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变形铝合金产品粗大金属间化合物缺陷的形成机理、形貌特征与危害,例举了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探测变形铝合金产品粗大金属间化合物缺陷的案例,并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剖伤验证、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3.
7A52合金铸锭粗大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A52合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铸造供流漏斗底结物、铸锭粗大化合物、锻件偏析、板材点条状缺陷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热分析等手段,揭示了合金锻件偏析、板材点条状缺陷与铸锭中粗大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粗大化合物是由Mn、Cr、Ti等元素偏聚形成的MnAl6、CrAl7、TiAl3等组成的混合组织.液穴温度、中间合金及原料、熔炼工艺等是形成粗大化合物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Mn、Cr、Ti按标准下限控制、延长熔炼时间、适当提高熔体温度、废料预处理重熔及减小中间合金化合物尺寸等措施,经西南铝业集团公司熔铸厂实践证明,避免了7A52圆铸锭中产生粗大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5A06铝合金材料中金属化合物的超声波探伤和能谱分析,发现导致金属化合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Al-Ti中间合金加入过量或局部过量,Mg元素加入偏多,铸造温度偏低。根据产生的原因,提出工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应用正电子湮没技术测试了室温缩变形后Al67Mn8Ti25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的正电子湮没寿命参数。结果表明,该合金变形后的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空位退火阶段,此时发生空位迁移;第二阶段从200℃至400℃左右,在这个阶段中,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位错类型从平均柏氏矢量较大的位氏改变成平均柏氏量较小的位错。 相似文献
6.
7.
8.
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中的微观缺陷和电子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二元Fe-Al合金,含Cr和Si的Fe3Al合金的正电子寿命谱测量表明:随着二元Fe-Al合金中Al含量的增加,空位浓度增加,微孔洞的开空间增大。在Al含量高于40%原子分数)的B2-FeAl合金中存在着较高的空位浓度和开空间相当于Fe中的10-15个空位聚集体的微空洞。在B2-FeAl和D03-Fe3Al合金中,晶格中最邻近的Fe-Al原子对之间发生Fe-d-Alp杂化使用。Al的3p电子与Fe的3d电子被局域化并形成共价键。导致合金中的自由电子密度降低。二元Fe-Al合金中的平均电子密度随着Al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用Cr元素对Fe3Al进行合金化。合金基体和晶界处的自由电子密度均增加;而加入Si元素,合金基体和晶界处的自由电子密度均减小。讨论了Fe-Al合金的微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压铸模与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过程,进行了热浸铝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了钢基的失效以及体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金属间化合物增强铝合金的原位反应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低压铸造后固溶处理的方法,获得了网状金属间化合物增强铝合金表面复合层,通过金相,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复合层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界面向铝合金基体中移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为了研究压铸模与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过程,进行了热浸铝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了钢基的失重以及体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20.
Zn-2Ni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的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研究了Ti、Al及Al-RE合金作为细化剂对Zn-2Ni合金中Zn-Ni金属间化合物的细化效果。结果表明:在Zn-2Ni合金中加入微量(≤0.20%)的Ti、Al及Al-RE均可对合金凝固组织中的金属间化合物粒子产生细化作用;以Ti为细化剂时,组织中会出现较大的Zn-Ni-Ti三元板条状粒子;以纯Al为细化剂时,出现-δNiZn8相依附-γNi2Zn5相生长的大粒子和以枝晶状NiAl相为核心较细小的-δNiZn8相粒子共存于凝固组织中;以Al-RE为细化剂时,将获得分布均匀且细化的-γNi2Zn5相粒子,且Al-RE合金细化效果明显优于Ti和Al,其最佳的加入浓度为0.05%~0.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