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深水层序地层是国际沉积学研究的热点,深水扇是了解深水沉积过程的最佳场所。深水沉积地层由于缺乏削截、上超等典型的层序地层界面特征,难以进行层序划分利用孟加拉扇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及钻测井资料,探讨深水层序地层划分。利用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及构型,在孟加拉扇研究区内识别出了U形相、丘状相、强振幅平行相、中弱振幅平行相及透明杂乱反射相等5种典型地震相。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这5种地震相分别对应水道、水道一堤岸、浊积朵体、深海披覆沉积及块状搬运复合体等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深水层序多起始于相对海平面较低时,大型重力流沉积体发育;终止于海平面迅速上升期,以反映高海平面的披覆凝缩层沉积为标志。最大海泛面通常位于重力流沉积的底部和深海披覆沉积的顶部,依据沉积体分布特征可识别深水层序界面。识别出的深水层序界面在测井曲线及地震均方根属性图上都具有明显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第四系沉积特征及其与似海底反射层(BSR)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层序划分、剖面地震特征识别以及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查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第四系发育包括充填状、丘状、席状、透镜状、楔状及乱岗状在内共6个大类18种地震相。根据地震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半深海稳定沉积、水道—天然堤复合沉积和块体搬运3种沉积体系。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可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第四系划分为3个层序。层序Ⅰ为半深海稳定沉积上伴生大面积水道及天然堤复合体沉积。层序Ⅱ为北部和南部发育小规模水道及天然体复合体,东部发育大面积块体搬运沉积。层序Ⅲ中部为小型水道及天然体复合体,东部至北部都发育块体搬运沉积。为明确水合物空间分布规律,在研究区内进行BSR识别与建模,研究发现该区BSR多位于三级层序界面T_(0-1)附近或与其重合,通过叠合发现其与块体搬运相有良好的耦合关系,表明块体搬运相有望作为水合物赋存可能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21Ma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磊  王英民  徐强  李冬 《石油学报》2012,33(5):798-806
深水重力流沉积是南海北部陆坡主要的沉积类型,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分析,对南海北部白云凹陷21 Ma所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进行识别、解释和预测。识别出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水道堤岸复合体以及朵体3类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呈杂乱反射特征,底部发育侵蚀擦痕;水道作为重力流的搬运通道,呈弱振幅U或V形特征;重力流溢流形成的堤岸呈强振幅楔形特征;水道与堤岸构成水道堤岸复合体具有典型的海鸥翼状特征;位于水道前端的朵体表现为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在平面上具有朵状特征。块体搬运沉积体系逐渐向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以及朵体演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流态的深水重力流之间的相互转化。综合地球物理学、沉积学以及海洋地质学等方法,对南海北部陆坡21 Ma开展重力流沉积体系研究,建立深水沉积模式,对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水水道是一类重要的深水油气储集体,因其沉积过程复杂、沉积相带多变,亟待建立一种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的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方法。基于不同深水水道的发育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刻画评价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的方法。当待评价深水水道发育、可见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时,可采用“三界面-六相带”沉积内幕解析方法,即依据3类地质界面(水道沉积体系底界面、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和沉积相带分界面)将这类深水水道划分为6个沉积相带(底部滞留、轴部充填、轴部侧翼沉积、滑塌碎屑流沉积、天然堤和水道泥)。当拟评价深水水道不发育、可见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时,可采用“两界面-两相带”沉积内幕解析方法,即依据2类地质界面(水道沉积体系底界面和天然堤顶、底界面)将这类深水水道划分为2个沉积相带(水道充填和天然堤)。其中,“六相带”中的底部滞留和轴部充填以及“两相带”中的水道充填可形成优质油气储集体,其富砂性可依据它们的顶凸程度来辨别(当发育可见的顶凸地震反射外形时相对富砂,反之则相对富泥)。利用“三界面-六相带”法和“两界面-两相带”法对琼东南盆地某深水水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它们可以较好地对深水水道沉积内幕进行级次划分与精细...  相似文献   

5.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并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震、测录井、试油、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歧北斜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滨Ⅰ油层组为对象,开展层序划分、深水沉积相特征及模式分析,研究深水重力流规模性发育原因、储集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提出深水区有利储集相带的划分标准和预测方法。研究表明沙一下亚段滨Ⅰ油层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厚度在百米之内的五级层序;斜坡深水区沉积了一套远岸水下扇型重力流沉积,发育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缘、水道间泥及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等微相类型,空间上具有区域性多期多级的继承性和建设性发育特征,为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深湖相沉积序列,每一次重力流事件形成的远岸水下扇都可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类型。以含砂率较高的扇三角洲前缘主砂体作为供给物源的"跨相搬运"砂体可形成优质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5.1%、渗透率几何平均值为5.1×10~(-3)μm~2。明确了远岸水下扇主水道及分支水道分布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7.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三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8.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二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中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q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Sq1、Sq2至Sq5。综合分析认为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一段至东营组沉积发育在饶阳凹陷断陷演化阶段的断陷萎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河流3类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阐述了各类沉积体系在工区的亚相、微相类型,系统分析了沙一段至东营组的沉积相类型、平面分布特征及沉积体系演化特征,指出Sq2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砂和席状砂为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9.
