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琳 《建筑科学》2006,22(6):87-90
在对骑楼的由来、形态、功能、结构及文化风格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对骑楼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广东骑楼建筑是基于印度“外廊式”殖民建筑、地中海“柱廊”宗教建筑、欧洲“敞廊式”市场建筑、中国“檐廊式”店铺建筑、中国“干阑式”居住建筑等不同形式发展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园林与骑楼是岭南居住建筑中两种独特的类型。两者看似差别迥异,却都包含了基于岭南独特地理背景下的生态美与人性美。以广州园林和骑楼为代表,阐释和分析在岭南居住建筑中生态美与人性美的表现方式,探讨环境、人与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寻岭南居住建筑中生态美与人性美之间的平衡点与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骑楼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近代建筑形态,也是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城镇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建筑风貌,一直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喜爱。近年来,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在进行商业街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关政府部门都明确提出要引入骑楼的空间设计。许多开发商和设计师也在许多建筑作品中自发地运用了骑楼建筑造型的构图语汇。笔者在从事建筑设计中,也一直在探索,深深感到,只有真正熟悉和了解骑楼的本质要素,才能做到其风格的传承。本文试图从比较厦门、漳州、泉州闽南三地近代骑楼建筑的空间特色,分析骑楼空间形态的各种元素以及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杨佳麟  王绍森 《城市建筑》2023,(17):16-20+26
漳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其近代骑楼建筑是漳州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转型的重要历史遗存。从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漳州近代骑楼建筑经历了产生、成熟、扩张等发展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从横向和纵向对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对研究,梳理漳州近代骑楼建筑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研究其建筑空间和构造特点,提炼其建筑特征和建筑价值,并挖掘其发展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商住结合的建筑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的骑楼又随着各地地貌和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南方的骑楼建筑适应于南方的湿热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在长时间的使用骑楼空间过程中,骑楼空间表现出两种特点:一方面,骑楼空间的实质是私有空间的公共化和市民化;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和地域建筑文化的鲜明代表,骑楼又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载体。新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对骑楼空间的使用上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新需求,可以思考的是,传统骑楼空间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而达到一种“化零为整”或“化整为零”的空间效果?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骑楼是广州城市的符号印记,从20世纪初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文章分析了广州骑楼建筑的风格特点、现状,进而从修复、改建、扩建等方面对广州商业街骑楼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骑楼是岭南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骑楼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民生活的需求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只能在仿骑楼建筑或是商业化后的旧骑楼街看到它往日的面貌,然而在许多尚未出现快速发展的小城镇中,骑楼街的形式仍能得以利用。为了获得适合当地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的街道尺度,本文对现有骑楼街道空间的尺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骑楼街这一街道模式在小城镇规模与景观控制方面的作用,这对广西小城镇的建设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骑楼空间是近现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主要出现在广州等岭南地区的沿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临街面的底层用柱子架空,底层的墙面部分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如今骑楼已成为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林琳  孙艳 《南方建筑》2004,(6):18-20
骑楼是广东地区城镇居住建筑的发展形式之一,其平面几乎是广东民居的翻版,所以广东城镇民居有几种平面类型,骑楼平面也表现为相同或相近的平面类型,包括单开问式、双开问式和多开问式。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有关骑楼建筑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琳  陈洋 《建筑科学》2006,22(5):119-125
国内外有关廊式建筑和骑楼建筑的研究丰富而广泛,在学术界拥有丰厚的研究文献和成果.本文对国外文献中的廊式建筑研究、国内文献中的骑楼建筑研究,从建筑学、地理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提出骑楼建筑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骑楼,早期原型为殖民地券廊式建筑,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气候与地方经济文化结合的产物。漫步于澳门旧城区,骑楼建筑随处可见,骑楼在近代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同时,在澳门城市发展的快速期,骑楼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集体记忆,与澳门现代建筑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功能方面,骑楼不再局限于商业建筑,与当代住区也有紧密的结合;形式方面,骑楼不再局限于上宅下商或后宅前商的建筑形式,形式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骑楼不仅仅局限于旧城建设中,在当代住区建设中亦可有实践应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通过研究分析黑沙环填海区的建设案例,总结澳门当代骑楼住区的布局方式,骑楼街道空间尺度和骑楼空间构成,并对骑楼在当代住区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3)
