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形式化方法或工具自动化分析实用安全协议十分必要,定理证明技术因其可解决无限状态系统的验证备受关注,但扩展其验证规模和自动化实现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以定理证明和重写逼近理论为基础,以项重写形式化定义协议模型,以树自动机模拟协议攻击者知识集,给出攻击者知识集可达项逼近求解的算法,并根据上述模型讨论秘密性和认证性的验证方法,最后以Needham-Schroeder公钥认证协议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无人机通信中密钥配置的安全性和轻量化需求,面向不同计算性能的无人机系统分别提出了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算法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DroneSec,以及基于对称密码算法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DroneSec-lite。所提协议实现了无人机和地面站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和通信密钥配置功能,其中DroneSec协议通过结合使用ECDH(Elliptic-Curve Diffie-Hellman)和消息认证码,在保证前向安全性的情况下减小了计算开销,适用于较高性能的计算平台;DroneSec-lite协议仅使用了对称密码算法,因而计算开销极低,适用于低性能平台。使用安全协议形式化验证工具ProVerif验证了协议在加强的Dolve-Yao威胁模型下进行双向认证和密钥配置的安全性,并通过仿真环境实验对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协议的计算、通信开销和安全性优于已有协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多服务器环境身份认证的安全性,降低计算复杂度,提出一种基于双线性映射的三因子认证协议,这些因子包括生物信息、智能卡和双线性映射密码。该协议包括系统设置、服务器注册、用户注册、登录、认证和密钥协商,以及密码更新六个阶段,其中,生物因子和智能卡作为核心因子涉及注册、登录、认证和更改阶段。Oracle形式化证明验证了该协议的安全性,攻击者无法得到标志、密码、生物特征信息等,可以实现密钥协商和双向身份认证。与其他相关协议相比,该协议在安全特征、智能卡存储成本、通信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无线射频识别群组标签认证协议无法抵御阅读器重放攻击,且可靠性低。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认证协议。其中,对标签和阅读器的身份进行双向合法性验证,每个标签与阅读器独立通信,标签之间无需信息传递,由此提高协议安全性,使其可以抵御重放攻击。基于BAN逻辑的形式化分析结果验证了该协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顾永军  齐敬敬  王雅坤 《计算机工程》2010,36(17):176-178,181
针对移动漫游认证问题,采用基于身份加密技术和双线性对的相关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身份加密的匿名漫游无线认证协议,分析协议的安全性和匿名性,给出在非认证链路模型下安全的形式化证明。分析表明,该协议在保证用户身份不被泄漏的前提下,实现了用户与接入点之间的双向验证,满足无线网络环境的安全需求,并提供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不可否认服务。与现有协议相比,该协议为匿名漫游认证提供了一种更实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陈力琼  陈克非 《计算机工程》2008,34(12):126-128
为了有效地分析和验证认证协议的安全性,找出协议的漏洞,介绍一种基于消息匹配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利用串空间对协议进行建模,吸取模型检测的思想,分析攻击者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协议的执行规则,在此基础上逐步给消息和主体知识集中的变量进行赋值,并匹配消息中已被确定的常量,以此找出具体的攻击路径。同时,结合认证测试方法简化分析步骤,针对分析过程对协议进行有效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身份认证协议则是安全性的基础。目前国际上的热点是安全协议的形式化验证。文章从两个角度介绍安全协议形式化验证的方法:证明与证伪。对其各自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车联万物(Vehicle-to-Everything,V2X)中车辆与路边单元(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车辆与车辆(Vehicle-to-Vehicle,V2V)通信的认证协议计算开销大、易受到攻击者假冒合法身份攻击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索引图与索引提示符物理不可克隆函数(Map-Index 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MI-PUF)的车联网通信安全认证协议。该协议引入PUF并利用其轻量级计算的特性降低车辆的计算开销和通信开销;借助PUF自身不可克隆的特性,解决身份假冒攻击问题;通过构建索引图以及哈希函数对PUF的输出信号进行处理,有效解决了机器学习攻击问题。在Dolve-Yao模型下使用形式化验证工具AVISPA验证该协议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能够为车联网的V2I及V2V通信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个云服务之间的跨域认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AML协议的云服务安全认证方案。阐明了该方案的关键技术机制,建立了云服务安全认证协议抽象模型;采用Casper和FDR软件的组合,通过模型检测法对云服务认证协议进行了形式化分析与验证;通过对安全认证协议进行分段模型检测,解决了安全协议形式化分析验证导致的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模型检测软件的实验结果验证了云服务跨域认证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形式化方法是分析验证安全协议的重要技术之一。模型检测是用在形式化方法中实现形式化自动验证的重要手段。基于 Promela 语言,将 P .Maggi 和 R .Sisto 提出的建模方法扩展到建立包含三个合法主体和一个攻击者的复杂模型,枚举法和打表法同时被运用在求解攻击者模型需要表示的知识项过程中,提高了协议建模效率,保证了建模准确性。以Woo-Lam 协议为例,运用 Spin 工具成功发现一个已知著名攻击。此通用方法适用于类似复杂协议形式化分析与验证。  相似文献   

11.
