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少聪 《电子科技》2019,32(6):82-86
作为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方法之一,人脸识别在诸多情况下被广泛使用。然而,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由于识别准确度低以及在多个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文中提出了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实现脸部标志检测和无限制人脸识别。为解决人脸标志检测问题,使用一种深层卷积神经网络的逐层训练方法,以帮助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收敛,并提出了一种避免过拟合的样本变换方法;为了解决人脸识别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SIAMESE卷积神经网络,其在不同部位和尺度上进行训练。实验测试显示,ORL和人脸识别算法的精度分别达到了91%和81%。  相似文献   

2.
郑明秋  杨帆 《液晶与显示》2017,32(3):213-218
为了提高人脸识别正确率,提出基于改进非负矩阵分解的神经网络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利用改进的非负矩阵分解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提高非负矩阵分解速度。接着将提取出的特征信息作为神经网络学习入口进行特征训练,由于神经网络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最小值且收敛速度慢等问题,为此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处理,获得最终的人脸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非负矩阵分解方法能够降低神经网络的分类训练负荷量和运算量,提高人脸识别识别率。通过和各种方法比较可知,本方法的人脸识别率都较高。本方法人脸特征分解速度快,提高了神经网络训练前期精度和收敛速度,使得人脸识别正确率高。当特征向量个数达到40以上时,人脸识别正确率保持95%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云计算平台下的人脸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在Hadoop平台上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的人脸识别方法,以发挥Map Reduce并行计算优势,提高识别效率。由于常规LBP算子和深度LBP算子识别人脸特征不同,所以该文使用加权方式结合两种算子,以发挥各自的优点。最后,使用人脸识别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Yale B人脸数据库、ORL人脸数据库以及FERET人脸数据库对该文研究的云计算平台下的人脸识别算法进行实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识别方法的识别准确率要高于使用传统方法的识别率。在相同云计算平台下,使用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建立分类器与该文研究的人脸识别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云计算平台下,使用SVM分类器进行人脸识别的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分类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图形处理器性能的飞速提升,深度神经网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许多人工智能任务中屡创佳绩.然而,主流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由于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内存占用较大、耗时长等缺陷,难以部署在计算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或时延要求严格的应用中.因此,在不显著影响模型精度的前提下,通过对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压缩和加速来轻量化模型逐渐...  相似文献   

5.
拥有庞大参数量的网络模型很难部署在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出发,在现有压缩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优化剪枝策略与参数量化的方法相融合,提出了一种结果导向的数据驱动剪枝算法,利用低精度的量化算法来进一步压缩模型。使用VGGNet作为原始模型,在Kaggle猫狗图像和Oxford102植物样本集上进行微调。实验数据表明,使用本实验改进的方法,模型压缩的存储容量下降到113.1 MB,识别率提高到86.74%。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人脸识别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提高识别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借鉴边缘计算实现思路,采用MTCNN检测和MobileNet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人脸识别模型。MTCNN具有资源要求低、精度较高等特点,而MobileNet网络基于深度可分离思路降低了网络模型参数,通过对损失函数和对比验证相似度参数进行改进,实现了在资源受限设备中的快速高效的人脸识别功能。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领域和工业领域都呈现出较广泛的应用潜力空间,但由于传统人脸识别技术识别率低,识别速度慢,对环境要求非常高,迫切需要革新方法.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人脸识别领域,通过构建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神经网络进行学习,使用CNN与DBN等众多模型让计算机逐渐根据大量数据特征学会识别图像与人脸,并对人脸识别领域关键技术难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大幅度提升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率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移动数据流量预测对于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和网络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ARIMA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移动数据流量的预测。实际结果表明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比线性回归、局部拟合回归,神经网络模型都高,可作为移动数据流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使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人脸识别技术。实验表明相比于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卷积神经网络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移动源污染遥感监测受到复杂外部环境影响, 难以通过传统统计方法建立车辆行驶工况与污染排放之间 的相关性模型, 为此开展了基于移动源遥感监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排放预测的研究。首先利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排除与移动源污染物主要排放气体 CO、 HC、 NO 气体浓度无相关性的因素; 其次使用 Lasso 算法确定各成分的关键 影响因子, 并采用神经网络构建污染物排放预测模型; 最后在测试集上验证该模型用于移动源污染排放主要成分预测 的有效性。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 基于特征筛选的移动源污染排放数据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可以 降低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检测成本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ECG心律失常自动分类技术发展迅速,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对心律失常进行自动分类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但同时深度神经网络也有着计算量大、占用内存多等缺点,难以部署在资源受限的小型设备上.为了降低运用在ECG心律失常分类上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并使模型保持较高的分类精度,提出一种基于知识蒸馏和注意力机制的轻量级...  相似文献   

