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象、水文、工程等海量数据信息和文档资料是防凌减灾分析决策的基础.以多源异构数据仓库建设为目标,针对防凌减灾各项业务流程和数据需求,提出黄河凌情数据仓库架构体系.依据防凌工作主题设计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ETL工具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集成整合,建立黄河多源异构凌情数据仓库,并集成在黄河防凌智慧平台.通过数...  相似文献   

2.
对黄河口信息系统建设中涉及的地理信息符号化、河道断面图绘制等进行了研究,对280多个与系统相关的地物符号进行了图形符号化设计,把基于坐标的高程数据转换为基于起点距后对研究区1953-2004年的24个河道观测断面进行断面图的整理绘制.对数字黄河符号库制作的基本思路、符号库的制作与调用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了避免"数字黄河"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地理信息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地理信息功能的重复开发,建设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地理信息标准、基础地理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4部分。平台采用数据层、中间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搭建,集一体化数据编辑、多源数据集成、COM组件、Web-GIS、三维GIS、中间件等技术于一体,实现对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的存储管理、发布显示、三维仿真等操作。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治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提供了全面、可靠、标准的黄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了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浏览、显示、查询、分析等功能;提供了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中间件等。  相似文献   

4.
水文测验 hydrometry 指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水文资料的全部技术过程。内容包括:水文站网的规划、布设、调整;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仪器、设备、方法的研究;在测站上进行观测和测量,在流域和河段上进行水文调查;对资料作系统的整理、汇编、刊布,以及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资料存储、检索等。狭义的水文测验,往往专指水文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应用黄河上游多个站1954~1996 年水文观测资料、实测大断面图及多时相遥感图像,采用频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输沙量法、河道水面曲线推算等方法,对黄河近期来水、来沙的丰枯趋势、河势演变趋势、河床泥沙冲淤及淤积量进行了分析预测,其结论对今后治理黄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河口地区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采用GIS技术对SPOT高精度数据与信息量丰富的ETM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提取海岸线并叠加分析,对比统计1986—2006年海岸线演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化的总体趋势为不断向海域淤积扩张;黄河从北汊入海时,北汊造陆速度加快,南侧遭受侵蚀。黄河口海岸线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有黄河来水来沙量、岸坡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海洋动力、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等。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需要,采用新的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建立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体系结构包括技术标准、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应用服务等.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系列标准制定、一体化数据编辑、空间数据库技术、存储局域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文信息管理系统旨在对小浪底水库的地形、断面及水文要素观测资料进行科学管理,为黄河的防洪、抗旱、调水调沙、引黄济津、水库河道冲淤变化及治理开发等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设计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扩充性和安全性原则,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库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库区水文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定义、输入、存储、查询、分析、显示、输出和一体化管理空间图形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  相似文献   

9.
1 水文在治黄事业中的基本地位与作用  治水必知水 ,治黄必知黄 ,知黄必有水文。作为观测、收集、分析、研究、预报水文信息资料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水文科学 ,是一项国家公益性、基础性事业 ,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黄河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水文信息资料是工程分析论证和决策的依据 ;在黄河工程设计阶段 ,水文信息资料决定着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 ;在黄河工程施工阶段 ,水文工作关系着工程的进度和施工安全 ;在工程管理运行阶段 ,水文工作决定着工程的调度运用和效益的发挥 ;在防汛抗旱中 ,水文工作直接关系防…  相似文献   