MAVLink是一种应用于无人机(UAV)与地面站(GCS)之间的轻量级通信协议,它定义了一组包括UAV状态和GCS控制命令的UAV与GCS交互的双向消息。针对MAVLink协议缺乏足够的安全机制,存在可能导致严重威胁和隐患的安全漏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AVLink协议的UAV系统安全通信方案。首先,UAV持续交替广播连接请求。然后,GCS向UAV发送公钥,双方利用DH算法进行密钥协商计算出共享密钥,并使用AES算法对MAVLink消息包进行加密通信,完成身份认证;若UAV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GCS发送的公钥或对MAVLink消息包解密错误则主动断开连接,更新公钥后重新广播连接请求。另外,针对UAV系统存在被恶意篡改的安全问题,在启动引导时对UAV系统固件进行了自校验。最后,基于形式化验证工具UPPAAL证明了所提方案具有活性、可连接性以及连接唯一性,并对UAV PX4 1.6.0与GCSQgroundControl3.5.0的通信过程进行抓包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的UAV系统安全通信方案能够防止在UAV与GCS通信过程中存在的恶意窃听、篡改消息、中间人攻击等恶意攻击,并且对UAV性能影响较小,较好地解决了MAVLink协议存在的安全漏洞。  相似文献   

12.
《IT Professional》2004,6(3):10-16
The IEEE 802.11 wireless standard provides little support for secure access control. As a result, access control in IEEE 802.11 on a per packet basis requires a new and robust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The SOLA (Statistical One-Bit Lightweight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is well suited in a wireless constrained environment because this protocol's communication overhead is extremely low: only one bit. Furthermore, SOLA fulfills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secure, useful, cheap, and robust. The synchronization algorithm performs very well. SOLA also makes it easy to develop a framework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for instance,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or an adversary who tries to guess the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bit for successive packets.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GSM-R无线通信系统将逐步向LTE-R系统演进。在此演进过程中存在GSM-R和LTE-R长期共存的局面,如何实现高速铁路无线通信异构网络之间的快速切换和安全认证成为铁路无线通信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高速铁路无线通信异构网络切换认证过程中,存在安全性低和认证开销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下一代高速铁路异构网络的轻量级切换安全认证方案。首先,采用哈希函数等操作生成切换请求Token和异构网络切换认证码PASS,实现了用户身份匿名性和可追溯性等安全要求,并且高速列车无需多次注册就可实现异构网络间的无缝切换。其次,设计了基于椭圆曲线密钥交换的轻量级切换算法,完成了高速列车与目标基站的相互认证和密钥协商,降低了计算开销和通信开销,实现了会话协商密钥的前后向安全性。最后,采用形式化方式BAN逻辑进行了安全性验证,并使用朔黄铁路LTE-R线路实测数据进一步对本文所提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得出所提方案能够满足可追溯性、匿名性、抗伪装用户攻击、抗中间人攻击和抗重放攻击等安全特性。性能分析表明,本文方案在通信开销和计算开销方面较比较方法性能更优,能够满足下一代高速铁路异构通信网络的高效、安全无缝切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黄琪  凌捷 《计算机科学》2017,44(7):111-115
