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填体下矿体回采顺序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矿山的采矿方法及矿体赋存特征,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对矿体在大体积充填体下的回采顺序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计算结果,从应力、位移及塑性区3个方面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确定从中间向两翼的回采顺序为最优回采顺序,并针对矿山在未来开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分析结果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甲玛铜多金属矿地上地下并行大规模开采的复杂条件下,针对地下二期复杂厚大矿体的安全高效回采问题,综合分析矿山开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2种盘区回采顺序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的盘区回采方案进行了分析优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回采顺序条件下采场等关键部位的应力、位移的动态响应特性,确定盘区间隔回采方案最佳,该方案可为地下二期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障安庆铜矿产量的要求,加快矿山深部矿体的开采进度,对1^#矿体深部残矿的回采区域进行了工程调查与安全性评估。结合深部采场底部胶结充填体原位取芯,获得了采场充填强度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了残矿回采布置方案。通过FLAC三维数值软件,对-618m水平以下新规划的采充时序进行模拟分析,从最大主应力云图可知,在残矿采场回采过程中下向揭露的胶结充填体能够保持稳定,表明不留设-618^-640m水平矿柱的回采方案安全可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残矿回采布置方案进一步优化,实现1^#深部残矿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4.
安庆铜矿采用大直径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回采深部厚大矿体,实践表明,合理的开采顺序是维护采场稳定、保证矿山安全开采的前提.对安庆铜矿深部厚大型主矿体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开采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以实现深部厚大型主矿体安全顺利回采.  相似文献   

5.
为了安全高效的对浅埋厚大囊状残留矿体进行安全回采,通过对矿体区域内的岩体进行调查和质量评价,的到了矿岩和围岩的RMR评分值,对矿岩和围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测的了主要的力学参数。根据残留矿体的空间赋存特征,通过方案技术、经济对比,确定采用垂向矿柱空场法为开采方案。对回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矿房回采结束后,矿房顶部最大位移为2.36cm,对两种矿柱的回采顺序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矿柱的回采顺序,矿柱回采后,空区顶板Z方向的最大位移达3.9cm。  相似文献   

6.
结合小铁山矿采矿方法及地质特征,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不同回采顺序条件下的矿体应力分布、能量释放和采场体积闭合进行了模拟计算,为合理、安全开采矿体,提供了必要的切合实际的回采顺序方案  相似文献   

7.
许水胜  成涌  黄敏  陈小康 《采矿技术》2013,13(1):14-16,51
在矿山生产实际和采矿设计中,确定安全、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以铜绿山矿残矿采场的回采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残矿回采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残矿回采过程中布置3条矿柱,并选择矿柱宽度为3 m时能保证残矿回采的安全,可为同类型残矿的回采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凤山县宏益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那林金矿主要使用无底柱中深孔凿岩分段崩落采矿法开采倾斜、低品位中厚破碎矿体,由于矿山急需矿石生产而不得不把凿岩与出矿巷道布置于破碎矿体脉内,由此而产生回采巷道稳固性、巷道支护方法、矿体回采顺序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矿山开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保证矿山正常生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上向分层胶结充填采场顶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8号矿体矿围岩为不稳固岩体,采用上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顶板的稳定性是保证矿山安全高效回采的关键。文中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对采场顶板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对矿体不同回采步骤顶板位移、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确定了矿体合理的回采顺序,有效地控制了顶板稳定问题,提高了回采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的对浅埋厚大囊状残留矿体进行安全回采,通过对矿体区域内的岩体进行调查和质量评价,得到了矿岩和围岩的RMR评分值,对矿岩和围岩进行了岩石力学试验,测得了主要的力学参数。根据残留矿体的空间赋存特征,通过方案技术、经济对比,确定采用垂向矿柱空场法为开采方案。对回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矿房回采结束后,矿房顶部最大位移为2.36cm,对两种矿柱的回采顺序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矿柱的回采顺序。矿柱回采后,空区顶板Z方向的最大位移达3.9cm,说明空区是稳定的,研究结论对回采存留矿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回采结束后空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赵守恒 《有色金属》2003,55(3):114-117
选取铜山铜矿具有代表性的铜山矿段1号矿体、前山矿段4号矿体、前山南矿段30号矿体,将地质勘探资料与回采后地质资料所确定的矿体的形态、厚度、底板位移、资源储量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了矿体勘、采资料误差的原因,探讨了合理的生产勘探方法及勘探网度,分析并划分了合理的勘探类型,为类似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薛思读  王文波  原秀合 《采矿技术》2012,12(2):26-27,82
新疆伽师西克尔铜矿矿岩稳固性差,生产中巷道破坏严重,矿体安全回采受到威胁.为了更好地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护,在对西克尔铜矿的矿岩体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巷道周围岩体稳定性进行分类.依据岩体稳定性分类结果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并综合考虑现场特定的技术条件,对西克尔铜矿巷道支护参数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体开采工作,根据某矿山实际特点,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分析了不同中段(垂直方向)和同一中段(水平方向)矿体的回采顺序(共5个方案),并综合比较了应力场分布、围岩移动规律和孔隙水压力聚集等指标,得到了最优回采方案。结果表明,对于该矿Ⅱ3矿体,不同中段的回采顺序宜采取从上往下方式,而同一中段回采时,应采用中央向两端的顺序。  相似文献   

