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天洁  张晶晶  夏成艳 《风景园林》2017,24(10):101-109
现存近代公园是一种活态园林遗产。选取天津中心公园为案例,梳理其发展变迁历程,解读历次改造的规划设计意图,诠释其历史、艺术、社会、精神等价值。并尝试通过网络评论大数据分析、行为注记、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揭示游园者对其多重价值的感知,探究遗产认知与日常需求的关系,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当代建筑》2021,(11):39-42
文章通过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中"城市历史公园"概念的辨析,明确了其以公共历史见证与公共文化育化并重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建构了基于公共文化视角,以公园演进时段划分、阶段特征梳理、关联信息解译、遗产价值识别为操作步骤的城市历史公园特征、价值研究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自195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各典型时期景观特征的演变、层积过程,识别、提炼出公园相关遗产价值,以为我国历史公园类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化感知理论指导下的公园景观设计,突出人文环境,注重文化体验.历史文化公园景观塑造需要以文化为内涵,文化感知需要借助造景手法得以体现,通过具体场景营造、增设互动体验、保留特色材质,营造出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氛围.文章以谭纶墓历史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探索基于文化感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公园景观塑造方法以及思路,实现符合文化景区"美与智"并存的精神体验空间.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情怀展示着城市的情感记忆,本文从景观感知的视角入手,从体验者感知、空间感知、业态感知、公共设施感知四个角度,建立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景观感知评价体系,据此评估上下杭历史街区景观感知发展水平,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景观感知提升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声音作为景观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声环境的感知受到声音本身特性以及声音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以天津水上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声音的响度、频率和多样性指数作为公园声音元素的特征指标,定量研究声音构成、景观要素和舒适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上公园的声音多样性指数(SDI)整体较高,声音类型丰富,但不同的景观要素对应的声音特征不显著;听觉舒适度与整体舒适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听觉舒适度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声和机械声的影响,其出现频率(POS)和响度(PLS)均干扰了被试者对自然声的感知。针对公园的景观格局、声环境现状及使用者需求,提出声环境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策略,对改善公园声景观品质、提高公园整体的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街区光景感知评价研究重要意义的揭示,为历史街区遗产保护、更新改造等提供新的视角。文章选取广州西关永庆坊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光景感知元素相关关系、社会人口因素与光景感知元素的关系、光景感知元素与满意度评价的相关关系、影响光景满意度的敏感因子等。初步得出影响历史街区光景满意度的敏感因子为:光景色彩丰富度>人群教育背景>光色倾向≈文艺、文化氛围≈安静氛围;光景色彩丰富度等对光景满意度变异量贡献较大且与后者呈类幂函数相关,文艺文化氛围与后者呈指数相关;光-视觉感知与氛围感知多呈S相关;社会人口因素如游客-居民、教育背景等影响氛围感受、光景满意度评价等;从而为历史街区光景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志远  王玏 《中国园林》2022,38(7):121-126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化感知已经成为公园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构成。游客对公园的文化感知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公园的印象和体验。探究游客的文化感知状态对于提升公园形象和传达场所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天津北宁公园为研究区域,通过抓取国内4个主要旅游社交类网络平台的点评数据,构建公园评论数据库,对评论文本进行多层级词频分析、情感倾向及公园文化感知程度的重要性—表现性(importance-performance, IPA)分析,有助于自下而上地解读游客的景观认知。【结果】北宁公园使用人群主要为本地游客,公园景观已经成为本地游客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本地游客重视儿时记忆,对于公园景观风貌和公园的年代感有较强的认同度和关注度,但是对于公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城市的关联,缺少深入了解。游客对于新建的园林建筑和公园的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但是关注程度较低。【结论】北宁公园是天津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与游客对公园的历史文化景点有高关注和认可,但对后期改建和更新景观的关注度较低,可能引发负面情绪。保留历史景点、强调景点风貌和历史性,以及推广相关传统活动可以增强公园的历史文化形象,吸引更多游...  相似文献   

10.
