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红茶菌在国际上很受重视,已成为受欢迎的民间饮料。最近在我国不少地区也流行起来。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导,长期饮用红茶菌液,能促进身体健康,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如白内障、胃炎、心脏病动脉硬化和便秘等等,总之,红茶菌对身体是有益的。一、什么是红茶菌? 红茶菌在我国俗称“海宝”。是微生物中  相似文献   

2.
在1981年里,红茶菌作为一种健身饮料,曾风靡社会,深入家庭,对人体健康发生了良好的效用.广大群众寄予了极大的关切,提出了许多在培养饮用中出现的问题;本刊除了给以公开解答外,并会同工商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红茶菌与健康长寿”一书,发行全国,以飨读者.除了这些技术问题外,伴之而来的是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诸如某医院发现了饮用红茶菌后“在肚子里长出了菌膜”,“红茶菌中的微生物对人体有害”,“饮用红茶菌导致癌症”等等;也有人把红茶菌与卤干,鸡血相提并论,如此种种曾引起了一些怀疑和混乱,一时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了.科学的问题只有用科学来解答.任何臆造和简单地类比都是违反科学的.饮用红茶菌能否致癌?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必须给以科学的解释.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和沈阳市劳动卫生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急性和亚慢性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红茶菌不可能致癌,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健身饮料.本刊从这期起,将连续刊载红茶菌致畸、致癌、致突变、急性和亚慢性毒理试验及抑菌试验等专题报告、部分医疗单位的临床报告以及现身说法文章和饮效实例等,欢迎全国各地的红茶菌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为本刊提供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典型性正反两方面的稿件,以推动红杀菌在造福人类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3.
《食品科技》对红茶菌的保健、医疗效能作过不少的科学介绍和报道,读之颇受启发.我是从1980年春开始学习配制并饮用红茶菌的,于今已近三年光景.经过亲身体验,我初步尝到了红茶菌的甜头,体验到了它的功效,同时对于如何饮用和培养也有一些粗浅体会.愿意通过《食品科技》杂志与同好们交流.一、功效过去有些材料把红茶菌描绘得神乎其神,仿佛是什么灵丹妙药,那当然是言过其实;后来又流传一些  相似文献   

4.
红茶菌是一种具有某些保健效能的活菌饮料,由于家庭可以自行制作,因此人们对饮用的安全问题甚为关心.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科研人员最近对红茶菌进行了急性和亚慢性的毒性实验,结果证明红茶菌饮料未使受试动物发生急性和亚慢性中毒反应.实验用红茶菌菌种由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第一研究室提供,实验用小鼠及大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红茶菌急性毒性实验,即在短期内给受试动物喂以大剂量红茶菌,观察是否有中毒反应及毒理变化,用以确定受试动物的中毒或致死剂量;亚慢性实验是反复、连续给予相当剂量的红茶菌,以观察是否产生某些毒性反应及损害.  相似文献   

5.
红茶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发酵饮料,因其具有的特殊风味和功效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演替和功能代谢对红茶菌生物活性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红茶菌微生物组成、代谢产物和化学物质组成,以及红茶菌发酵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研究红茶菌微生物代谢途径、生物活性和发酵工艺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6.
风靡一时的红茶菌热浪,已经变成了一股深沉的潜流.它植根在广大家庭之中,继续发挥着对人体健康的种种良好影响;它还走进许多医院,被中、西医的大夫们应用到临床,不断创造出药治难以奏效的奇迹;某些科研单位对红茶菌的分析和研究也正在向纵深发展.红茶菌除病益寿的神秘之门,已逐步被科学的钥匙开启了.应广大读者迫切要求,我们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博英同志设计了一种科学培养红茶菌的新型容器.这种容器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省事,2.取饮方便,3.避免杂菌污染,4.风味经久不变.下面即是该设计的说明和图示.我们希望这种方便群众、造福人民的红茶菌培养新装置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7.
红茶菌致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红茶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培养方法简便、易在家庭推广的健身饮料。为推广饮用红茶菌,除对其一般毒性需进行试验外,有必要对长期饮用红茶菌有无致畸和遗传学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正确评价红茶菌的安全性,提供有关卫生学的资料。现仅就红茶菌对大白  相似文献   

8.
红茶菌饮料是利用红茶菌和茶糖水等发酵而成的一种饮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在红茶菌饮料发酵工艺、营养成分和功能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红茶菌饮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年来,红茶菌种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询问有关红茶菌知识和索取材料的人也大为增加.今天,红茶菌又重新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识了.红茶菌对许多中老年人并不陌生,它在我国至少有几万年的培养饮用历史了,解放以后,五十年代尤其八十年代初期,红茶菌在我国曾风行一时,千家万户在制作,千百万人在饮用.可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红茶菌的强身健体、营养保  相似文献   

