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滞洪沉沙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期行洪通道,具有滞洪、沉沙功能,又是180多万滩区人民居住场所。如何解决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自然行滞洪、沉沙功能的发挥这一对矛盾,是治黄工作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滩区运用模式下宽滩区洪水淹没范围、滞洪量和沉沙量,分析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对滩区滞洪沉沙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宽滩区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洪水条件下无防护堤模式淹没范围均大于防护堤模式;中常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滞洪量和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大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总滞洪量稍小于防护堤模式、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两种洪水条件防护堤模式高村以下窄河段滩区漫滩状况均较无防护堤模式严重。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场查勘调研和实测资料,对范县陆集滩引洪淤临淤滩及96·8洪水、2002年漫滩洪水时台前县清河滩、濮阳县习城滩的水沙演进及滩槽冲淤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计划、有节制放淤的效果要比无节制、自然漫滩的好,高含沙量的淤滩效果比低含沙量的好,进水口门位置偏上比偏下的好;从放淤改良土壤的影响方面来讲,口门处土质易沙化,洪水过后仍需要进行土地改良;需要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控洪水及含沙量,有计划地进行滩区放淤,形成对防洪输沙均有利的高滩深槽,通过预设进出口门工程设施和人工导流,有计划地进行淤滩沉沙,逐步消除二级悬河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通道,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何合理运用宽滩区是长期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本文在水沙统筹、空间统筹和时间统筹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功能与减灾效应二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Pareto最优解的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功能与减灾效应二维评价模型,利用1958、1982、1992和1996年4场洪水实测资料,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应用上述模型对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方式的12组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洪水量级对减灾效应影响显著;相同洪水条件下设防护堤并控制闸门运用(有闸)或分区运用(5滩、10滩)方案能在滞洪沉沙功能和减灾效应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可作为未来滩区优化运用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和180余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滩区治理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一体化治理、分区治理两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认为实行分区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保证防洪安全、支持滩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滩区的行洪和沉沙作用未来究竟有多大,是滩区治理战略方向确定的关键依据。利用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实测洪水泥沙变化、滩区不同时期行洪和泥沙淤积变化。结果表明:受洪水量级大幅减小、河道整治工程相对完善以及滩区生产堤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1986年以来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与历史时期相比已显著减弱。采用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下游河道"现状格局"和"彻底废除生产堤"两个方案滩区的沉沙作用,结果表明:在潼关年均来沙3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基本不发挥沉沙作用;来沙6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发挥一定的沉沙作用;从滩区泥沙淤积比例这个关键指标看,"废除生产堤"方案仅比"现状格局"方案高2%。提出了重新对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进行战略定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洪水漫滩频繁、横比降大、串沟纵横、河势多变及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因而其灌溉模式与一般平原灌区不同。随着滩区的逐步治理,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滩区特点而又经济合理的灌溉模式,主要有建闸引水,自流灌溉;建闸引水,小机群提灌;固定扬水,自流灌溉;简易活动泵站、泵船提水灌溉;机井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及井渠结合灌溉等七种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灌溉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滩区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实施滩区受灾国家补偿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基本情况的分析,从黄河洪水漫滩形势、水沙条件、下游河道复杂形态、安全避水设施建设滞后、科学实施洪水调度、滩区政策过时、人水长久共处、保障治黄方略实施等方面,论述了下游滩区受灾实施国家补偿的必要性.认为滩区受灾补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彰显社会公正、风险公平,体现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国力增强和高新技术为实施黄河滩区受灾补偿提供了财力和技术支持,还可借鉴淮河滞洪区灾后补偿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9.
黄河下游滩区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概述了黄河下游滩区的形成原因、受灾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情况,分析了滩区存在的洪水侵袭、政策不适宜、二级悬河、洪水威胁、人水共处、人水争地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重新考虑和研究新的滩区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李勇 《人民黄河》2019,(3):21-25
随着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完善和水库调控能力的增强,下游漫滩大洪水发生概率大大减小,滩区原本的"滞洪沉沙"功能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水沙和边界条件下,是否采取新的"防护堤方案"引起了各方关注。从黄河下游近60 a水沙、边界条件和冲淤分布变化角度入手,分析防护堤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年均来沙3亿t情景下,防护堤方案对河道冲淤及防洪的影响都相对较小,防护堤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年均来沙6亿t和8亿t情景下,为确保下游河道防洪安全,防护堤方案应慎重实施。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的定量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洪灾风险表述方式的基础上,明确了洪灾风险的概念为不同强度洪水发生的几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洪灾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洪灾损失分布和基于历史灾情数据两种计算方法,以黄河下游滩区为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了洪灾风险,结果表明:滩区洪灾风险值为36.63亿元,受灾率为27.31%,该结果与当前黄河下游滩区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2.
李奔  李涛  翟戌亮 《人民黄河》2012,34(11):18-20
围绕分类财产损失计算,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洪灾损失评估及预测流程,对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分别进行计算,在计算后者时使用了间接损失经验系数法。对原阳滩区的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评估结果较为贴合实际,验证效果良好,可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郝金之 《人民黄河》2007,29(2):17-18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滩区社会经济、灾害损失等情况的调查及滩区作用的分析,认为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①要按照防洪需要划分河道行洪区和滞洪区;②滩区内的安全建设要统一规划;③应有计划地分批分期破除生产堤。  相似文献   

14.
对黄河下游滩区的洪水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滩区近期漫滩几率为3~5年一遇;②滩区安全建设实施后能够解决20年一遇以下洪水的人口淹没和部分财产损失问题;③补偿政策的实施能使滩区群众承担的洪水风险得到分担与补偿,初步解决与黄河下游防洪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滩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对其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滩区在防洪中具有行洪、滞洪和沉沙三个主要功能,在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时,必须为全局利益做出牺牲,因此滩区开发利用与保证防洪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矛盾。此外,滩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改革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应以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契机,改变滩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变农户个体经营为规模经营,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大幅度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让多数滩区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并向城镇转移,努力实现滩区开发利用和防洪安全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左平  杨建设  张锁成 《人民黄河》2007,29(11):21-22
依据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下游滩区实际情况,提出黄河下游滩区淹没补偿范围主要包括耕地和房屋两方面。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典型调查,计算出了耕地淹没损失率为99.03%、房屋淹没损失率为47.77%以及耕地单位面积平均水灾综合损失值,提出了淹没损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滩区居民分担的比例;估算的4000~15000 m3/s流量下的淹没损失为6.22亿~19.04亿元。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6,(1):31-33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11场典型漫滩洪水的资料,探讨了发生漫滩洪水时滩槽水沙的交换模式及淤滩刷槽的机理。结果表明:1花园口—利津河段滩地淤积量随着花园口站来沙量的增大而增大,滩地淤积量越大,相应河段主河槽的冲刷量越大;211场典型漫滩洪水过程中,除1953年第二次大洪水槽滩均发生淤积,1988年、1996年主河槽冲刷量占滩地淤积量的比例较低外,花园口—利津河段主河槽冲刷量基本上为滩地淤积量的65%~99%;3漫滩洪水全断面冲淤量随含沙量的变化趋势与不漫滩洪水主槽冲淤量随含沙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