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东辉 《华中建筑》2014,(9):125-130
该文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为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在宜居城乡建设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总结了广东生态保护理念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再到"珠三角绿道"的演进路径及其经济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实践中网络化的线路布局、生态化的建设手段、系统化的交通衔接、人性化的设施配套、多样化的功能开发和规范化的运营维护等具体措施与手段,并实证分析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对提升宜居城乡建设水平的作用及其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建设成效,以期在绿道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理念和方法上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明晰绿道概念的基础上,以增城市绿道网规划为例,着重分析了绿道网规划宗旨、规划原则、构成要素、总体规划策略、总体布局结构等内容,将绿道理论运用到规划实践中,以期为全国各地的绿道规划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4)
绿道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美国,英译绿道——greenway,其在国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发展期。而在我国绿道始建于2008年的广东省,目前也仅有沿海等发达的省份建设了示范段,而中部地区基本上尚无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芜湖市南陵县为例,探讨中小城镇中如何规划绿道网,通过绿道的建设,带动城乡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绿道获得成功的经验入手,介绍了绿道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并以生态网络构建和人文要素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城市绿道的选线要点和技术路线,以推动绿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绿道规划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持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蓝绿空间耦合思路,分析了绿道规划的政策背景和南宁绿道规划的现实需求,根据“一轴串一心,八廊连四点”的南宁绿道系统结构,提出绿道植物配置、绿道游径规划和配套设施设计的相关建议,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文辉 《规划师》2005,21(5):69-72
绿道建设是浙江“生态省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结合浙江现有生态状况,确立在省域范围内实施4种类型的绿道网建设规划。生态浙江省域范围内的绿道网骨架由条海岸线、八大水系滨河型绿道,十大山脉型绿道,两纵、两横、十八连区域交通型绿道,十条旅游通道型绿道组成。  相似文献   

8.
林大地 《福建建筑》2013,(7):120-122
本文简要分析了福州市独特空间环境对城市绿道网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着重探讨与其相适应的规划技术路线和布局方案,并自主拟定了3项评价因子,旨在为同类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观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编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荣 《规划师》2011,(9):44-48
绿道网的建设对于促进生态廊道的形成、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引领绿色交通出行与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现状问题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重视生态资源的搜集与科学分析的前期准备,制定生态系统优良的规划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确定绿道网的选线布局,将绿道在空间上分为绿...  相似文献   

10.
庄荣  陈冬娜 《中国园林》2012,28(6):25-28
2010年3月,随着指导珠三角九市绿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珠三角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发布,各地绿道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提出了绿道研究的背景和目前绿道建设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外绿道网络化和生态化的先进案例,总结国外绿道先进经验对目前绿道规划工作的启示。对美国绿道建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并重点分析新西兰奥克兰地峡(Auckland Isthmus)的典型绿道规划方法,提出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网规划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生态学为基础的基本规划方法,明确绿道的生态控制指引,利用高科技的技术,合理确定网络形成的科学性等。  相似文献   

11.
这里分析了大范围框架下的绿道网规划核心内容,同时阐述了华安县绿道网规划的核心思路建设,最后结合华安县自然特征实况,围绕绿道网规划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设思路;旨在从全局性出发,确保华安县建设的绿道网与当地自然特征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2.
郑斌 《福建建筑》2014,(12):1-3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绿道网规划,积极推动单车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绿道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山地绿道不同于城市绿道,山地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在规划中应着重于地形、空间、坡度、材质及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考虑。鼓山绿道网规划以风景区资源为背景,着重处理选线、景观节点、生态材质及与绿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突出福州城中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展示闽都特色的山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一、立项背景 2009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建设工作,力求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提出明确要求:珠三角绿道网要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努力将其打造成可与轨道建设相提并论的广东省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为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积极应对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愈发凸显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深圳市在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与管理领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邓毛颖 《规划师》2011,(1):111-115
近年来,随着绿道理念的引入,珠江三角洲掀起了区域绿道规划建设的热潮.增城市从2008年起开展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三大绿道,除满足景观生态和公共开放空间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将绿道规划建设与发展市民休闲健身之...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道网规划是指利用城市绿道对区域内各种景源进行有机地相连,进而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城市特色人文气息的专项规划。以莆田市城厢区绿道网规划路线(选线)为例,从绿色为脉、文化为络、使用者为本、慢行道为媒四方面出发对绿道网进行总体规划,讨论了有历史景源城市绿道网规划路线(选线)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黎贝  邱建 《四川建筑》2013,(5):13-16
以成都市绿道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使用者满意度评价因子与绿道整体满意度、重游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从24个描述项中萃取出5个绿道满意度评价因子——环境质量、可达性、游憩项目、配套及服务设施、环境效益.根据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证实这5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除配套及服务设施、环境效益外的3个因子与重游意愿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文章为绿道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原理,对唐山市迁西县县域尺度下现存绿道的优势和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视觉吸引分析的绿道规划技术框架,明确了建设的4个步骤,构建出迁西县城市绿道体系。将景观视觉吸引分析和绿道规划相结合,可有效地保障绿道在承担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景观视觉资源,满足人们对宜居美景的视觉感受需求。为今后的绿道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休闲娱乐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升,而城市绿道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户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新生活空间。近几年福安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绿道建设,但是在实际绿道规划建设与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福安市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地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为人们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环境,实现福安市"山水画廊,五福新城"规划布局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福建建筑》2013,(4):122
<正>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福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精神,莆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的宏伟目标,充分利用城市独特的"五山、四水、三湾、二岛、一心"自然山水生态格局,编制了《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宜居莆田建设纲要》,大手笔规划控制保护了6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绿心,保护了莆田城区的6万多亩荔枝林,为"生态莆田、宜居莆田、幸福莆田"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保障。莆田绿道网的建设是宜居港城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一项惠及万民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20.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作为专项规划的绿道网规划已逐步融入城乡规划体系,其意义体现在推动区域绿地构建、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激活棕地与生态受损地的改造与利用、促进城乡绿色交通系统及游憩景观体系与合作机制建立等方面.绿道网选线规划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遵循生态性、连通性、适度性、协调性与统一性的原则,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