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口迅猛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公共交通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共交通站点的空间可达性对引导公交出行起了关键作用。研究分析了影响公交站点可达性的主要因素,针对城市道路网的密集程度对公交站点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借助Arc GIS,以道路网、公交站点数据为基础,对公交站点的空间可达性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城市不同站点的空间可达性水平,为城市规划选址分析、公交优化等提供了定量化的公交空间可达性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大城市交通主要形成了"地铁、轻轨+巴士"的双足模式,有轨电车交通建设正在兴起,但尚未充分利用有轨电车发挥"地铁+有轨电车+巴士"的连续层级交通系统的优势。该文简要回顾了国际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案例对其主要优点与作用进行阐述,然后从构建多层级运量体系、增强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组织高效线网模式以及加强与慢行交通的连接性等方面对提高城市交通空间可达性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可达性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达性是交通及城市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的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评价方法繁多 ,因此评价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江门市为例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平台 ,用实证的方法 ,通过比较几种常用可达性评价方法的结果与城市密度的相关性大小 ,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达性评价技术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化非常突出,在全球化灾害多发的背景下,城市高密度地区的易损性显著,应充分利用其立体化空间特别是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提高城市韧性.本文针对地下空间网络在灾时可以作为避难疏散通道的功能特点,提出了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网络的复合可达性评价框架,结合避难行为特点提出了地下空间网络的全局可达...  相似文献   

5.
6.
刘景华 《江西建材》2014,(14):32-32
本文即分析了城市滨湖区空间形态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核心要素及相关的设计手法作出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天水市为典型调查区域,运用城市地理学、体育学、时间地理学等理论,利用GIS空间分析分析功能,从天水市体育场地基本情况、空间位置布局、体育场地缓冲范围、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等方面分析了天水市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针对天水市城市体育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考虑路网可达性的特点,给出城市避难空间的评价方法,并使用经典选址模型结合遗传算法解决新建避难空间的选址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避难空间的消防疏散方案的规划问题,建立基于网络模型的避难空间疏散路线规划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网络模型,并考虑人群密度与通行能力的关系,使用Frank-wolf算法计算路网模型理想值。根据理想值提出更加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疏散方法,并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9.
提升公共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的重要一环。公共空间包括了居民开展经常性和偶发性交往活动的全部场所,步行可达性是影响居民选择和利用公共空间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将区域的道路交通系统作为步行可达性评价的基础,通过分析区域交通网络数据集下的O-D成本矩阵,量化各个公共空间点的出行势能和出行概念。结合实地调研,对印江县团龙村公共空间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团龙村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分析现状公共空分布及设置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其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小城镇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哈尔滨道外区团结镇镇域交通网络规划为例,运用GIS技术建立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达性的模型,充分利用地理学、空间数据信息的衔接与综合分析,对其现状与规划方案进行了空间分析、对比,研究了该区域内的交通便捷程度,以评价该区域的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1.
黄浦江两岸地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滨江公共空间,如何便捷、多样地抵达滨江公共空间是其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评价指标。将该评价指标定义为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指居民利用滨江公共交通系统(常规公交)抵达滨江公共空间的便捷性和多样性程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虹口区和徐汇区的滨江公共空间为例,构建了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与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对现状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的算法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交通,对于改善城市交通运输,方便居民生活,减轻空气污染,改善城市布局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由于城市地铁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周期长、造价高,建成后很难再进行较大规模的改进。因此,必须在设计阶段需要对枢纽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求能够满足远期规划的要求。进行地铁站步行可达性的研究,是为了用步行可达性指标来量化铁路枢纽的客流吸引区域和服务范围,为地铁的线网规划提供参考标准,为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种定量的手段和依据。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利用GIS的技术,为地铁站的步行可达性进行计算,提供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和可视化的评价结果,供地铁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绿地可达性是反映绿地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提高绿地可达性有助于绿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法,通过可达性指数和服务强度计算,分别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使用的角度对云南省普洱市城市规划区游憩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游憩绿地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供给总体满足居民需求;但还存在少部分居住区可达性较差,少部分游憩绿地过渡使用的情况。根据空间布局和供给水平分析结果,从绿地空间布局和品质2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指明今后绿地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陶聪  李佳芯  赖达祎 《规划师》2021,37(21):75-83
我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质量直接决定公共空间的使用水平.文章提出可达性、开敞度和微气候因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并以上海闵行公园为例,对公园内10个场地的可达性、开敞度和微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公园公共活动空间质量与空间(场地)使用水平(活动人数)呈现...  相似文献   

16.
“温州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所塑造的镇村空间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本文以温州模式的发源地柳市镇为例.研究了在“温州模式”经济发展背景下浙南旧镇村土地使用、空间发展演化的典型特征与问题:筛选出若干影响用地与空间演化的作用因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因子权重.一定程度摆脱了定性分析阶段的盲目性,并结合GIS空间分析进行多因子叠加,得出空间综合质量评价图,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旧镇村空间改造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m和300m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m核心保护区及300m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生态网络优化及修复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敏 《山西建筑》2015,(2):15-16
以南方某市老城区小学为例,采用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可达性分析方法,研究小学的可达性、服务饱和程度及布局合理性,以期为类似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赣江流域Landsat 8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选取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8个因子作为赣江流域乡村聚落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赣江流域聚落分布适宜性进行评价。其中,高度、中度、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聚落面积分别占8.66%、27.44%、29.14%、27.15%、7.61%,表明赣江流域的聚落适宜度总体上较高。将传统村落分布情况与适宜性评价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聚落空间适宜性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之间呈现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下公共空间日趋庞大与复杂,其内部空间破碎,视线阻隔严重,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引入了空间句法理论,基于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数理的方法进行视线环境分析。首先介绍了空间句法视线分析中多种算法的计算原理、数值意义及应用场景;继而运用UCL Depthmap软件对3个代表性案例进行演算,绘出多种算法下的数值图谱。通过读图分析结合经验判断,归纳说明了地下空间的平面形状、空间形态、防火分区等因素对视线深度、可达性、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在地下空间的功能设计、交通组织、防火分隔、标识与安防方面提出4点优化策略。研究过程证明了空间句法的计算分析方法对提高大型地下空间设计的科学性有显著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