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型着陆引导雷达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引导飞机着陆,在国内外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对其干扰技术,是导航对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立足于导航对抗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对某型着陆引导雷达干扰技术的研究;总结分析某型着陆引导雷达的系统特点,研究了对其干扰策略,重点研究了基于DFRM的距离—速度同步假目标欺骗干扰的方法,建立了干扰信号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表明,这种假目标欺骗干扰的方法对某型导航雷达有较好的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重复使用运载器(RLV)自主着陆陡下滑捕获-陡下滑-圆弧拉起-指数拉平模式航迹生成算法设计;为解决不同着陆段航迹控制指令跳变问题,提出了航迹指令自适应平滑算法;以捕获点法向过载跳变最小为指标研究了三次多项式陡下滑捕获点的优化方法;给出了完整的在线航迹生成算法;基于法向过载的开环加闭环复合控制指令跟踪方案,使用simulink进行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文章提出的航迹生成算法可以自动生成有效航迹,控制方法可以保证航迹平滑过渡且对初始扰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飞机进近着陆阶段部分型号着陆雷达实时提供三维位置数据时信息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坐标系的航迹融合算法,将不同源的航迹数据转换到雷达坐标系下进行航迹关联,再进行最小二乘加权卡尔曼滤波,并通过仿真验证与工程实践,证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实现飞机着陆阶段的航迹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无人机着陆精度优化的过程中,延迟和跳点是雷达引导无人机着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雷达引导无人机着陆的纵向运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得出了延迟效应、跳点强度和跳点数量对无人机着陆引导精度的影响,并对仿真结果做出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工程上可行的解决方案.上述研究有利于了解影响雷达对无人机着陆误差的原因,为提高雷达的设计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组网火控雷达高效准确地处理复杂、未知航迹数据的需求,航迹关联算法应该具备自适应的能力;针对分布式结构的组网火控雷达系统数据率高、处理速度要求快和每个节点只跟踪一个目标的特点,给出了一种航迹关联不确定度的定义,并将其引入传统的加权法关联过程;结合航迹不确定度与系统快速处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法的关联步长自适应关联算法;通过建立仿真实验,给出了相关参数的门限以及仿真结果,分析其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得到了更高的关联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飞行计划与雷达航迹配对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基于双门限航迹关联思想的飞行计划与雷达航迹配对方法。利用飞行计划推算出计划航迹;基于双门限航迹相关思想对计划航迹和雷达航迹进行双门限准则判断,并以此判断结果作为飞行计划与雷达航迹配对的主要依据;通过多义性处理最终实现飞行计划与雷达航迹正确快速配对。通过仿真实验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7.
8.
基于分布式多传感器航迹融合系统,采用小波神经网络(Wavelet Neural Networks,WNNs)理论,研究了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ADS)与多雷达信息的航迹融合问题。以位置方差权重因子和报告周期权重因子构建WNNs,并实时估计各航迹信息的可信度,融合输出综合航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航迹的融合结果优于互协方差融合等算法,并具有更强的鲁棒性,有效提高了监视能力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神经网络的民用飞机重着陆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飞行品质监控工作中发现的国内航空公司对于重着陆的判断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一线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对此满意度不高,研究从造成重着陆的相关因素入手,利用QAR记录的多个飞行参数的信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重着陆的诊断模型;以航空公司的B737机型的实际数据为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能够准确判断重着陆事件,为重着陆的诊断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观测站点对运动目标跟踪的计算机动画模拟为例,提出了大背景中运动目标的动画模拟方法以及其在VB、VC、C++Builder语言中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明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4)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PRS技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移动目标监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将动态位置信息实时地通过无线通信链路GPRS传送至监控中心站,从而实现监控中心对移动目标的监控,提供定位信息和接收信息,并且通过各个LED电子显示屏将位置信息和监控中心信息显示出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监控中心、移动终端系统以及通信链路,提供了移动目标在电子地图和图像模块上的实时显示;可以将移动目标的各种信息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取,实现移动目标任一时间段内的轨迹回放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3.
14.
网上实时监测系统采用多层结构模式 ,实现了企业工业控制信息的远程动态显示。文章分析了软件结构模式 ,详细介绍了网上实时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 ,并说明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紫外臭氧廓线探测仪图像数据的实时处理,并为其装调和自动定标提供必要的功能支持,实现了臭氧廓线探测仪快视系统;该系统分析了臭氧廓线探测仪图像数据下传原理和自动定标的工作流程,设计了相互协调的三线程的工作方式,保证系统流畅运行;采用命名管道通讯机制实现自动定标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时完成2个波段的数据解析、图像显示和辅助线绘制等功能,实验过程中系统运行流畅,无丢包现象,叠加线可提供像素级的对准精度;以50 ms的积分时间进行自动定标,定标速度可达每分钟39个波段,三倍于两个熟练配合测试人员的定标效率. 相似文献
16.
Intouch组态软件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监控系统对操作站人机界面的需求和广泛应用的工业自动化组态软件,结合工程实例,从系统配置、数据处理技术和人机界面的建立几方面论述了Intouch组态软件的应用,并着重对实时数据库和工艺流程、状态、历史趋势、参数设定与操作、报警等人机界面进行了阐述,指出组态软件的应用是实现操作站监控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地铁杂散电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的结合,提出了一种远程分布式杂散电流在线监测系统设计方法?利用该系统对现有的地铁杂散电流进行模拟监测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理论,研究在确定环境下,面向任务的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的实现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控制集成方法。开发了机器人协调控制的实验平台,对规划、控制、传感、通讯、协调与合作的各关键技术进行了开发和集成,完成了地面2个机器人的实时跟踪,三机器人的协调运动控制。通过实验研究使多机器人分布式协调技术的研究能够直接面向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某型引进装备雷达高频舱部位数字电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使用频率的增多,故障率逐年增高,已严重制约装备功能的发挥;针对原有备件必须在所属装备测试的验证方式,对装备本身消耗大、验证手段单一,无法满足维修保障需求的问题,开发了基于实物数据采集、分析、测试于一体的自动测试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装备作为唯一验证手段的现状,同时大大提高了测试验证的工作效率及验证的准确性,对装备整体功能以及局部功能的检测产生很大的作用,实用性强,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分布式新能源的大量馈入及用户供电质量的提高,要求智能配电变电站提供更加灵活、快速、可靠的保护与控制功能。总结现有变电站微机综保系统的不足,并针对智能配电变电站站域保护控制需求,设计并实现新的CAN通信协议,针对频率测量存在问题,通过硬件电路实现正弦波转换达到精准测量,最终实现监控中心能快速、精准地采集与分析运行实时状态信息,并能设置定值整定参数,迅速排除电网中的故障或隐患。在实际检测运行中该综保系统表现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