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北诸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北诸河地区1980—2008年的用水水平和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供水量、用水量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西北诸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先天不足,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超过其承载能力;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用水效率较低,不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等。今后应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以节水为中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西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综合考虑西北诸河现状用水效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情况,合理确定该区不同规划水平年节水标准。结合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等行业用水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规划水平年各行业节水量。经计算分析,到2020年和2030年,西北诸河累计节水量可分别达到24.72亿m3和56.62亿m3。通过节水等措施,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可基本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3.
西北诸河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中国水利》2011,(23):127-129
西北诸河地域辽阔,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而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资源短缺及其不合理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西北水资源综合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按照“上、中、下游统筹兼顾,多水源联合调配,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总体思路,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工程调蓄、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总体格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西北诸河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水资源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对比分析,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规模,考虑现状用水、一般节水、强化节水和超常节水4种节水模式,分别预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需水量,并从用水效率、用水定额、用水结构、用水增长率等多方面分析用水合理性。经分析,强化节水模式下,到2030年西北诸河河道外需水量为657.11亿m3,预测结果基本合理,能够真实反映西北诸河未来的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5.
西北诸河水质目前总体较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些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城市局部河段水质较差。在对西北诸河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研究了未来规划水平年西北诸河纳污能力,提出了未来西北诸河各省(区)水资源保护及污染控制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工业布局,推进流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及其废水处理设施的有效监督管理;实施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西北诸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北诸河区是我国大陆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西北诸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合理的地下水位、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应根据不同河流自身的水资源情况,遵循可行、合理、有限目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北诸河生态环境需水应主要考虑维持河流两岸生态植被所消耗的水量、沿途蒸发渗漏损失和维持尾闾湖泊所需要的水量。通过分析计算得出,西北诸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98.18亿m3,占地表水资源量的63.17%,不同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状况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7.
西北诸河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西北诸河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用水效率和效益低、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水土总量控制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叶尔羌河水系含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柯克亚河与乌鲁克河等4条河流,其中叶尔羌河最大。文章介绍了该流域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超 《陕西水利》2010,(1):132-132,47
介绍了沮河双龙区水资源概况及供水与用水现状,进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并对2010年、2020年供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和平衡计算,提出了双龙区水资源未来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并指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供水限额的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喀什噶尔河流域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为基础,针对喀什噶尔河流域用水总量实行限额供水的问题,分析了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配置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水资源严格管理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北诸河区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 275.7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 173.94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01.80亿m3。西北诸河区水资源总量并不匮乏,但存在严重的水土资源不平衡和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西北诸河区存在区域性缺水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十分严重,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两川两河及十大孔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两川两河及十大孔兑地区实有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水资源供需情况 ,提出了该地区应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 ,实现山川秀美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调查,对研究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和开采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地表水资源总量进行了计算。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黎塘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资源分布的综合性调查,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评价,为研究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它地区进行水资源评价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白洋淀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湖泊水文情势的影响程度,提出以现状年环湖泊河流入湖实测月径流量与天然月径流量的差异表征入湖流量变异程度。结果表明:入湖天然径流量采用降雨径流关系法进行还原,效果较好;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使入淀河流顺畅程度几乎全部为完全阻隔。最后提出相应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问题,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然而我国南北方地区产水和用水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也不同,充分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及差异性是因地制宜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选择南方的江西、湖北、浙江3省和北方的山东、河北、甘肃3省,对这6个省份的产水和用水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建议北方3省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耗水量的控制上面,着力提高用水效率,而南方3省应加大用水量的控制,减少入河排污量,着力提高废污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东南亚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需求,针对东南亚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的规划特征和工程建设现状,采用文本分析法、调研法和文献阅读法,依据国际河流合作项目的公开信息,从经济发展和能源规划视角,对东南亚5国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开发需求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东南亚国家国际河流开发的合作需求基本情况以及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各项需求的具体分布情况。对我国在参与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中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及水文地质试验等联合方法,调查了广西大新县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调查得出该区岩溶发育,岩溶地下水以地下暗河及岩溶泉形式为主,地下水丰富,开发潜力大.并评价了大新道班及北山村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地下水开采能力,建议分别以溢洪天窗作为抽水点和分散布井方式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为了不引起岩溶...  相似文献   

18.
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水库库容变化、灌溉面积增长和用水结构演化历史,并将中国水资源开发数据同其他主要国家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用水总量将在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等刚性增长的推动下再持续增长20年,提出加强水资源开发,开展西线大规模南水北调,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西北地区的生态用水等对策建议,以实现西部水土资源开发、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赢。  相似文献   

19.
在统计鄂尔多斯市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该市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在局部地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相对较低,尤其体现在经济发展较快、水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提出鄂尔多斯市区域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将水资源规划纳入到该市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