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将城市公园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叠加,构建评估模型与方法,动态评价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首先,选择基本视觉元素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共6项指标计算景观视觉空间分布;其次,基于实测校正ENVI-met模型,模拟2h间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再利用热感觉投票获得热舒适性的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季节和早中晚时间序列,对于少年、青年和中老年3类人群,利用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统计,确定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权重,获得动态评价结果。针对中老年人群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秋季的早中晚叠加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该评价方法结合景观视觉和热舒适性,基于人群构成,构建了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的时间动态评价图谱,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感知制图,以及量化测度公园的生理和心理综合感知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黄河流域多沙河流湿地的一个典型,具备丰富的湿地景观元素。规划设计作为恢复和保护黄河湿地生境的一次实践和探索,基于对场地内水土、植被、鸟类等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保护考虑,融入潼关历史文化,初步形成湿地公园景观游览体系,以期为其他黄河湿地公园今后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面积较小,且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渊源及社会风貌特征。其景观体系规划更容易通过线性的道路空间(公园道)联系各景观元素,形成完整、明确的景观风貌。北京大兴区魏善庄镇景观体系规划基于公园道理念,从公园道景观资源分析、公园道的景观体系规划、公园道沿线的重要景观节点设计、公园道文化体系规划及景观标识体系规划等方面,塑造连续、完善的小城镇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 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 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 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 景观环境感知特征数据及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评分数 据,探索与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环 境影响要素。研究发现:1)场景内存在水体、植被物种丰富度 越高、视觉主体植被健康程度越高、场地的整洁程度越高、无 硬质铺地道路或道路类型为线性延伸路径,对人群的自然感知 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更有利;2)场景内有动物出现、人工修剪 痕迹更少会显著提升人群对自然的感知程度,但与人群的感知 复愈程度相关性不显著;3)场景内的土地裸露度会负向影响 公众在自然中的复愈感受,而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无显著影 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提出设计 优化建议:1)增加水体要素;2)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3)提高 场景整洁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时也须避免对植被的过度修 剪;4)营造丰富生境,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可观测性。  相似文献   

14.
谢秀丽  刘冰 《风景园林》2023,30(3):113-121
【目的】探究视障者在城市公园的感知与体验,了解视障者理解和诠释景观的方式,这对提升公园无障碍环境品质十分重要。【方法】组织视障者在广州市云台花园进行景观漫步游览体验,依据其行为模式、感知和体验,分析视障者的公园游览行为、特征与情感。【结果】研究发现:1)视障者景观感知过程表现为“景观符号—经验感知—心理表征—自我想象”;2)视障者景观感知以游、感、思3个阶段的景观体验为重要内容,表现为物象、知觉、想象与情感的推进过程;3)视障者对过往的回忆与将来的想象情感反映强烈,景观情感更为突出。【结论】研究构建了视障者景观—感知—体验的关系,可为包容性公园景观及无障碍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城市绿地,社区公园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然而,既有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方法缺乏针对视觉感知的客观分析,未能有效指导社区公园的健康化营造。以成都市中心城区8个社区公园为样本,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开展基于视觉感知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试验,建立基于眼动分析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为探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提供了新的量化方法。研究表明:(1)环境要素丰富、自然特征鲜明的景观对人群更具有吸引力;(2)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眼动指标与人群感知恢复性效益评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对感知恢复性效益进行有效解释;(3)基于眼动分析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可对社区公园做出视觉感知维度的客观评价,可通过客观视觉指标指导其恢复性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6.
历史城市公园不仅是一个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还是传播城市文化和提升城市内涵的载体。近年来,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书法,被作为主要元素广泛运用于历史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文章以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调查总结为研究方法,对该公园内的书法景观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分类,重点分析了书法景观在历史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书法景观在历史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得以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历史景观孤岛化的现象,是一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景观表现。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源于多重因素的作用,如城市扩张、建设活动的推进,以及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忽视等。文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孤岛文化感知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旨在评估由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城市历史景观孤岛现象,包括其对城市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影响,以及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破碎性和弱化性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文化内涵、环境影响、公众感知和环境影响等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空间声景观优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觉是影响人环境感知的重要因素,优化声环境可以显著提升景观效果和整体功能。公园绿地不仅为游憩者提供隔离外界噪声的屏障,其营造特有的声、景要素共同影响着人的主观感受。文章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绿地植物群落降噪及声环境要素调节两个方面研究绿地空间声景观优化机制,综合运用植物景观设计、噪声控制、环境心理学、声景观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促进绿地功能的发挥、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拓展声景观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园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文章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研究点,采用实地踏勘及问卷调查法,以期为公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表明:老年人普遍偏好植被环绕、可以远眺水景以及有大面积铺地、运动器械和座椅的空间;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城市公园景观评价中影响最显著的两个因素,游园目的对公园景观总体满意度评价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成都人民公园是位于成都市核心区的代表性公园,通过对其8个主要空间节点和特征时间段的调查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不同景观节点在声景观空间喜好度、噪音感知度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成都人民公园存在声景观类型单一、景观节点之间噪音相互干扰大、人流高峰时段大部分节点噪音声压较高等问题,并提出应在平面噪音隔离、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