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曹南燕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3):61-63
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2处。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总规监管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分增强法律效力、完善法规体系2个阶段)、总规制度的保留和调整5个时期的阶段性、总体性特征,分析制度制定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业已形成的总规“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实施评估”的程序,展现“现状调研-资源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并指导“实施和管理”的总规基本内容、方法和步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公众参与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很少.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主体、方法、程序、司法救济等重要方面,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哲理感召,名胜者,在风景资源集中之所,以正名之胜地。中国凡风景必有名胜之理。而中国园林源远流长,以独特、优秀的园林光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具有5个特色,即: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科学的艺术;山水清音,景面文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相似文献
6.
7.
8.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遗迹和遗存物不胜枚举。它们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光辉璀灿,蕴藏分布全国各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途径1.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相似文献
17.
18.
重庆是一个山城,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构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本文对重庆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优势和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