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松林  宋爽 《园林》2022,(5):59-66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其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及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思想的溯源,认为中国园林是在山水审美与山水诗画基础上进行的立体时空创造,是中国山水艺术的重要载体.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4种境界,即游历自然,寄情真山水;遗貌取神,诗画假山...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园林是现存世界上最独特而优秀的园林体系之一,置石掇山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造园并非简单地利用或模仿自然界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自然的人化"。置石掇山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自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景物为创作主题,尤其以表现山水题材最为普遍。古典园林的艺术营造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可谓是殊途同归,山水造园之理和绘画之理有诸多相通之处,园林设计中的很多造园理论都与山水画的绘画理论密切关联。中国园林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养分并发扬了中国绘画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中国皇家园林中对山水画艺术元素的运用十分典型,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和设计范例。  相似文献   

4.
卜复鸣 《园林》2007,(7):14-15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以山水为布局中心,或以山为主,以水为辅;或以水为主,以山为辅。而水亦有聚散之分,一般大园之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但却能宾主分明,如拙政园中部园林。小园之水,则大  相似文献   

5.
宋爽  陈奥星 《城市建筑》2023,(5):147-150+160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价值,但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当前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巨变,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对中国园林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进行重新思考。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的梳理,认为脱胎于山水诗画的山水审美与山水文化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并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四种境界追求,然后总结了当前中国园林的传承与表达方式,最后提出了当代中国园林思想传承与形式创新的具体内容,以期创造既符合当代审美与功能需求,又具有高雅诗画情趣与精神意境的现代中国园林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简论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蜜  刘喜强 《浙江建筑》1999,(6):1-2,25
1 概述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2 园林的内容及形式 古今中外的园林,尽管内容极其丰富多彩,风格也各自不同,但都包含着四种基本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便相应地成为造园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对日本园林形式和特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园林(本文指日本明治前之古典园林),其山水骨架最初由中国流传过去,并成为日本池泉式园林的始祖。早期的日本园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园林的摹仿,如常见的”一池三山”构图方式。在借鉴中国园林的同时,日本园林往往抓住某个方面的特征加以升华,或广袤,或幽邃,或开朗,或深沉,逐步臻于极致。  相似文献   

8.
沈实现 《园林》2022,(2):34-39
塘池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元素,自然式塘池又是中小尺度山水造园中最普遍的水系形态.以当代叠山大师方惠的造园作品为例,系统讨论中小尺度造园中自然式塘池与假山的关系.方惠认为中小尺度的园林可以把园看作是"山中之园",而塘池则可视作"山中之水".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塘池理水在"以山定水""以池承山""山水互成""山之余脉"...  相似文献   

9.
  金天天 《景观设计》2020,(1):66-73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的西南部为设计师园展区。与国内外城市展园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主题不同,设计师园主要展示的是设计师个人的思想理念与艺术手法。设计师园共有五个,每个展园占地面积约2000 m^2。"山水间"花园地块不远处有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水面,地块旁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山、水、竹成为设计师构思花园主题时三个关键元素,中国山水画意、传统园林精神、竹的文人气质三者相通,于是便有了藏在竹林之中、充满山水诗意的"山水间"花园。  相似文献   

10.
田雨 《城乡建设》2006,(2):40-42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乐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它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把艺术境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之一,她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园林文化。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元素。这比西方十八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要早两千多年。苑和囿是早期中国园林的主题。到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家学说的盛行,士大夫知识阶层普遍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人们对大自然的鉴赏力,讴歌自然景观、田园风光诗文辞赋涌现文坛。山水画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诗文山水画与园林在潜移默化互相渗透,互相发展。突出反映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的…  相似文献   

12.
明清杭州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杭州积淀深厚的历史环境、湖山环绕的地理环境、外客云集的经济环境、大气自然的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杭州私家园林的选址以山林地和江湖地为特色,并由此对园林布局、筑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形成自由疏朗、富有层次,多用自然山石、水系、植物进行造景,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园林,是因地制宜造园的典范,对当代园林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哲理感召,名胜者,在风景资源集中之所,以正名之胜地。中国凡风景必有名胜之理。而中国园林源远流长,以独特、优秀的园林光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具有5个特色,即: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科学的艺术;山水清音,景面文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相似文献   

14.
浅析桂林山水园林造园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翼飞 《山西建筑》2011,37(15):195-197
对桂林的山水园林作了简单介绍,通过分析桂林山水园林的山、水、山间环境以及园林建筑,显示出其特有的造园手法,并指出桂林的传统园林造园特色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巧妙的人工建筑的结合,对周围地区园林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依托典籍、诗文中有关六朝时期园林造园意境的论述,从史学角度对中国园林意境理论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永嘉前后至刘宋末年的南渡徐人在解放个性、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思想、情感与自然山水相互融通,提出一种全新的造园理念——"师造化""意境念"。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中国园林意境理论最早的论述,亦是中国园林意境理论之发端。  相似文献   

16.
避暑山庄最大的特色是建造过程中吸取了各地名园的优秀传统,它的庄严与"朴野"高度统一:亭台楼榭气势宏伟,体现了皇权尊严,但同时楹柱栋梁不施丹青彩绘,毫无雍容华贵之态。园中有山,山中有园,山水相间,景色可以"山雄水秀"来形容,兼具南北园林之胜。把各地的风格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堪称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借自然山水创园林真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为 《中国园林》2002,18(6):84-87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由于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为蓝本,不倦地理解体会自然之理,假自然山水风物,创造园林意境,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关键就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8.
日本名园—枯山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中所特有的一种形式,为中国园林所未见。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砂滩,几块石头,潇洒利落,内含丰富,具有无限迷人的魅力。这种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的书院庭园和龙安寺方丈的石庭,被合称为宝町时期枯山水园林之双壁。  相似文献   

19.
黄玮 《中国园林》1994,10(4):6-7,5
中国是世界造园发祥地之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崇尚自然、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重要和光辉的篇章。苏州古典园林历史久远、数量众多、造艺精湛,为当今世界所罕见。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园林是自然山水风景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型。苏州园林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具有小巧精雅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是第宅园林,园林是住宅的扩大和延伸,其设计主导思想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苏州传统住宅都是较封闭、规则、对称、院落  相似文献   

20.
江南古典园林均为宅园。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如何"借古开今"是当今园林工作者的职责。从实践中探索如何借鉴江南古典园林精髓,在高层住宅楼的错层阳台建造微型山水园林,使楼居生活既可坐享城市文明,又兼得山水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