针对移动射频识别中读写器与后端服务器之间因无线传输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超轻量级移动射频识别的双向认证协议。该协议通过级联运算动态更新标签假名和标签密钥,可有效隐藏标签真实身份,并利用循环校验函数进行标签以及读写器与后端服务器之间的身份认证,实现了系统的双向认证。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可抵抗跟踪攻击、假冒攻击、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与现有的几种协议相比,该协议降低了标签端的计算开销和通信开销,具有安全性较高、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智能终端和企业内网数据中心的双向通信安全,以数字签名和国密算法SM2为基础,提出一种终端接入认证协商协议。给出安全风险和效率分析,并利用BAN逻辑进行形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在终端和企业内网数据中心实现双方身份认证,协商出一个用于后续加密通信的共享密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夏锐  钱振江  刘苇 《计算机工程》2021,47(1):146-153
传统对称密钥加密协议的加密和解密速度较快,但用户无法进行身份认证,容易造成通信代理持有密钥过多导致管理困难的问题,而非对称密钥加密协议可实现用户的合法身份认证,但密钥复杂度高,使其在处理大容量消息时运行速度较慢。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对称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方式,构建D_protocol混合密钥加密协议。使用Isabelle/HOL定理证明辅助工具对D_protocol协议建立通信代理和消息序列的形式化模型,采用形式化操作语义描述用户行为,通过归纳分析方式对通信协议消息交互过程涉及的相关定理展开验证,结果表明D_protocol协议在提高通信效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部攻击和中间人攻击。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公钥密码体制下身份认证协议的性能,将杂凑函数结合到认证过程中,提出一种高性能的交互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协议设计认证双方通过两次信息交换即可实现双向认证,显著降低通信代价.协议的运算复杂度与传统公钥密码体制下身份认证协议相当.通过针对已知攻击形式化推演的方法和数学推导证明了协议能抵御拒绝服务攻击、内部攻击在内的各种已知攻击.协议还设计了登录认证成功后的一次性对称会话密钥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周彦伟  杨波  张文政 《软件学报》2016,27(2):451-465
分析传统的匿名漫游认证协议,指出其匿名不可控和通信时延较大的不足.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异构无线网络可控匿名漫游认证协议,远程网络认证服务器通过1轮消息交互即可完成对移动终端的身份合法性验证,当移动终端发生恶意操作时,家乡网络认证服务器可协助远程网络认证服务器撤销移动终端的身份匿名性.该协议在实现匿名认证的同时,还具有恶意匿名的可控性,有效防止了恶意行为的发生,且其通信时延较小.安全性证明表明,该协议在CK安全模型中是可证安全的.相对于传统漫游机制而言,该协议更适合于异构无线网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在能量、通信和存储等资源受限的情况,以及网络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基于椭圆曲线双线性对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的节点认证协议。节点私钥由自己生成,基站签名节点公钥,保证了协议的私钥泄露和密钥托管安全。仅一次的交互次数为传感器节点大大节省了通信能量。安全的认证协议可有效抵制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节点复制攻击、Wormhole攻击、Sinkhole攻击和女巫攻击。  相似文献   

20.
牛文生  李亚晖  郭鹏 《计算机科学》2016,43(1):178-180, 201
无人装置协同操作动态组网需要安全的群组通信。依据无线环境中的不同安全域,提出了一种具有身份保护的安全组网协议。该协议采用基于身份的匿名签名算法设计了安全组网机制,实现了传感器节点、作动器节点、密钥分发中心和控制台的四方安全认证和密钥交换,并为安全域内的无人操作装置建立了安全传输通道;采用匿名身份认证与可追溯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无人操作装置间动态组网和数据安全传输,以为协同操作提供实时、安全的数据通道,实现无人操作装置在传感器和作动器级的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