除却人文内涵,建筑作为物质存在的审美客体,在线条、形体、色彩、质感、装饰等建筑语言上也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海口骑楼建筑备受学者关注,但更多的是挖掘其人文内涵,较少涉及物质本体审美。该文立足建筑的客观形态,从比例和尺度、空间与结构、建筑的装饰、建筑的材料和色彩、建筑的环境特色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构建骑楼建筑形态审美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广州和厦门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二者分别为岭南地区和闽南地区的代表城市,在近代殖民历史、商贸传统、地方文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的近代骑楼街道及骑楼建筑在产生时间和表现形式上有诸多共同点,却有着更多差异之处。文章通过广州及厦门两地近代骑楼街道及骑楼建筑的比较研究,并对相似性及差异性存在的内在原因的探究分析,对于理解近代中国城市建筑的嬗变,把握两地城市典型街道建筑——骑楼建筑与骑楼建筑的形成、发展、特征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住建筑形式,在多雨湿润、经济繁华的沿海地区形成,并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广泛传播。笔者通过对位于闽南地区泉州晋江龙湖镇福林村通安古街上的杜安人医馆的研究,分析其在建筑形态、空间、装饰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与泉州各地区骑楼和传统大厝建筑进行类比,研究该建筑形式在以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地区发展起来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5.
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对研究闽南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城市外部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埕与骑楼两种外部空间的分析,从功能形态、产生背景等方面阐述了埕与骑楼从最初的单体间的过渡空间到组合形成大埕、骑楼街区等外部公共空间的过程,以及两者对闽南传统建筑单体外部空间影响和由此产生的城市外部空间的变化,希望通过研究完善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在闽南近现代建筑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握代表地域性的骑楼在再次地域化的进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而对闽南地区外部空间的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莞城中兴路—大西路骑楼历史街区是东莞城市历史空间拓展轴上重要的空间节点,但却面临传统产业衰退、历史风貌削弱、居住环境恶化等现状问题。文章以社区营造理论为基础,从“人、文、产、景”四个方面对其提出空间组织优化策略:(1)人的需求:从城市发展角度重新定位,调整功能布局。(2)文的延续:延续骑楼文化的空间构成,彰显骑楼建筑的特色。(3)产的活化:重组商业业态,打造传统特色产业街区。(4)景的营造:梳理交通,营造人文景观,形成舒适多元的生活空间。通过上述策略使骑楼文化不仅依附于建筑表面,还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中,成为凝聚人气、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7.
骑楼建筑在广州产生的原因,殖民统治和殖民文化的移入是诱因,骑楼这种建筑形态在广州和传统的檐廊建筑形态的结合生根有它的必然性,这和广州独特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开放通商口岸的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骑楼的空间形态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诉求,然而促使骑楼建筑发展到初具规模,市政公所的政策主导因素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出台源于城市改良的需求,都市改造和城市建设为骑楼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随着骑楼建筑规模的形成,人们对这种合理的空间形态的认同,在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城市空间形象、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如此也衍生出独特的骑楼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大批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也伴随着骑楼的发展而发展普及,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连绵的骑楼及骑楼底下繁华的商住交替的景象给很多第一次到广州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建筑类型,骑楼起源于东南亚,其最初形成受到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后传播至中国南部的广泛地区。在融入了当地的人文风俗、地理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为多种样式的、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建筑体系。本文深入探讨了骑楼建筑的艺术特色,以期为保护骑楼建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骑楼建筑广泛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地区,它以广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逐渐传播进入闽南地区,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逐渐演变成为风格各异的、富有地域本土特色的建筑形式。本文基于地域文化环境,选取广州骑楼和闽南三地的骑楼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地骑楼的建筑材料、装饰构件、立面构图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从广州骑楼到闽南骑楼的演变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倡发展我国多元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骑楼建筑多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石码古镇骑楼是闽南骑楼的代表之一,是适应闽南地区气候条件的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形式。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历经百年风雨后仍然存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法,探讨了骑楼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功能、风格和特色,挖掘了石码骑楼的价值,针对石码骑楼当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石码古镇骑楼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