14.
安徽铜陵有色金属 (集团 )公司铜山铜矿利用科学技术 ,安全回采遗落在地层深处的残矿 ,“八五”、“九五”期间 ,共安全回采残矿 1 0 0多万吨 ,创产值 1亿元。投产已 40多年的铜山铜矿井下大型采场已相继消失 ,为延长老矿服务年限 ,该矿以 5至8年稳产铜量 30 0 0吨为科研课题 ,聘请长沙、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国内多家科研院所来矿“问诊把脉” ,同时抽调本矿技术尖兵对边、残、难采矿体安全回采进行研究 ,针对“铜山铜矿采矿方法及基础研究”、“铜山铜矿尾胶充填工艺技术研究”、“井下SO2 综合治理研究”和“地压控制技术研究”等四大专…  相似文献   

15.
垂直分条充填采矿法采场参数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程国江 《矿冶》2001,10(3):1-5,10
确定合理的采场参数是矿山进行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本文采用边界元方法对垂直分条充填采矿法采场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根据矿体开采条件 ,建立开采模型 ,进行采场矿岩及充填体应力、应变特性的分析 ,确定了合理的矿房、矿柱宽度、充填体高度等参数以及回采顺序  相似文献   

16.
安庆铜矿东马鞍山矿体具有埋藏深、产状变化大、地下水复杂、矿石性质分布不均等特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因此合理的开采顺序对整个矿体的安全开采极为重要。基于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东马鞍山矿体不同回采顺序开采进行了模拟。根据不同回采顺序下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分布和变化情况,分析得出了适合东马鞍山矿体开采的合理回采顺序。  相似文献   

17.
以太白黄金矿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FLAC~(3D)对矿柱回采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矿柱回采顺序及回采方案,建立空区分布模型,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空区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确定了矿柱抽采的优化方案及采空区处理的安全措施,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成功回采矿柱矿石12.25万t,为矿山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矿柱群开采和采空区处理,涉及应力状态分析、合理顺序崩落控制、贫化损失控制、必要的效率及低成本等问题,一直是采矿界的一大难题。课题结合华锡集团铜坑矿高应力条件下矿柱群开采实践,开展了矿山地压活动与规律的分析模拟,基于大量开采的不同类型矿柱回采技术方案设计,应用束状大直径深孔爆破技术,实施一次爆破总装药量32.1 t的矿柱回采爆破工程,实现铜坑矿92#矿体矿柱群的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9.
邵武 《金属矿山》1999,(8):25-26
为回收铜山铜矿已回采结束各中段残留的大量难采矿体,开展了现场调查,进行了残矿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矿研究实施了不同的回收方法,实现了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武钢集团金山店铁矿深部开采面临的高地应力问题,在分析深部矿床赋存特点及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提出4种开采顺序方案,并运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软件对4种开采顺序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方案开采后水平分段应力分布状态以及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由上而下由东向西的回采顺序有利于实现深部矿体安全高效的回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