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研究了全世界的裂缝性油藏,以便确定固有的储集层性质和流体性质怎样影响油气最终采收率,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孔隙度、渗透性、粘度、流度比、含水饱和度、润湿性、裂缝分布、驱动机理和油气藏管理策略。把裂缝性油藏分为四组,其中有两组是有特殊意义的:一组是储集层具有低基质孔隙度和低基质渗透率;另一组是储集层具有高基质孔隙度和低基质渗透率。以前的裂缝性油藏分类,并未区分这两种油藏类型。文中用实例评价了不同客观因素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程度,以及油气藏管理和开采策略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世界各地的裂缝性油气藏,以确定固有储层和流体的性质(诸如:孔隙度、渗透率、粘度、流度比、含水饱和度、润湿性、裂缝分布和驱替机理与储层管理决策等)对最终采收率的  相似文献   

4.
引言:本文针对全球许多天然裂缝性储层中用常规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其储量和采收率的效果都与实际有较大的偏差(不是过低就是过高)的情况,讨论有关天然裂缝性储层的储量和采收率估算方面的一些问题,旨在对与该领域兴趣的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5.
浅滩碳酸盐岩油藏的原油储量占美国全部原始原油地质储量(OOIP)的22%。而大多数这种油藏都是非均质的,有天然裂缝。在一次采油过程中,Ⅱ类浅滩碳酸盐岩油藏的产量一般不足OOIP的10%,并且水驱的难度很大,效果也较差。这主要是由于裂缝的存在导致水绕过岩石基质而过早见水。在这种裂缝性油藏中,经常采用压力脉冲技术,  相似文献   

6.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蕾 《中外科技情报》2004,(47):751-752
本文是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轻质油热采热组分模拟的研究。与水驱相比,蒸汽驱的横向和垂向采收率都有提高。采收率增加值的大小与渗透率分布有关,而渗透率的均质分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引言 常规油藏工程方法在天然裂缝储层中的应用效果较差.在全世界的许多天然裂缝储层中,应用常规方法计算其储量和采收率时不是过低就是过高.  相似文献   

9.
影响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的因素分析和采收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利用美国SSI公司的COMPⅣ模拟软件对1/4五点井网的裂性油藏水驱开发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0.
王全  张健  赵娟  未志杰  康晓东 《油田化学》2018,35(4):744-749
碳酸盐岩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原油产量占比较高。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结构复杂、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以及偏油湿的润湿性特征,注水开发的采收率较低,化学剂辅助采油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该类油藏化学剂辅助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系统总结了化学剂辅助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常用表面活性剂及数值模拟方法,介绍了成功应用表面活性剂辅助采油的矿场试验实例,指出了该项技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油藏的采收率较低且变化大,一般为20%-45%。影响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地质因素主要有:储集层类型、基质渗透率、原油粘度、储层的润湿性及非均质性等。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标定的新型经验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碳酸盐岩油藏大量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影响采收率的因素从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研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标定的新型经验公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该类油藏采收率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X油藏是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岩性复杂,含油幅度高,受裂缝发育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可借鉴的经验少,为保持高产稳产,采用合理的人工能量补充方式,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该文用网状缝制造技术对天然岩心造缝后在模拟地层温度108.5℃、地层压力34.47 MPa下,开展了纵向顶部气驱、底部水驱和水平衰竭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纵向顶部气驱油效率最高,驱油效率为73.88%;水平衰竭驱替次之,为56.01%;纵向底部水驱油效率最低,为54.65%,说明该油藏比较适合顶部伴生气驱或干气驱。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裂缝油藏直接注气容易产生气窜,采收率不高,使用实际岩心进行人工造缝,在长岩心中分别进行衰竭式开发、直接注烃气驱实验、注水实验和脉冲注气实验。细管试验表明,即使在破裂压力下注烃气也达不到混相,衰竭式开发可获得16.81%的采收率;直接注烃气比衰竭式提高采收率20.17%;脉冲注气比衰竭式提高采收率35.04%,脉冲注气驱油效果比直接驱油好得多,是值得选用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火烧山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高角度直劈裂缝广泛发育,油田开发过程中水窜、水淹严重,产量递减大。通过4期综合治理,使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油田持续稳产。在治理过程中,以精细注水、精细采油、精细措施作为技术关键,开展了开采配套技术研究,如机械管柱与化学工艺结合,各化学工艺技术相结合等,形成了提高采收率的综合性开采技术,为火烧山油田的稳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CO2驱后采收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CO2从裂缝到基岩的流动,因此CO2分子从裂缝向基岩中原油的扩散作用会影响采油速度。在CO2驱中泡沫CO2显示了其在提高宏观驱油效率方面的作用。然而,泡沫剂是提高还是降低了从基岩到裂缝的采油速度还需要确定。一个裂缝模型中研究了油藏条件下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CO2驱过程中泡沫CO2对采油速度的影响。这个裂缝模型通过把水驱后的岩心塞置于带有环空的不锈钢壳电解槽的环空中制作而成。裂缝被注入的CO2气以及同时注入的CO2气和泡沫剂溶液充满,或者在岩心塞外注入水和泡沫剂。利用压力衰减法来确定人造海水、地面脱气原油和CO2泡沫剂水合溶液中CO2的体积扩散系数。同时注入CO2气和水合泡沫剂溶液的采收率比单独注入CO2时的采收率略高。在人造海水和水合泡沫剂溶液中测得的CO2的体积扩散系数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被测泡沫剂对CO2的渗透没有太大影响。油藏条件下对于CO2-人造海水和CO2-地面脱气原油系统而言,可以预测体积扩散系数与之前出版的文献资料中的值相似。  相似文献   

18.
结合非达西渗流理论,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方向性非均质以及基质中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结果表明,考虑非达西渗流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极限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收率为常规方法计算值的1/3,并从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油量下降以及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两方面阐述了1/3 结果的合理性,同时证明与低渗透油藏开发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任11裂缝性底水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任11裂缝性底水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评价了注气地质特征和水驱开采特征。同时,借鉴雁翎油田注氮气驱油试验成果,进行了注气驱油机理和流体界面运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注气采油方案,并分析了地下储气库与提高采收率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任11裂缝性底水油藏的盖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形成次生气顶和富集油带,具备注气提高采收率和建立地下储气库的地质条件。同时表明裂缝性潜山油藏注气与建设地下储气库相结合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高压低渗微裂缝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濮城油田沙三段油藏属非均质性油藏,开发过程中经多次压裂改造,地层裂缝发育,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应用优化设计技术和PI决策专家系统,进行室内研究,开发了盐酸-硅酸钠、氯化钙-硅酸钠近解远调堵剂、水泥复合堵剂、钙土体系等高强度微裂缝和大孔道堵剂,以及YH103系列、FD系列、STP-01系列、油井水泥等油井堵水堵剂。通过和堵剂相适应施工工艺:水井施工工艺技术,水井多段塞封堵技术,油井找水工艺技术,油井分层封堵等工艺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提高了注入水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