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镇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依托三角城镇现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依据"多彩城市.山水共生"的设计理念,采用"释魂—塑形—造势—谱韵"的设计思路,从特色定位、空间格局、规划结构和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塑造城镇特色,将三角城镇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地域、民俗特征鲜明的旅游城镇,成为"驿站"式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2.
张悦  戴俭  吕军辉 《华中建筑》2003,21(6):60-62,65
四川民居所处的城镇环境空间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对具有文物价值的民居的搬迁保护规划应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基础上,注重对文物建筑所处的城镇环境、人文氛围的再营造。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文物建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清溪镇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清溪镇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及定位、旅游产品设计、空间布局、形象策划、策略等方面的规划设想,拟为广东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城镇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存量规划的背景,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已有的存量土地,以建成区存量空间为主要对象,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化发展,盘活城镇存量空间,进行更新设计,完善城市功能,延续历史文脉,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对城镇发展极具意义。该文通过对泰安市古城区存量空间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探寻城市更新的设计方法,以期修复当地的文脉特色,重现古城轮廓、格局和风貌,达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盘活城镇存量空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多专注于旅游景区的打造,忽略与城镇的共同发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区、自然环境处于分离的状态。通过产业要素与城镇要素的分析,提出产城融合应具有地域特征明显、旅游特色突出、多元功能复合的特征。文章以"两山一江一河"的山水城格局的丹凤县竹林关镇为例,分析自然环境、城镇结构及旅游发展基础对产城空间融合产生的影响,提出应该从景观廊道、轴线、旅游吸引物、文化及用地方面逐步实现产城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活的建构根植于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我国小城镇当前正在发生巨变,但是仍大部分保留了曾经的文化生活方式,当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空间中得到体现的时候,未来旅游小镇的规划和发展也将在文化生活的构建下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各类小城镇依托历史文化特色和风景名胜资源建构旅游服务城镇成为主流现象,它具有促进地方文化生活与特色资源,发展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光度假、文化传播等功能,对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高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也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承德御道口旅游城镇规划设计的实践,目的在于探索基于文化生活建构的旅游小镇规划方法与路径,为今后我国同类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前,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我国城镇转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亮点,却也有很多城镇迷失其中,如何找到适合之路建设特色小镇,是西南地区城镇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体旅融合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考察法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西南典型特色小镇云南省安宁市温泉镇为例,着重分析小镇的形成动力与融合过程,探讨西南城镇结合体育旅游发展建设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笔者指出,西南地区特色小镇的体旅融合主要体现在资源、产业、文化和空间等方面,提出资源挖掘与培育、产业强化与互融、文化融入特色加强和空间融合有序连贯等策略来实现西南地区特色小镇的体旅融合。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相对于非建设性用地而存在,后者构成广义上的城镇环境区,对前者具有生态支撑作用,并深刻影响或制约着城镇的空间格局与环境品质.保护重要的环境资源区域已被列为"强制性规划内容",如何将强制性保护引向自觉维护,加强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控制十分重要.共生共荣是促进强制保护向自觉维护行为转变的基础,这即道出非建设性用地规划的目标指向--保护环境资源、塑造城镇空间特色和发掘环境关联效益.笔者从城镇地域内非建设性用地的生态特性及其与建设用地的生态关系研究入手,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其规划思路与方法:①解析相关建设与非建设性用地组成,搭建植根于自然环境的城镇空间结构:②制订耦合两大用地系统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③结合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基于环境效应的生态产业:④发掘环境区关联边缘效应并塑造城镇空间特色:⑤制订非建设用地控制图则与相关建设用地土地使用导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凌河流域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城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流域生态治理体系为线索,提出区域发展重点是推动流域特色农旅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集聚,带动流域产业发展转型,促进流域城镇建设,实现流域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城镇统筹发展。