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历史的尺度,以千年作单位,而不拿年、月、日、时、分、秒去较真儿,说,现在已经到21世纪了,恐怕也不算错,至少不能说太离谱。前些年,也许现在还有,对于到底哪一年才是21世纪开始,进行过争论。说起来,不同结论的差别大概也就365天。原因在干没有公元“零”年,劈头上来就是“一”。现在,1999年,从各处传媒的报道和四处的气氛,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们已经进人读秒阶段,许多地方盛大的千请年派对(Party),已经开始了。有的国家和城市,干脆把庆祝活动由现在一直进行到两年之后。这样一来,无论爱较真的人…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和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蕖 《南方建筑》2006,(3):105-108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的分析,阐明整体性、生态性和尺度感是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可忽视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营造城市的开放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文 《工业建筑》2006,36(9):39-42
城市空间的扬抑、开闭有序使城市充满活力与生气;城市空间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城市为人们营造人性、开放的积极空间。  相似文献   

4.
沈大炜  彭韬 《华中建筑》2010,28(8):124-127
该文在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将艺术介入城市微公共空间,为中国城市空间艺术化的道路铺上一块垫脚石,以期进一步明确优秀城市设计理念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2010,(5):80-81
<正>城市中的建筑,时空要素至关重要。然而,反映过去物质环境的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过时,尤其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单一世界文化"的简单叠加助长了这种消极文化的蔓延,甚至导致城市文化的理想存在于充满信号和虚幻的网络时空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古都,西安曾见证了中国周秦汉唐的鼎盛辉煌,并留下了众多的城市纪念空间。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佐证对西安城市纪念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了不同类型的现存城市纪念空间分布和数量,并归纳了西安城市纪念空间的分布特征,以上研究将为西安城市纪念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与各种行为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塑造公众良好行为风尚。  相似文献   

8.
周彦华 《山西建筑》2011,37(4):10-11
通过大连星海广场典型实例对广场的空间品质即"活动与空间的统一"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对当前城市广场品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不断优化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开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不足,文中通过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设计与地下空间结合的角度探讨怎样把地下建筑空间的开发融入城市整体形象、景观风貌及生态环境当中,以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1.
徐宁 《风景园林》2016,(3):115-123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城市交通系统同等重要的城市基础性组织及全局性控制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空间的配置及其机理,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在长期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前沿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田野调查、环境行为实证研究和形态学量化分析,探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性原则,即结构适配、场所固结、层级连续和界面约束原理: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总是与城市结构相适配;有若干独特地点从整个连续系统中凸显出来;形成层级连续系统;并具有明确的限定约束界面。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提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空间形态,保护好空间形态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大重视;而创新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在规划未来。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空间的建设,体现城市的真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尽管逐年提升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量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 题,但因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目前城市地下空 间之间孤立、无次序、衔接和连通不足成为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矛盾之一。为进 一步明晰城市地下连通空间产生机制、发展 机理、促进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城市地下 空间连通的基础理论,通过辨析与“连通空 间”的概念明晰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内涵;基 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空间特征演变和限制因 素剖析地下空间连通空间演变机制及其对城 市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发现“地 铁+”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重要途径; 提出“地铁+商业”和“地铁+公服”两类城市 地下空间连通模式及其架构,并展望未来城 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为 探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方式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地下空间整体性和连续性提升、指导现阶段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南京城市广场空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英姿  宗跃光 《规划师》2010,26(2):22-27
基于空间句法的原理和方法,在南京老城区空间句法分析的基础之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并使用SPSS软件对空间句法的各项参数值和实际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从空间内在逻辑解析广场空间体系与城市空间肌理的关系,并通过对南京城市广场空间结构、使用情况等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广场使用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南京老城区的城市广场空间体系与城市空间肌理的融合度不够,而广场的空间结构和周边用地性质是影响广场使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发展的日趋多中心化,城市建设开始大规模的新区造城运动。然而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施结果是否符合规划意图、是否达到规划目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等诸多方面,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与评价方法,特别是相对客观的和较为理性的方法。本文试图借助空间句法原理与方法作为研究工具,选取新晋成长起来的城市副中心——杭州市滨江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中潜在的规律性以及自发呈现的功能布局,藉此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一种理性的评判方法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猛 《室内设计》2009,(5):41-54
本文以德国城市空间秩序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从"自发的城市"到"设计的城市"、从拥挤的工业城市到"反城市"的田园城市、再从传统德国城市秩序到现代主义城市新秩序的城市实践历程,并指出德国城市空间秩序的转变伴随着对理性主义的不断追求和建设、反思与回归的交相更替,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通过对句法轴线集成度、集成核和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可总结出城市形态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准确判定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运用空间句法,对徐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年~2009年,徐州城市空间形态扩张速度较快、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 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 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 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 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 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 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 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 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 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 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 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 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 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 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 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 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 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温全平 《风景园林》2013,(6):144-148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重心由以建成区为主向建成区内外并重转变已成为当下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坚持广义绿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绿地的特性及其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包括主导性、多样性、多功能性、动态性、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文章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赋予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与城乡规划平行和互动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对象、组织系统、技术系统、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过渡与转变。  相似文献   

20.
孙莹  何婷 《室内设计》2020,(4):104-110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 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 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 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 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度量化分析方法,探 究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 城中村改造后形成了“传统遗存/再造空间” 与“重组现代空间”两种空间类型。前者属 于非符号化空间,有助于延续原住村民的社 会记忆与社会联系,具有排他性;村民依然 有较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社会较 融合且个体间的社会联系较强,属于强势群 体。后者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空间,具有非排 他性,但这类空间并无任何情感寄托,空间使用者很难在其中找到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凝聚,新搬迁进入的社会 群体出现“社会原子化”特性。两种空间类型导致社区出现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