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华 《山西建筑》2014,(32):183-184
以安徽皖南山区龙门隧道施工为实例,着重论述了隧道洞身冲沟浅埋段处理的设计思路及施工方案,结合隧道现场实际情况,在加强支护结构的同时,详细提出了施工过程控制措施及施工工序要求,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新锐  樊宇  文景 《市政技术》2011,29(4):89-91
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制定合理的控制标准是工程施工安全快速开展的前提。针对南村隧道浅埋段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较大,制定相应的隧道变形控制标准,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同时加强监控量测实时指导施工,及时优化或修改施工方法以适应地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阳城隧道土石分界处富水砂岩流塑状特征,通过优化方案,提出了采用"三向"竖向旋喷桩止水、加固、支撑帷幕+降水的施工方法,达到了快速、安全施工的效果,解决了古冲沟富水砂岩地质中隧道施工开挖涌水涌砂、初期支护变形大,施工进度缓慢,安全风险高的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4.
谭敏 《建筑技术》2023,(15):1812-1814
为保证新建隧道曲线近接既有地铁安全施工,采用工程调研的方法研究了该工程的主要风险,对近接施工风险和既有运营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施工风险调研结构和既有结构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施工加固措施,并结合现场实施结构对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该工程曲线下穿段包括曲线下穿车站风道和既有运营地铁隧道,其中下穿车站风道施工为一级风险,下穿地铁区间施工为特级风险;(2)曲线下穿段近接施工风险控制措施:上半断面深孔注浆;区间洞内增设临时仰拱;缩小格栅步距,由750mm变为500mm;(3)现场监测所有监测指标均在安全阈值内,新建隧道、既有车站风道和既有地铁区间的变形均在安全阈值内,拟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新建隧道顺利下穿既有地铁风道和既有地铁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交通工程快速发展,目前的公路、铁路隧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断面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如何控制这些隧道的围岩变形保证施工安全,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实时监测变形,保证围岩变形在可控范围之内,进一步降低安全风险,以某隧道为背景,对隧道拱顶下沉进行了自动化监测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监测数据较为准确的反映了现场围岩变形情况,对指导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青岛汽车东站暗挖段隧道施工为例,介绍了车站暗挖段及1号风道的施工工法,总结了施工中的技术要点,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分析了隧道周围岩土体的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
本文结合某隧道穿越山体冲沟的松散黄土层出现的塌方事故,在现场地质调研和监控测量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根据对现场地形和施工工序步骤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隧道周边围岩和土层随着隧道开挖过程受力状态的变化。结果显示:通过正台阶法方式开挖进入浅埋区域时,围岩变形发展迅速、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值过大,远超过正常变形范围,且存在潜在的剪切带。因此可认为,隧道在进入浅埋区域后的开挖会导致围岩的破坏和地表土体的沉陷。分析结果与现场测量数据基本吻合,为后期加固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筑》2017,(2)
软弱围岩隧道所处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质因素的变化严重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条件,冲沟的存在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以武黄城际铁路沙窝隧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城际铁路隧道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安全通过冲沟的施工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结合贵阳市轨道交通2号线观水路车站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基于横通道转换主隧道施工方法比选结果,提出采用双洞法施工以控制沉降,增加结构安全性。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横通道进入主隧道过程,探究施工对围岩变形、应力分布以及结构变形的影响,为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现场施工结果表明:双洞法作为一种创新施工方法,能够极大地降低超大断面横通道转换进入车站主隧道的施工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区城市地铁修建过程中难免遭遇冲沟回填段,区间隧道下穿回填段施工环境极为复杂,需要采取有效施工处治措施规避风险。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上湾路站~环山公园站区间隧道下穿典型回填土及过度段,采用双洞双向掘进法及地表管井降水法施工,有效保障了区间隧道建设的顺利进行,减小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技术成果可谓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侯敏 《山西建筑》2012,38(21):181-183
为有效的控制浅埋段的围岩变形,将浅埋段开挖方法由两台阶改为三台阶七步法,并缩小施工步距;明洞段(泥石流沟)地质为砂质黄土,大开挖可能会导致边坡的坍塌和滑坡,将明洞段采用半挖方式和明洞暗作,为以后过泥石流段隧道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铁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具有隐蔽性、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性、地层条件不可预见性、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显著特点,加大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以新建贵广铁路客运专线软弱地质围岩隧道为工程实例,重点论述了铁路大断面软弱地质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的主要特点及预控措施,通过对软弱地质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潜在风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鸳鸯会隧道开挖变形分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强  胡书桥 《工业建筑》2011,41(12):137-140