本文提出应首先结合地质灾害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水源地保护、用地类型等要素划定生态控制线与生态控制区,其次进行旅游、矿产、特色农林资源、重要产业园区、区域交通设施等重要发展要素空间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流域生态治理要求及资源条件相匹配的分类分区城镇职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滨河乡镇地区空间分区,引导区域有序发展,以期对其他流域治理地区的区域城镇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城镇特色风貌缺失问题,融合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思想与山水城市理念,提出山水意象的概念,从山水格局、山水人文与山水建筑3个层面构建城镇特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并将山水意象理念与城镇特色空间规划体系相整合,指导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本文以黄山屯溪新安江滨水空间为例,对其整体格局与特色要素进行分析,提出格局融合、人文融汇、意象融入优化策略,塑造具有徽州山水特色的城镇空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区旅游特色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内容的综合性、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等要求,本文以价值研判为导向,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黟县西递镇为研究对象,着重以"保护历史文化""挖掘特色资源""尝试多规融合""注重镇旅统筹""完善镇村设施""落实近期建设"六大规划策略为切入点,探讨山区旅游特色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资源约束趋紧、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以特色文化、生态理念引领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都兰县赛什堂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赛什堂村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尊重并保持赛什堂村原有的空间格局,随山就势构筑山村廊道,规划赛什堂村结构为"一心、一轴、五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并将新农村建设与村庄产业规划、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有机结合,打造传统藏族风情特色村落,成为具有旅游休闲、旅游生态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青海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品质的高原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推动赛什堂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矿型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矿产资源枯竭,发展动力缺失,城镇特色日渐衰退,亟需寻求新产业替代的阶段性转型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绿汁镇特色规划实践为例,探讨通过编制特色规划,在空间上落实特色产业,保持城镇竞争优势的实践模式,推进工矿小城镇的转型发展。同时,文章探析了特色规划在凝聚城镇特色资源,统筹特色要素合理布局方面的有效方法,及其作为提升工矿小城镇在转型过程中城镇空间品质和提高城镇转型发展质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顺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风貌的塑造与管控应从原有的以城镇为主要对象的规划,发展为"大尺度、多要素、全覆盖"的涵盖整体国土空间范畴的规划。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为例,探究国土空间规划新视角下县城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即从现状特征和问题出发,突破原有的城镇建成区尺度范围,对县城全域风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先提出整体风貌格局,再从全域范围内自然风貌与城镇建成区风貌两个层面共同管控和塑造,以应对在国土空间治理的发展思路下对风貌营造规划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5.
曾益鸣 《云南建筑》2012,(5):142-146
针对云南省“城镇上山”、210个特色村镇规划的计划实施带来的山地旅游公路建设兴起,分析山地旅游公路现状资源特征,研究总结旅游公路景观风貌类型,提出景观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6.
酒镇作为以制酒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面临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建设水平低等制约城镇持续发展的问题。酒镇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依托环境与品牌优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延伸核心品牌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门类,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城镇空间环境,推进高水准酒文化小城镇建设。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二郎镇规划实践为例,解析酒镇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全域旅游是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全新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特色小镇作为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空间的载体。文章以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特色小镇规划为例,提出产业发展联动、全域旅游空间优化、生态控制保护、乡村风貌特色化、完善配套服务等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雷暘 《城市建筑》2014,(15):51-51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旅游特色表达的城镇设计对嘉绒藏区旅游城镇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聚落空间形态以及建筑文化层面上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创造出独具乡土特色的旅游城镇。  相似文献   

19.
一、概况汾城镇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境西南部、吕梁山脉姑射山东麓,镇区距襄汾县城18公里。汾城镇是以农、工、贸并举的城镇,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较佳的区位条件,是襄汾县综合实力较强的城镇之一。汾城镇镇区位于镇域西部,是镇域内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临汾市重要的名胜古迹游览区之一。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商贸兴旺,是县域西部片区中心城镇。二、规划重点立足区域,编制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域旅游规划;确定合理的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并在镇区总体布局中突出城镇性质,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旅游优势,加强对历史街…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人口现状发展一直突破着规划目标,在总结相关研究对人口总量预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人口变动对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总量增长、空间分布、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索性地从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承载力资源储备方面提出相关规划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