12.
自适应神经网络判决树及其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与判决树结合而成的新结构-自适应神经网络判决树(ANNDT)。实验表明,基于ANNDT的人脸识别方法,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神经网络模型和特征提取算法,不仅具有较高的识别速度、准确率、容错性和健壮性,而且基本满足开发实用化人脸识别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尽管神经网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却受限于巨大模型所需要的计算能力以及存储空间。神经网络剪枝技术可以使训练后的网络参数减少,减少存储需求,提高计算效率。最近一些研究基于权重的绝对值(L1范数)进行剪枝,可以在不损失过多精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压缩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了权重的变化程度进行迭代剪枝,能够对网络模型进一步压缩。文章提出的重要性评估方法分别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剪枝策略中在全连接网络以及卷积网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均优于仅依靠权重绝对值的剪枝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轻量级模型在嵌入式设备的人脸识别应用中存在识别精度难以提升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人脸对齐关键特征点信息的轻量级新残差网络模型(Lightweight New Residual Network, LNRN). LNRN利用深度残差网络结构能够解决网络退化且避免干扰因素影响的优势,结合人脸对齐环节产生的关键特征点信息,对深度残差网络结构进行简化和合理设计,实现对关键特征信息和全局信息的提取.为避免特征提取过程中丢失重要特征信息,该模型在新残差网络中加入结合空间和通道的注意力机制进行辅助.在公开的四个标准人脸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识别速度在接近主流轻量级人脸识别方法的同时,平均识别精度比MobiFace提高了0.6%.  相似文献   

15.
现有人脸识别技术基本基于远程服务调用实现,需要依靠多种网络传输技术。文中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i-Fi直连的移动图像识别系统,远端服务器全部依赖于Android客户端实现服务调用和响应。同时将Wi-Fi直连技术与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在一台Android设备上完成图像采集和Wi-Fi直连传送,在另一台Android设备上完成图像的Wi-Fi接收和识别,从而在整体上完成移动图像识别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短时交通流数据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特点,为提高它的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该文从模型构建和算法两方面提出一种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和遗传粒子群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GPSOWNN)相结合的预测模型和算法。在模型构建方面,将ARIMA模型预测值和灰色关联系数大于0.6的相关性强的前3个时刻的历史数据作为小波神经网络(WNN)的输入,在兼顾历史数据的平稳和非平稳的情况下,进行了模型结构简化。在算法方面,通过遗传粒子群算法对小波神经网络的参数初始值进行最优选取,可使其结果在不易陷入局部最优的条件下加快网络训练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测精度方面,该方法的模型明显优于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和遗传粒子群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在收敛速度方面,用遗传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明显优于仅用遗传算法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算法参数多、计算量大,难以部署到移动端和嵌入式设备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obileFaceNet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对MobileFaceNet模型结构的调整,将bottleneck模块优化为sandglass模块,改良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的相对位置,适当增大sandglass模块的输出通道数,从而减少特征压缩时的信息丢失,增强人脸空间特征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LFW测试数据集上准确率达99.15%,模型大小和计算量分别仅为原算法的61%和45%,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冯烨  张索非  吴晓富 《信号处理》2020,36(5):756-762
在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方法中,模型的参数量动辄数十兆字节,在计算资源有限的移动终端等边缘设备中部署这样的大模型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SD)的基础上联合轻量化网络设计和参数量化两种技术来实现网络模型的轻量化。首先,基于ResNet50和MobileNet我们重新设计了SSD目标检测框架,并训练了一个全精度参数模型。然后,在全精度参数模型的基础上,采取逐块量化的策略将特征提取层中卷积层的参数精度降低到三值(零和正负一)。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联合方案在Pascal VOC2007数据集上测试能够达到72.54%的mAP,和其他业界领先的轻量级目标检测方法相比检测精度更高且能使模型占用的内存空间更小。   相似文献   

19.
年龄变化是影响人脸识别模型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解决年龄变化所带来的模型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年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A-CNN)用于跨年龄人脸识别。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人脸图像中的深度人脸特征;然后,提出一种高效的卷积注意力模块从深度人脸特征中获取年龄特征,并结合多层感知机和多任务监督学习,将深度人脸特征非线性分解为年龄特征和身份特征;最后,为了更好地区分身份特征和年龄特征,提出了一种批核典型相关性分析模块对分解后的身份特征和年龄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经过对抗性学习训练后,相关性最小化,实现了跨年龄人脸识别。所提模型在MORPH Album 2数据集上的rank-1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03%,在CALFM数据集上的人脸验证等错率为9.8%,表明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标检测是计算视觉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基于移动设备平台实现快速精准的目标检测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能够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实时目标检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Raspberry Pi 4B硬件平台,采用TensorFlow Lite开发环境,加载MobileNet-SSD网络结构算法的方案。方案采用的MobileNet卷积神经网络和SSD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的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占用内存少等优点。同时,本文还对MobileNet-SSD网络结构算法进行了微小优化。该方案通过在公开的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对MobileNet-SSD网络结构算法和其改良算法进行了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其改良算法的检测速度有所提高,同时其检测精度几乎保持不变,在检测精准度和检测速度上都有良好表现,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