道间距的要求,并能沉放到700m深的海底连续进行15天不间断的作业。本文从Z700系统的采集单元、采集系统的构成及其作业特点等方面对Z700地震采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HAWK节点式地震仪以其独特的无线数据回收方式,实现无桩号施工和采集站工作状况的监控,大大提高了排列部署的效率,降低了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地震数据采集作业的风险,其先进的QC数据回收方式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该仪器野外数据采集作业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该系统使用Yuma回收数据的原理,结合HAWK仪器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回收不理想的原因分析,系统描述了使用Yuma回收数据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数据回收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线地震仪器仍是主要的石油勘探采集仪器,无线地震仪器、节点地震仪器已逐步融合到有线地震仪器,形成混合结构地震仪器系统。本文以Fairfield公司研发的独立节点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Z-LAND为代表,介绍了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综合录井仪的数据采集一般采用集中武或现场总线武布线,由于井场环境复杂,加之布线工作量大且繁琐,因而实现采集系统的无线化应是一个发展方向。以工程参数录井为例,分别从无线化通信技术、无线化节点设计、无线化节点联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实现并场工程参教采集系统无线化需要解决的井场干扰、能源供给以及果集仪器小型化设计方面的问题;介绍了实现井场采集仪器无线化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无线化的设计思路,认为随着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相关支撑技术的发展,首先可以实现综合录井工程参数采集系统的无线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GSR无线节点技术在地震勘探项目的应用实例,对GSR采集仪器的优缺点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并总结出GSR节点设备的优势和适用特点,为以后在野外推广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陆上地震采集装备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趋复杂,对地震数据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同时陆上地震采集道数的急剧增加,使得现有采集设备笨重、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地震采集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无缆节点型系统、无线检波器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其成本低、重量轻、系统可靠、采集数据质量高等优势在陆上高密度采集中日渐显现。基于数字传感器的加速度检波器与常规地震检波器相比,动态范围更大,更有利于记录深层弱反射信号,拓展地震频带。新一代产品为采集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12.
从适应井场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基于超低功耗无线收发OEM模块设计的无线传感局域网系统组成的钻井现场多参数监测系统,实现了钻井现场的多参数数据采集无线监测设计和应用,阐述了该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法.通过构建节点之间合理的通讯协议,有效地解决了控点与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数据中继和传输问题,确保了钻井现场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应用实例证明,采用低压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在钻井现场是安全、可靠的,为录井设备新一代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进一步革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洁  冯强  李永帅 《物探装备》2012,22(3):204-209
Z700系统是一种无线节点采集设备,它是为了真正全方位地采集地震数据而开发的地震采集系统。Z700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基于节点的地震采集系统技术。这种节点设备或者说是远程单元设备具有完全的自治能力,可以在深达700m的水底连续15天记录四分量的地震勘探数据。  相似文献   

14.
Unite无线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既可以用作全无线方式采集地震数据,又可以与428XL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联用。本文详细阐述了Unite无线采集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通过Unite系统以"填充"方式与428XL系统联用的实例,简单阐述了使用Unite系统实现的无缝隙地震数据采集作业,并将Unite无线系统采集的地震记录与428XL有线系统采集的地震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地震采集技术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记录波场为中心"的理念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追求共中心点叠加次数的采集设计思想,力求记录到大部分对地质目标有影响的资料、无假频地记录噪声波场,为成像和噪声识别打好基础。以声波多普勒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型传感器不再强调与地面的耦合,将大幅减少采集工作量;508XT陆地采集系统,能够实时记录百万道地震信号,将地震成像的分辨率提高到新水平;而旋转分量传感器测量出了波场更多信息。随着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的进步,传统的逐炮激发、接收的非连续采集方式演化为多震源按计划独立激发、不同炮连续重叠记录,提高了采集效率。海上地震也出现了双圆形采集、完全去伴随波、OBN等新技术。DSA的实现,将大大提高地震的经济性,通过数据的冗余,提高地震资料反映地质情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地震仪器数据采集同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同步精度”反映了所采集的地震数据的真实性,影响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是当今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野外施工中,仪器中心记录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管理着距其几百米到几千米范围内分布的地震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数据采集、回收和记录,而地震测线上的数十个甚至数百个采集单元的同步启动采集尤显重要。鉴于现有的相关技术资料较少,文章以SN388仪器为例,对有线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采用的“采集同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震数据采集核心装备是推动地震勘探技术和方法发展的原动力。高密度、宽方位、全波采集等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关键技术,超万道地震仪器、高保真宽频数字检波器、高效激发震源等是这些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地震数据采集核心装备技术进展,剖析了中国石油地震数据采集核心装备的发展现状。根据物探技术发展需求,提出了发展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地震仪器、数字检波器和宽频高效采集可控震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