10.
河流信息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7,(2):51-55
通过对常用的利用纸质地形图、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河流信息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常用的遥感影像水体指数法和DEM水文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黄河兰州段的提取。结果表明:手工数字化方式提取河流信息简单方便,但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明显、效率低;自动提取方式效率高,但原理复杂、提取结果连续性和一致性较差、对算法依赖性大;遥感影像提取结果易于进行空间分析与监测,DEM数据易于水文特征的提取与分析,在平原地区遥感影像提取结果较好,在起伏较大的山区DEM提取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调水调沙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遥感技术是监测调水调沙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3次调水调沙试验中黄河河口遥感数据的分析,定量描述了黄河河口尾闾淤进蚀退,并将黄河利津水文站的观测资料作为佐证,初步揭示了黄河河口淤进蚀退与上游来水来沙量的关系,说明了调水调沙对黄河河口尾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图像的黄河口近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6年、2000年每年一期和2006年~2009年每年两期(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口卫星图像,通过分类处理提取海岸线,求得研究区内陆地面积,对比各时段黄河口地区变化;并选取1996年~2009年利津水文站水沙资料进行分析,与岸线、面积变化进行对比。得出黄河口地区受到水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1996年~2000年,受黄河断流影响,滩区面积减小;小浪底水库投运后,调水调沙效果显著,2000年~2006年滩区面积明显增加,但总面积仍然小于1996年;2007年以后由于水沙量减少,面积有所减小。黄河口地区近年来呈侵蚀态势,今后对黄河口陆地蚀退的改善和治理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因子进行提取,对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和人均GDP)进行空间展布,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结合综合指数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在栅格、行政区 及整体三个层次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三个时段 中,1996年状况最好,2000年有明显下降,到2004年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4.
以信息化促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以信息化促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治黄通信工程建设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和通信工程建设工作的重点,指出基础平台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要把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治黄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数字黄河”,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建成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砂质、淤泥质海岸正呈现侵蚀加剧的演变趋向。随着卫星遥感数据在光谱、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不断提高,海岸侵蚀和淤积监测具备了精度越来越高的数据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和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岸岸线变迁及冲淤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遥感技术在岸线变迁、侵蚀淤积监测和预测方面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已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2年7、8月发生在黄河上中游近23年来最大洪水的监测任务,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自动遥感信息提取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相应的监测技术流程,利用31景HJ-1A/B卫星CCD数据,有效跟踪监测了洪水从形成直至消退的全过程,为防洪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汛情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能高效准确地完成特大洪水的遥感监测任务,为大流域、长历时洪水的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鉴于河冰的野外观测受观测技术、条件及方法的限制而无法获得大尺度、长序列的河冰过程数据,而遥感技术可有效完成复杂时空尺度海量信息的收集处理,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单波段信息量比较及相关系数、信息熵和最佳指数的联合分析,得到最佳波段组合;采用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对黄河内蒙古段三湖河口河段2013—2014年冬季不同时期遥感卫片数据进行解译,并对解译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该河段不同时期河冰的生消演变过程及特性。结果表明:应用7、4、3波段组合获得了较高的河冰解译精度,解译影像可以反映大尺度下冬季河冰的生消演变及输移过程,结合气象、水文等数据可以解释典型河冰现象,为河冰的理论分析及机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1,23(11):1-4
“数字黄河”工程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数学模拟和决策支持5个环节,以及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电子政务,黄河网等7方面的内容。“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基础数据库。要保证“数字黄河”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统一组织,做好规划,确保投入,应用牵引。  相似文献   

20.
选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的黄河中游为研究区,采用集成模型输出统计方法(EMOS)对多源遥感降水数据(CHIRPS、CMORPH、PERSIANN-CDR和TMPA 3B42)进行数据融合,并对其基本统计性能和降水等级性能进行评估。研究发现:采用EMOS数据融合方法获得的降水数据集可更好地捕捉观测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均值,其基本统计性能(δBIAS=-3.4%;δRMSE=13.1mm;γKGE=0.233)明显优越于4种独立的遥感降水产品、4种产品的均值(MME)以及采用分位数映射法(QM)获取的数据集,但各统计指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EMOS方法获得降水数据集显著地改善了对中雨的检测性能(探测率DPOD=0.38);相对MME,EMOS对大雨的综合探测能力(关键成功指数ECSI)提高了12%,表明该方法对高强度降水的正确检测能力更具优势。基于EMOS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获得的高精度数据集,可为黄河中游典型生态恢复区的极端降水-水沙关系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