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科竞赛发展迅速,是培养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竞赛项目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好和前沿性强的特点,对参赛学校、指导教师、参赛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专业建设可以以化工竞赛为契机,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经过十年发展,所具有的正向功能积极的推动了专业建设改革,对引领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所带来的负向功能也一直困扰着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诸如技能竞赛过于精英化、重竞赛、轻教学等;表现为对竞赛投入过多热情与资源,不顾竞赛项目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专业教学需要,是否能够较好地与课程相结合,只要是竞赛就组织学生参加,甚至不惜打乱已有的课程安排等等。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笔者结合地质职业技能竞赛,注重赛教融合,在职业技能竞赛完善的运行机制、与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的推动等方面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三级递进循环地质职业技能竞赛运行体系,构建了“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亚平  曾莉 《江西化工》2013,(4):338-340
职业教育在经历了扩张后,逐渐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长期以来,普通教育有高考来衡量教学质量,而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缺失。近年来,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普教有高考,职教有竞赛”,自教育行政部门至学校,自教师至学生,都提高了对技能竞赛的重视。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努力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特别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更是独胜一筹。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平台,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覆盖全员"的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以制药工程设计为主线的模式进行培养,设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贯彻整个培养体系。全方位的工程理论与设计分阶段逐步开展,设计竞赛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教学成果显著,为其他地方高校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参加技能竞赛是检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举措。探讨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与精细化学品复配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融合,具体分析了教学目的与竞赛目标、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教学评价标准与竞赛考核标准的融合问题,以期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赛教一体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为培养高质量的化工类技术人才,探索化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为契机,通过对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化工设计竞赛经验进行总结,对我校化工类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提升化工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过程中十分醒目的关键词,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以化工实际生产为对象,以低能耗、低物耗、高产率为目标,着重研究化学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是化工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本文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学科类竞赛特别是化工设计大赛中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对其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中引入化工类学科竞赛新元素,将理论与实际教学实践活动相联系,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融合"的新教学模式。学科竞赛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在参与生动、具体、真实的竞赛过程中,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设计作品,不仅加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本校第一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和实践意义。通过竞赛发现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实验技能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对化学实验的重视,推动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为我校实验教学的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具有很强的示范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制药设计大赛的实际参与经验,总结和探讨专业学科竞赛在学生实践能力、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指导老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等三方面的提升促进作用。提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相矛盾的问题,将"以赛促学"的教学模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工科学生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竞赛为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