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若璇  张俊玲  李文  张敏 《城市建筑》2023,(19):196-199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十多类保护地在内的多层级、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黑龙江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出现问题,保护区范围交叉重叠、边界划分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合理等现象接踵而至。文章从管理、政策、资金、公众参与、本地居民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公园试点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但对于国家公园体制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国家公园内涵的解读,强调国家公园的精神文化功能价值,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是整合和优化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并对保护地体系结构、管理模式以及国家公园试点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正进入一个全面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阶段,因此对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文章以广东省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基础,总结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特征和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然保护地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评估土...  相似文献   

5.
6.
IUCN保护地体系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国家公园内涵和性质,并指导建立科学的国家公园体系。鉴于中国保护地体系庞杂、类型划分不科学、多头管理以及功能定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参照IUCN保护地体系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是当务之急。基于文献评述,首先梳理了国家公园的内涵与功能定位,其次在结合中国保护地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基础、方法步骤和保障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立法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中国国家公园立法展望阶段存在的立法研究薄弱问题及既有以地方为主导的立法模式的局限性;指出中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必须以自然保护地立法作为先决条件,并明确后者的立法定位与立法目的;按自然保护地治理现状呈现的特征,将自然保护地政策分为空间体系政策、发展政策、管理政策三部分,并围绕上述三部分提出若干政策及其法制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李金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本学术对话学术召集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就是要重建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关系。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条件下,诞生了中国的名山大川、五岳四渎和名山风景区体系,这里面蕴含  相似文献   

9.
国家和政府已经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体制缺失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公益性是国家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政府和相关市政部门要注重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对其公益性的回归,让国家公园发挥其固有的作用。笔者着重从公益性视角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进行论述,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国家公园的平民属性,使其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0.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关系全民福祉、生态安全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国家战略。如何处理与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制度的关系是实施该项战略必须要应对的重要问题。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历程。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10余类自然保护地制度并存。总结出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保护职能部门分散""保护空间和类型交叠""保护资金缺乏""过于逐利经营"与"立法不健全",并初步提出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立法保障的重要保护地类型,与国外国家公园体制耦合度较高,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编制模式、规划审批、实施管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借鉴价值。依托风景名胜区等现有保护地,建立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规划管控体系具有积极价值,是我国国家公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的背景下探讨了风景名胜区的定位转变,认为其由于自然、文化资源的综合性特征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并结合政策要求提出了具体整合策略。以山西省晋祠—天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其边界的划定和区域的整合,解决了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类别保护区重叠的问题,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难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绿地到广东绿道,从区域绿道到绿道升级,广东省在探索省域绿地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结合国家公园体制,寻求当前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切入点过程中,提出了广东省国家公园和省立公园的规划建设思路。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个探索过程,并就国内国家公园的两大派系及被忽略的"第三类国家公园"的内涵进行比较,提出具有地方时效性的国家公园内涵及其可行性建设的初步思路、广东特色国家公园的近期工作,为新时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供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中国自然保护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为更好地落实中央要求,特提出以下建议。1)继承和发展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从全世界范围看,自然保护地有2种主要模式。一是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代表,包括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内,针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保护模式。美国国家公园是对世界自然保护地的重大贡献,挽救了许多濒临破坏的自然保护地和自然遗产,推动了全世界的自然保护工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地乡村社区是影响自然保护成效的重要因素,其性质是特殊保护目标下的人文生态综合体.自然保护地乡村社区规划包含了比一般"村庄规划"更广义的构架,涉及社区的自然保护地规划、空间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3类.三者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乡村社区,但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和联系,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为各类自然保护地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政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从功能发挥而言,普遍存在没有保护好、没有服务好、没有经营好等共性问题。国际经验说明,国家公园体制是解决其中多数顶级遗产地管理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各方对国家公园的相关概念认识不统一,对中央要求的体制试点工作理解不到位,相关试点工作存在不针对管理问题、不区别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不聚焦资金机制等共性问题。为此,应根据试点文件,紧扣"统一、规范、高效"做好体制设计,并加强遴选标准、区划方法、资金机制及权属变通控制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确保实现"保护为主、全民公益性优先"的体制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基于保护规划的八大方面,提出了游在内、住在外的敞开式保护与发展模式;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及品牌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了钱江源国家公园"全民主体、共享共建"的生态保护新模式。国家公园小镇以一条"中国16公里"开放式的带状小镇为形态,打造国家公园移动露天博物馆,以期探索国家公园科普保护与游憩开发平衡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机构改革,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处于重构之中,既需借鉴国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魅力景观体系,也需传承我国历时千年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崂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随着城区空间用地不断向景区空间拓展,逐渐由景城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景城融合渗透发展。以崂山风景区为例,从景城动态演变、景区多线矛盾、景区业态制约、景村历史遗留矛盾等方面,对景区保护、景城协调、景村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优化景区功能分区、转变景区管理方式、创新景区村庄模式提出景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提出三区变两区、打开崂山景区、打破门票经济、盘活特色村庄等建议。坚守底线提高生态管控质量,并激活景区活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