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业建筑》2021,51(7):156-161
高寒复杂环境中混凝土会遭遇耐久性不足的问题,进行配合比设计以保证混凝土良好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F-NSGA-Ⅱ算法,以抗冻性和抗渗性两个重要的混凝土耐久性指标为研究目标,建立配合比优化设计的多目标模型,实现高精度的混凝土相对弹性模量和氯离子渗透系数预测以及配合比优化。首先基于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样本数据分别建立随机森林(RF)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渗性预测模型,然后将回归预测函数作为目标函数结合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设计规程》和工程要求建立配合比因素的约束范围,最后利用NSGA-Ⅱ算法进行多目标寻优,获得最佳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相对弹性模量和氯离子渗透系数的RF预测模型效果很好,均方根误差φ_(RMSE)低至0.04,决定系数R~2高达0.985,经优化获得了满足耐久性和力学试验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目标值,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耐久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苑竹  魏新江 《混凝土》2007,(6):33-34,53
以混凝土材料成本为优化目标,以混凝土耐久性、强度和工作性能为约束条件,建立海洋环境耐久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数学模型.分析了表面氯离子浓度、保护层厚度对耐久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为辅助现场试验提供了优选思路,为优化结构初始成本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泥强度和掺合料活性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采用适宜的混凝土原材料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生产优质预拌混凝土最重要的条件。通过分析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及检测数据,并采用了基准配合比试验、回归分析,建立了较优化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以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遗传算法对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建立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优化模型,并列举了兰州某混凝土搅拌站粉煤灰混凝土优化设计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基于最少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混凝土成本为配合比优化的目标,在保证混凝土坍落度、28d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平均浆体厚度、小石子与粗骨料的质量比及砂率,得到混凝土浆体量较少、成本较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提出的基于最少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得到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双掺"泵送混凝土配合比项目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泵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为例,进行配合比双掺技术研究。从技术方案及主要操作流程、混凝土的试验分析和社会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双掺"泵送混凝土配合比项目优化研究的过程,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四川建材》2015,(5):6-7
针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混凝土配合比在设计与应用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混凝土配合比经济性影响因素,总结配合比的三类优化设计措施,分析混凝土的三类生产质控要素,提出混凝土配合比的"前调""中调"与"后调"理念,明确质控流程中的控制端与处理终端部门职能分配,建立混凝土配合比"121"服务制度,以PDCA循环法构建混凝土动态优化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崇启大桥墩身混凝土施工为依托,结合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配合比设计方案,通过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各项耐久性能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到配合比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崇启大桥承台混凝土施工为依托,结合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配合比设计方案,通过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各项耐久性性能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到配合比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超高泵送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混凝土性能及泵送设施.在泵送设施确定后只能从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面着手以实现混凝土的超高泵送.针对广州珠江新城西塔混凝土工程,阐述了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粒径和超细粉含量对超高泵送的影响.通过优化配合比,采用小粒径粗骨料,加入硅灰,降低泵送压力,以增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增加黏度和抗离析性.  相似文献   

11.
南川 《建筑》2009,(6):61-63
一、引言 混凝土配合比是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成本和混凝土施工的难易,以及混凝土工程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因此,如何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混凝土理论及现场实际经验,来谈一下施工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现有配合比设计理论和优化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为基础上,根据大量的施工中实测配合比,采用《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L/T 5330—2015)和《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2012)两种规范中的计算方法,计算配合比参数,并分析与混凝土工作性、强度以及抗冻性之间关系,同时掺入高效外加剂,从混凝土砂率优化、水泥用量优化、单位用水量优化、粉煤灰掺量优化、骨料优化等方面,以混凝土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为目的值,计算相关参数,计算出各种材料的最优用量,最终达到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的目的。然后,配制出四组模袋混凝土测试其性能和指标,结果评定均满足要求。所以,这种配合比优化设计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钢-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理论,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技术,考虑到混凝土性能与各种原材料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能力和混凝土的单方成本为优化目标函数,混凝土的其它性能指标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非线性约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语言实现了该模型的求解,并进行了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在满足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减少配合比设计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预拌混凝土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是在满足混凝土耐久性、强度等设计要求的同时,实现混凝土成本的最小化。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规划求解可实现准确、快捷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本文主要介绍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实现多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主研发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质量管理系统——Con DLab对混凝土骨料的质量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统计分析结果,简要介绍Con DLab的功能及其在混凝土骨料级配优化及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面的作用,分析讨论目前混凝土生产中骨料存在的问题。在最大密实度理论及WF-CF双因子理论的基础上,Con DLab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智能方法对骨料级配进行优化、对预拌混凝土性能进行预测分析。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研究表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质量管理系统——Con DLab是配合比设计、骨料优化及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功能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泡沫混凝土具有特殊的组分及配合比设计思路、本文分析了其配合比设计理论及原则;介绍了国内外泡沫混凝土现有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基础及有外掺组分的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比较了优点及不足;总结了不同针对性的配比优化方式及现有配比研究成果;对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清水混凝土以其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对清水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技术方面,而工程应用中清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使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没有建立起针对清水混凝土的专用配合比设计方法。为此,以轨道交通清水混凝土工程为依托,开展了清水混凝土专用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清水混凝土专用配合比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表观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清水混凝土专用配合比设计方法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工程设计及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预拌混凝土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是在满足混凝土耐久性、强度等设计要求的同时,实现混凝土成本的最小化.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规划求解可实现准确、快捷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本文主要介绍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实现多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C50级耐久性混凝土数学模型研究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京平 《建筑技术》2007,38(5):351-353
采用四因子(1/2实施方案)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设计,对影响耐久性混凝土性能最主要的因素:水灰比、水泥用量、减水剂性能,安排配合比试验。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明确了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建立综合措施优化数学模型,筛选出最优混凝土配合比方案。以最优配合比指导南昌生米大桥主梁C50级混凝土施工,实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规定的符合D类耐久性指标要求,确保了混凝土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tlab语言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以经济成本为目标建立非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探讨用Matlab语言实现该模型 ,通过序列二次规划的程序求解。同时简要介绍Matlab优化工具箱的特点和其函数功能。通过编程 ,对两个实例的优化过程表明 :Matlab工具的应用使得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简捷方便 ,并能提高经济效益 ,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