山平高速公路鸳鸯会隧道左线进洞施工中,隧道顶部和邻近坡体产生了较大变形,现场监测发现隧道最大沉降达34 cm。依据对该隧道及邻近坡体现场监测数据,应用相关理论,分析探讨洞口开挖引起隧道及仰坡不利变形的诱因,并根据监测分析结果提出控制措施。最后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所提出控制措施下隧道进洞开挖的过程,结果表明所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艳滨 《工程质量》2009,27(11):7-13
大量浅埋隧道盾构掘进易出现开挖面失稳、隧道上浮、地面冒浆及地表沉降大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就此问题,结合上海人民路新建双线越江隧道工程,对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穿越浅埋段的施工风险进行全方位分析,对双线盾构浅埋软弱地层近距离掘进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偏压富水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是多方面影响因素叠加的结果。结合武广高铁尖峰顶隧道下穿地表高压输电线塔的工程实践,首先对隧道施工前后地层变形监测和分析提出控制大变形的工程措施,然后采用综合统计和理论分析,研究地形条件、地层产状、隧道和通道施工、地面荷载、地表坍塌造成的地层变形与建筑物位移的关系,最后以流固耦合数值分析为手段对影响地层变形的关键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 偏压富水软岩大断面隧道下穿工程,地表地形引起的地层变形是影响地表建筑物水平位移和倾斜的主要因素;(2) 地层变形叠加效应对建筑物倾斜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当多重因素引起的地层变形产生互逆方向位移叠加时对控制建筑物倾斜有利;(3) 软岩顺层斜坡地面下的大断面偏压隧道施工,地层变形在垂直于隧道轴线两侧呈非对称分布,变形最大区域位于向山坡侧;(4) 从影响地层变形长期效应上看,因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增量波动大但收敛快,地表地形引起的地层变形在施工后仍持续发展,成为影响建筑物安全性的长期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在降雨工况下的沉降变形机理,依托在建银西铁路沿线董志塬区浅埋长段落大断面驿马隧道,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浅埋长段落黄土隧道雨季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量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和地表沉降变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对地表变形和围岩变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兆性”。降雨是外在原因,黄土的湿陷性、水敏性、结构性等自身特征是雨季地表变形和围岩变形量明显加剧的内在原因。对浅埋黄土隧道雨季施工时,应针对性地加强地表防排水措施,并采取适当加强隧道初期支护强度与刚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围岩变形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结合广州龙头山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实践,对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中围岩变形进行相关监测,分析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开挖工序引起的纵向和径向空间围岩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采用双侧壁导洞法施工,能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在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中,右导洞上台阶、左导洞下台阶以及核心土开挖对围岩变形影响较大,是施工主要控制点;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开挖的纵向影响距离大致为一倍洞径左右,与导洞跨度基本相同,为6~8 m;洞顶垂直向径向影响距离约为25 m,左导洞顶30°方向的径向影响距离约为15 m。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突涌水事故是山岭隧道穿越各种破碎带时遭遇的主要地质灾害,建立隧道施工许可机制是减少损失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是一个基于涌水量预测、地质预报、封堵加固措施、开挖方法、施工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的风险控制机制,是一个动态调控机制,只有当许可评价的风险在可接受的范畴内才可以施工,否则应调整施工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首先,基于经典地下水理论建立涌水量计算模型,实现对隧道穿越破碎带可能涌水量的超前预测;针对待开挖的隧道,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实现对掌子面前方待开挖破碎带的规模、空间展布和岩体特征的精确预报;然后,将地质预报和涌水量预测结果同拟采用的封堵加固措施、开挖方法、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施工许可的评价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判定施工的风险,确定施工的安全性;最后,将此方法应用于泰宁隧道穿越F2破碎带的施工中,根据评价结果,确保隧道安全通过此破碎带。基于破碎带涌水预测的施工许可机制在隧道突水预测与灾害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其分析结果相对准确可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大直径桥桩紧邻既有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为研究背景,基于隧道病害调查和长期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典型河漫滩软土地区钻孔桩打、拔近接施工对盾构隧道衬砌环结构影响,并对钢护筒超前加固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近距离桥桩拆复建工程在原隧道结构较大变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构病害产生不良影响,使得结构安全性储备降低,需要进行及时必要的修复性处理;淤泥质粉质黏土较其他地层内隧道受施工影响变形量更为显著;采取钢护筒措施可减少隧道62.5%位移变形量、42.9%横断面收敛变形量。  相似文献   

20.
王唯 《山西建筑》2009,35(9):339-340
指出盾构施工技术已发展成为地铁隧道施工的重要工法之一,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德路-海珠广场盾构区间施工现状,对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从而确保隧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