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的家乡美国,住宅与商用建筑的能耗已经超过工业成为最大能耗体。在中国,建筑能耗也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耗的20%,并且这一数字有可能还在不断攀升。在我看来,推广绿色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不少人仍然对绿色设计、建造及认证的成本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2.
华而实 《城市建筑》2013,(8):15-15,18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的节能意识也是逐渐提高,开始更多地关注住宅建设的能耗问题。绿色能源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绿色建筑也被称可持续建筑、环保建筑、生态建筑。绿色能源的使用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电梯工业》2006,7(5):46-46
电梯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已经达到我国能源总消耗的1/3左右。在大型公用建筑中,空调和电梯是最大的两个“电老虎”。美国奥的斯公司在华最大的控股子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公司将推出能源再生电梯,最大节能可达70%。该电梯系统突破了传统环保产品单纯“节”能特点,向“造”能方向进行了转变。据西子奥的斯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介绍,在同等时间内,电梯运作次数越多,所“造”的电能也就越多。这个特性将会使电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建筑场所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梯》2007,18(1):26-26
西子奥的斯在合资之初就将节能环保定为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早在2001年就已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出OH5000无齿轮系列节能电梯.使传统电梯的能源节省景达到44%。推广5年来.数万台OH5000无齿轮节能电梯在中国乃至世界节能建筑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程才实 《建筑》2011,(4):20-21
全球气候恶劣变化给人类带来重大创伤,触痛诸多国家的神经。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7.5%。专家预测2030年以后,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将耗用全球资源中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和50%的原材料,导致全球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效应、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和50%的氟氯化物,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影响重大。因此,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全球进入了"环保时代""绿色时代",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绿色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酒店业也不例外。 与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相比,酒店建筑虽不会给生态和生物带来严重的破坏,但也会给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隐性或显性的污染及资源浪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我国已从政策、法律上对我国酒店建设行为进行规范,要求酒店建筑需体现绿色化;国际环境保护的潮流也对我国酒店建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下,我国少数酒店开始树立绿色营销意识。然而,我国大多数酒店离绿色营销尚远,酒店建筑实现绿色发展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张颖 《绿色建筑》2020,(2):10-13
既有公共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用能需求的刚性增长,给我国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总量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实现建筑环境品质改善和运行能耗下降的双控目标,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国际上以LEED和BREEAM为代表的部分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已推出了针对既有建筑物的评分系统,在国内主要大城市受到了商业地产的重视。对目前国际主流绿色运营评估系统进行综述,并以金茂大厦为例,探讨绿色基因之下的绿色运营管理实践成果。以期为后续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秀春 《住宅产业》2013,(4):10-11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而数十年来粗放的传统建筑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建筑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给城市的生态发展造戎了极大的挫伤改变传统建筑模式.实现建筑工业化,使传统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正在成为全社会共以.也成为建筑界不可回避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CEM 《中国电梯》2011,(8):28-28
在刚刚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绿色建筑大会”上,世界最大的电梯企业奥的斯电梯以“绿色之路”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其在电梯节能环保领域的全新理念和创新技术,以及致力于推动电梯产业环保水平迈向新高度的努力和成就。奥的斯电梯北亚区总裁武乔思先生同时介绍了奥的斯最新推出的全球环境计划——TheWaytoGreen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最新政策,指出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区域建筑能源发展从理念逐步转入落地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区域能源互联网的两个主要技术特征,介绍了中山翠亨新区和首都体育学院两个项目的技术方案,展望了能源革命带来的净零能耗建筑区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瑞士"Delta ZERO"零能耗大楼为例,从绿色能源的获取、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了零能耗建筑的主要设计理念与绿色设计方法,并介绍了"Delta ZERO"建筑在以上几个方面所采用的独特的零能耗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上海举行的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暨国际建筑论坛上表示,我国降低建筑能耗要求迫切,目前须防止建筑领域食洋不化、片面追求新、奇、特而不顾能耗和实用性的倾向,我国未来建筑必须以符合生态文明要求为标准。仇保兴说,国内交通与建筑的能耗将占全社会总能耗的60%以上,交通和建筑的能耗将决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推行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仇保兴指出,绿色建筑本质上就是气候适应性建筑,也就是适应当  相似文献   

13.
电梯节能技术在医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梯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电梯的数量在日益增加。统计表明,电梯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20%左右,是建筑能耗的大户之一,仅次于空调。因此,电梯节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电梯节能技术也随之不断改善和更新。目前较为先进的电梯节能技术——能量回馈技术可获得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节电率达22.6%~44.7%。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积极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应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科学合理减少碳排放,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生产生活新模式,积极应对全球变暖并推动绿色低碳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建筑领域能耗大、碳排放量大等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分析了“近零能耗建筑”概念、技术指标体系、发展现状以及技术设计方案,提出了把双碳理念融入建筑领域,打造低能耗甚至零能耗的未来建筑实施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双碳”目标下的公共建筑技术能够降低建筑物,特别是工业建筑的能耗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化石能源利用,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建筑与城市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占比仍然高居不下。建筑节能、净零能耗建筑甚至产能建筑的新技术在不断涌现和升级,如何将这些技术尽快在建设领域推广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以完善适应各类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下的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绿色技术?通过梳理绿色建筑领域建筑节能最新技术发展,分析目前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瓶颈,提出绿色技术的未来目标和愿景,以及建设净零能耗建筑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净零能耗建筑和城区的实施路径和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建筑科学》2007,23(12):F0004-F0004
启迪德润提供一系列基于建筑性能模拟的绿色建筑设计、咨询及评估,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绿色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等服务,综合应用各种建筑环境模拟软件、建筑流体模拟软件、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为业主、开发商、建筑师、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技术策略组合,提供最优节能环保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它的出现符合环境,经济,能源现状,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建筑对于环境的影响有目共睹,因此,减少建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及污染也势在必行。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与日俱增,如何切合实际的运用,是建筑师们应关注的方面。正确积极的使用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行业及整个社会,都将带来极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6,(5)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水平上升的同时,也给我们周遭的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处于现代文明引发的环境危机中,绿色环保是不变的主旋律,绿色建筑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筑建设不仅要舒适宜居,还要兼顾减少能耗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本文就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以及其应用与发展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化学建材》2012,(4):2-2
“中意绿色能源楼”由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资助,由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创新团队提供主题绿色节能技术支持,是以“绿色能源”结合建筑应用为特色的绿色低碳建筑,同时也是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研究平台。该栋楼共有1500m2建筑面积,从上到下共3层,安装了太阳能空调、高效太阳能集热器、光热幕墙、智能电网、楼宇能源管理系统技术等节能装备,拥有20多项世界建筑节能技术,并获得绿色建筑LEED金牌认证。  相似文献   

20.
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岭南地区“夏季湿热时间长、雨水多、冬季暖润温和”的气候特征,造成了建筑能耗持续时间长、费用高,给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建筑风格,从建筑的形态布局、建筑被动化设计策略及空调使用行为等方面对建筑的能耗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