针对辽中凹陷东营组碎屑岩地层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进行了沉积相研究,揭示了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辽中凹陷东营组地层可划分为3套三级层序(Sqd1、Sqd2和Sqd3),在三级层序Sqd2内部识别出一套易于追踪的水退界面,以此水退界面将Sqd2层序划分为2套四级层序。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刻画,在两套四级层序中识别出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相,与三角洲伴生的浊积扇富泥,而与湖相泥质沉积伴生的浊积扇富砂。通过提取地震属性识别沉积体边界,了解了四级层序的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发现沉积体系展布受水系物源、古地形、相对湖平面变化及古气候控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实验分析资料,在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珠江组碳酸盐台地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界面和4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不发育低位体系域.在精细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发育陆源沉积的三角洲相和海相沉积的海滩相、浅海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及台地前缘斜坡相等,研究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沉积相分别为三角洲相—陆棚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海滩相,其中三角洲相和台地前缘斜坡相分布范围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13.8 Ma前后)的陆架坡折到陆坡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属性提取、可视化和钻测井信息分析,建立了从陆架到陆坡区的统一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中中新世沉积层序具有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厚度薄、强制海退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前积层厚度大,以及底积层(主要为深水扇)普遍发育于低位体系域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深水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应从陆架坡折区到深水区整体考虑,结合“源-汇”体系演化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系统对比,才能准确划分各个体系域,从而更好地认识陆架-陆坡-深水区的沉积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上石炭统上层序火山岩岩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地质、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上石炭统进行了层序划分与对比,并对上石炭统上层序火山岩岩性、岩相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陆西地区上石炭统可分为上、下2个层序,上层序的顶、底界均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上超/削蚀的反射终端类型。上层序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玄武岩、安山岩、沉凝灰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英安岩等。火山岩岩相有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火山通道相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的锥状体来识别;爆发相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与凝灰岩,电性特征为高电阻率、高速度,伽玛值变化大,但以低伽玛为主,具有变振幅、断续或杂乱反射特征;溢流相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等,电性特征为高电阻率、高速度,伽玛值变化大,具有中-强振幅、较连续反射特征;火山沉积相主要由正常火山碎屑岩、正常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组成,电性特征表现为高伽玛、低电阻率、低速度,具有强振幅、高连续反射特征。爆发相主要分布于达巴松凸起-夏盐凸起西部和东部;火山沉积相主要分布于夏盐凸起中部、玛湖凹陷南部;其他地区则为溢流相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昭通页岩气藏发育在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下段,为黑色、灰黑色泥页岩,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强还原的海相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根据海相页岩基本特征、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环境,结合观察岩心、分析实验薄片、录井等资料,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深水陆棚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砂泥质、灰泥质、硅泥质、泥质深水陆棚4种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沉积微相其元素俘获测井及能谱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形成基于元素俘获与能谱测井的页岩气储层沉积微相识别与划分技术。应用该技术对Y9井进行沉积微相划分,结果与薄片鉴定、岩心观察结论相一致。区域连井相对比分析明确了富有机质深水硅泥质陆棚是昭通页岩气示范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该技术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储层沉积微相划分及勘探有利相带优选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地层发育特征,对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首先,根据现代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厘清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部位,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确定须四段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然后,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具有层序地层意义的 2 种河道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侧向叠置河道和高可容纳空间垂向叠置河道,进而判断基准面旋回转换位置,明确须四段可划分出 2 个四级旋回及 3 个亚段:上砂段、腰带段及下砂段;最后,井-震结合进行须四段层序地层综合解释,建立区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分析等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深水环境地质特征复杂,资料缺乏,有关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认识仍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基于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单元界面、体系域构成及沉积体系分布位置等特征分析,阐述了经典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体系类型划分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沉积构型要素叠置样式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四分体系域模型的层序地层模式和基于沉积物理界面的层序地层模式对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的处理方式或思路以及各种模式在深水沉积研究中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梳理了深水沉积“源-汇”过程与层序地层异源控制因素、深水基准面变化、深水层序地层级次划分和深水自旋回沉积等在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提倡在深水油气储层级别研究中,可开展基于资料和物理界面限定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震沉积学是用地震方法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新兴边缘学科。利用分频解释、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四川盆地长兴组生物礁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分频技术能够建立研究区精细等时地层构架;经过相位调整后的地震数据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可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结合比常规振幅和相位切片在描述生物礁的横向变化和展现不同的沉积特征方面更加有效。实例分析表明,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和生物礁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地震沉积学 ——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和属性分析技术研究沉积岩石学、古地貌学、沉积结构以及沉积演化历史等。地震沉积学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力,其关键技术是层序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地层切片体(等时地质切片)的生成。结合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历程对地震沉积学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仅仅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其关键技术;对于地震同相轴的穿时性问题,也仅存在于3级或4级层中,并且这种穿时性与“沉积物体分配空间”和“相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利
用胜利油田民丰地区拉平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相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下段可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其物源主要来自北部控盆断裂一侧的
隆起区,并表现为近于平行的多个单点物源,但本区相邻点物源供给较充分,其各自所形成的近岸水
下扇与外扇部分相接,从而在平面上呈似裙状分布;主要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扇
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缺乏与陆架边缘的直接联系,深水层序划分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成为难点。东非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含气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的重力流沉积,合理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可以指导有利目标层系的解释及区域油气勘探。以混合层序地层模型为指导,以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为主,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开展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揭示渐新统深水沉积过程和沉积体系的成因联系。根据地层的终止类型、凝缩段、块体搬运沉积等识别层序边界,通过分析沉积物性质、规模以及形成深水沉积的浊流密度差异,确定沉积结构单元与体系域的对应关系,建立渐新统等时地层格架,分析深水沉积演化规律。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强制海退的早期在近陆架边缘陆坡上均形成大规模局部发育的块体搬运沉积,之后在不同层序沉积特征表现出差异性。下渐新统三级层序以粗-中粗砂岩为主、具有高砂/泥比、高密度的大型朵体为强制海退晚期产物。堤化水道体系沉积于低位体系域及海侵早期,顶部为凝缩段沉积,使下渐新统层序具有完整体系域组成;受研究区数据范围影响,上渐新统三级层序缺少大型朵体,层序内缺少下降期体系域晚期沉积,其他体系域内沉积结构单元与下渐新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