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春近代木构架建筑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技术、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长春近代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文脉,旨在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为现代建筑设计注入新的创作泉源。  相似文献   

2.
李汭 《建筑》2023,(6):60-62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样的演化路径。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对斗拱形态的构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清式斗拱是最具代表性的格式斗拱之一.  相似文献   

3.
清真寺木构架建筑技术邱玉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作为承重体系的,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规格化的成熟作法,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日益完善,同时木构架建筑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发展,至明清两代达到最后的成熟阶段。这种构架体系,不论是抬梁式或是...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11)
现代木结构建筑因引入钢材、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质使得建筑节点构造发生巨大变化。节点作为建筑表现的核心,其构造表现风格对建筑整体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从木构建筑节点的美学表现方面探索现代木构建筑节点设计,总结概括现代木构建筑常见的节点表现。论文主要是通过列举分析不同节点表现方式归纳出现代木构建筑常见的表现风格,传统建筑形式的提炼与再现、符合现代审美的极简形式、新结构形式的高技表现。本文通过对现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力图为未来木构建筑风格表现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木构建筑为出发点,选取中日两个地区,通过木构建筑中对木材不同的呈现、木构建筑的典范分析和木构建筑的传承方式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中日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并尝试探索木构建筑对中日地域文化中更深层内涵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8,26(6):114-124
明清和民国时期,宗族在祠堂中除了对祖先呈献一般的祭品外,往往还供奉演剧。所以,祠堂中常常建有戏场。浙江现存的传统祠堂戏场建筑就数以百计。祠堂戏场一般呈庭院式,戏台为其表演空间,正对中厅,两侧有看楼或厢廊。这些戏场建筑空间合理,装饰精美,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遗产。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浙江祠堂戏场建筑的文化背景、总体情况、建筑形式、典型实例、空间特征、艺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7.
科学 技术 登峰造极:中国木构建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绳 《中外建筑》1998,(3):17-18
1 中国木构大屋顶建筑 中国建筑7000年已基本形成了以木构架大屋顶为主的体系。完成于北宋的《营造法式》,成为中国木构建筑辉煌历史的佐证。在这部36卷巨著中,从制度、工限、料例图样4大部分对木构建筑进行了讲述。充分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千年之前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中国的木构建筑在台基、柱、梁、枋、檩、椽构成的结构上,建筑外观则从栏杆、柱枋、门窗、屋檐、墙顶、瓦当、吻兽、天花、藻井、彩画等各部细作上形成了中国传说建筑的独  相似文献   

8.
王凤席  曹永康 《华中建筑》2011,29(5):159-163
祠堂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的重要社会职能.因此祠堂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具有超级稳定的特点.然而这种稳定的建筑类型在近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该文对浦东区6座近代祠堂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这种变化的描述与分析,理清祠堂建筑中表发生变化的部分与发生了变化部...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住居文化的原型——巢居、穴居、庐居进行了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与陈设的梳理和再思考;在中国传统轻型建筑(木构)和重型建筑(砖石)之间,以及中西木构比较的基础之上,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物性的不同理解和结构处理上的不同智慧;从建筑原型的生发环境和建筑体系效能等方面比较传统轻型建筑和现代轻型建筑的异同,探寻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延续和观照.  相似文献   

10.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状况不同,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对斗拱形式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就斗拱由无到有,再到发展成熟,其模数制的形成,进行了探析。主要对唐、宋、明清时期的斗拱及其木建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郭华瑜 《新建筑》2023,(6):76-81
木构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特征。近几十年里,历史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得传统木构建筑的营建无法有效承续,对其传承价值产生误判与漠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智慧无法对应当下,更遑论引领未来。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当下面临之传承困境主要有理念之困、结构之困、材料之困、人才之困四个方面。通过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走入困局的历史原因及传承发展的现实遭遇,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木构建造的诸多限制,本土建材的现代化研究缺乏,以及传统木结构无法得到有效计算等问题,明确传统木构建筑在当代传承的发展障碍及其原因。并提出从观念上摆脱对传统木构认识的形式误区,建立基于传统木构自身营建规律的知识体系。从传统出发,或能寻求突破,摆脱困局。  相似文献   

12.
拥有至少7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榫卯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关键构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凝聚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解读建筑文化的符号。因此,文章从语义阅读的角度,通过分析传统木构建筑中榫卯构件的联结作用、方式、形态等,探析其建构中的思想、智慧及蕴含的深远传统文化语义,以期“见微知著”,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木构建筑的文化表征和建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护现存文物建筑并对其进行维修设计,以秦氏旧宅厅堂木构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性能分析。采用模态分析探讨木构架体系的动力特性,对木构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第1阶振型的自振周期为2.112 7 s,体现木构架建筑的长周期特性;纵向刚度小于横向刚度;节点刚度对结构振动模态影响显著;随着梁架层高度的增加,各梁架层的位移峰值随之增大;各梁架层加速度峰值随着梁架高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层间动力放大系数均在1左右;榫卯连接起到耗能减震的作用,其中七架梁层处的榫卯结构耗能效果最为显著;所得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木构架体系的保护、修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丹  毕迎春 《山西建筑》2010,36(31):30-32
简单介绍了传统木构架体系的特点及类型,从起源、技术、自然和地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详细叙述了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以使人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本文以古竹村的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古竹村文化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对祠堂的背景、选址、平面以及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把握传统祠堂建筑的形制特征,为祠堂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林琳 《江西建材》2023,(2):109-111
中式木构建筑无论是在文化内涵还是在设计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格调。文中分析了中式木构建筑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当今时代发展的不利处境,对古典中式木构建筑在当代低层民居建筑中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传统中式木构建筑的现代更新与空间运用。  相似文献   

17.
陈玲玲 《山西建筑》2012,38(26):11-12
结合徽州发展历史及当地祠堂建筑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对徽派建筑中的"三雕"技艺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砖雕、木雕、石雕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特色及雕刻手法等,为促进传统建筑的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西传统建筑结构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武生 《华中建筑》2002,20(2):88-91,103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代表,而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构力代表。中国传统的木构体系由于耐久性、防火性不好而使流传至今的传统建筑不多,而西方传统建筑则不同,建筑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建筑之不能持久深恶之,并为中国传统建筑不能砖石化深感遗憾。然而,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建筑与西方同期建筑相比是相当先进的,其优点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建筑上面完全不必厚西薄中。而对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视角下的分析,亦有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是处在大地空间的构筑体 ,即人们常说的房屋。房屋分工业用房、民用居住生活用房 ,祠堂庙宇和皇宫建筑 ,按房屋的历史阶段则可分为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它们都是由墙体 (砼结构 )、屋面瓦、木构架组成。自古以来 ,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将墙体用灰、砂抹面 ,然后用涂料粉刷或用油漆施面 ;木构架为防风、雨及水气浸蚀 ,往往涂抹桐油或施涂油漆。房屋大部分构件经过粉刷、油饰后 ,处在大地空间中 ,在这个空间里有水、汽、烟、雾、氮氧化物及碳氢化合物等等“污染物” ,天长日久 ,日积月累 ,这些游离污染物浸蚀、渗透抹灰刷浆和覆盖油饰面…  相似文献   

20.
系统介绍了瑞士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应用,结合案例分析木构建筑在过去百年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比传统和现代木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了木构建筑发展中文化价值和技术创新所发挥的作用,旨在为木构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