10.
红茶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含菌发酵茶饮料,具有清理肠胃、抗氧化等保健功能。传统方式发酵制备的红茶菌酸感强烈因此口感较为刺激。为了改善红茶菌口感并提高红茶菌的保健功效,考察了添加不同乳酸菌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短乳杆菌Y52对红茶菌口感改善和抗氧化功效提升效果最好。通过发酵条件优化,确定添加短乳杆菌Y52的最佳红茶菌发酵条件为:茶汤初始pH值为7. 0,补充一定氮源(蛋白胨2. 0 g/L,食品级硫酸铵4. 0 g/L),在发酵起始添加体积分数为8%的短乳杆菌Y52。通过在发酵过程中强化短乳杆菌Y52,红茶菌中乳酸含量增加到3. 08 g/L,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了37. 8%,乙酸含量降低了19. 8%。此外,红茶菌色泽明亮,气味清香,口感柔和协调,风味物质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对四例糖尿病及一例乙状结肠癌手术后病人给以红茶菌辅助治疗,现就所见效果谈一些粗浅体会.红茶菌配制供糖尿病病员服用的红茶菌,采用绿茶、蜂蜜和水为基质,其比例为0.5∶5∶100.接入适量菌种(菌液并菌膜),在28~30℃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再说红茶菌     
老张 《中国食品》2011,(5):72-72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红茶菌曾经风靡一时,全国掀起红茶菌热,红茶菌被说成包治百病的神奇之物。我刊也大量报道了红茶菌的培养方法、制作过程及服用者的疗效,对红茶菌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若干年冷下来之后,社会上将其和"打鸡血"一并归入了无知和疯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80年第10期介绍红茶菌的文章——《除病益寿的健康饮料》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均引起较大反响.针对读者提出和美心的问题,从这期起将连续刊登关于红茶菌的文章,以飨读者.本期《红茶菌的来龙去脉》一文,试图对红茶菌流传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探讨性的阐述,作为 引玉之砖,以期引出研究者的真知灼见.《红茶菌饮效见闻》,则以实际调查材料说明红茶菌对人体的某些积极作用,仅供饮用者和研究者参考.“红茶菌特辑”欢迎科研工作者,读者和培\养饮用者将研究成果、历史考证或饮效等材料寄给本刊,将择其优者,陆续刊载.  相似文献   

14.
<正>红茶菌培养简便易行,菌液酸甜可口,国内外民间广泛流传作为一种保健饮料.有很多报道,认为其对某些疾病有治疗效果,但都缺乏实验性理论依据.本文仅从生化角度,观察其对机体某些影响,从而探讨红茶菌液可能有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茶菌(即海宝)是一种葡萄糖酸型饮料.其中主要为酵母菌和醋酸菌.红茶菌是一种有益的饮料.但任何保健药物食用不当,也都会引起副作用,红茶菌当然也不例外.一般培养二、三周即饮用的红茶菌液中是没有曲酸的.有人传说茶菌能在肚内长成菌膜,这是绝对不会的.至于致癌问题,也无确证.总之,红茶菌是中外的传统饮料,应当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科研单位协助和专家指导下,我们对红茶菌的实质作了进一步的实验室检验.本文重点对红茶菌电镜扫描的部分照片和红茶菌的组成作一概述,供红茶菌饮用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系列红茶菌饮料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值(AOV)的测定,比较研究了三种红茶菌饮料抗氧化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红茶菌饮料抗氧化活性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茶菌发酵前期,羟自由基清除率和AOV随发酵时间迅速增强,先后于第4~6 d到达最高值,最高羟自由基清除率和AOV分别为芦荟红茶菌饮料72%和0.54,玉米红茶菌饮料64.3%和0.48,红薯糖浆红茶菌饮料60.8%和0.37;随发酵时间的进一步延长,羟自由基清除率和AOV缓慢下降;三种饮料抗氧化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芦荟红茶菌,玉米红茶菌,红薯糖浆红茶菌;红茶菌感官评分的增加与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基本同步,红茶菌抗氧化活性与菌体生长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正>消费者如果想要寻找一种既含有少量酒精又含有益生菌的饮品,不妨关注红茶菌饮料——将茶、糖、细菌和酵母菌混合经发酵制成的饮料。红茶菌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主要包括解毒、抗氧化、激发能量和提高免疫力等。有关红茶菌的研究显示,红茶菌可预防广谱代谢和感染性疾病。可能少数人知道酒精性饮料是一种可冷藏且非常健康的替代饮料,但极少人知道,红茶菌饮料在离开生产车间后仍有可能继续发酵,  相似文献   

19.
酶法红薯糖浆红茶菌发酵饮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以红薯糖浆为碳源的红茶菌发酵饮料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研究水解酶用量、红薯糖浆添加量、接种量、茶叶种类、温度对红茶菌生长与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红薯糖浆的最适水解酶用量为糖化酶100u/g、液化酶14u/g;最佳发酵培养液配比为糖浆15%、接种量20%、茶汁65%,且绿茶浸提液优于红茶浸提液;30℃静态培养至pH2.5,红茶菌生长旺盛,菌膜肥厚,总糖转化率高,菌液富有红薯特有的清香.因此,以红薯糖浆为碳源生产红茶菌发酵饮料,营养丰富,酸甜爽口,且经济、安全.为红薯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梅瀚杰  胡文锋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7):335-341,351
红茶菌是用含糖茶水通过接种醋酸菌和酵母,进行发酵生产的一种广受欢迎的健康饮料。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茶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制作工艺优化方面,小部分研究着重在红茶菌发酵动力学模型、抗氧化与抑菌活性的分子作用机理等方面,同时,国外还对红茶菌中的功能因子——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accharic acid 1,4-lactone,DSL)对肝脏等器官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红茶菌的一种副产物——细菌纤维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细菌纤维的纳米化等方面。本文主要从红茶菌的菌种组成、相关工艺进展和益生功效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国内外红茶菌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