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巷道在频繁爆破开采活动影响下,岩体的微裂隙渐渐出现、扩展与贯通,直至发生失稳 破坏的事故常 常发生。运用 FLAC3D软件模拟计算爆破开采活动对邻近巷道的影响,再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 三维重构并分析,最 后同现场振速实测值展开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基于三维重构技术得到的三维图像能够很好地 对岩体的应力、位 移等方面进行直观展示,有着较好的实用价值;爆破对于邻近巷道的稳定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 影响,既有巷道围岩 的应力、位移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迎爆侧直墙部位围岩所受影响最大;现场实测 与数值计算分别所得 的 2 条振动曲线具有良好的吻合度,说明本次数值计算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现场实际情况, 得到的结论也有着较 高的可信度。在爆破频繁区域,需加强邻近巷道迎爆侧直墙部位的监测,并对危险区域及时进 行素喷混凝土等有 效支护手段,防止围岩失稳破坏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深部巷道围岩在频繁爆破扰动作用下微裂隙不断产生、扩展与贯通,形成宏观破裂,岩体失稳灾害日益突出。本文采用FLAC3D软件,考虑不同侧压力系数,开展高应力爆破扰动条件下巷道围岩损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应力环境明显影响巷道围岩的损伤特征。初始应力条件决定巷道围岩的破坏区域和破坏形态分布,爆破扰动会加剧巷道围岩的损伤,加快破坏速度。与初始应力状态相比,爆破扰动造成巷道围岩松弛区变厚、应力集中程度和影响范围增大,同时改变围岩中位移的分布特征和范围,并增大围岩的最大位移量。巷道围岩所受双向载荷差值越大,爆破扰动作用后塑性区的深度就越深,破坏增量也越大,巷道围岩塑性区的范围远大于松弛区。支护工程应控制松弛区围岩,避免其发生垮落。研究为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千家坪钒矿由于邻近巷道爆破作业,时常造成既有巷道面向爆源侧片帮。为防止此类灾害扩大,结合矿山生产实际,以实测震动数据为依据,通过FLAC3D软件分析邻近巷道爆破作业对既有巷道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爆破震动使既有巷道两帮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明显的位移,且面向爆源侧变化尤为明显;爆破震动使应力极值及集中区域均发生变化,且面向爆源侧变化最为显著;爆破震动对巷道面向爆源侧边墙中上部稳定性影响最大,同一侧拱顶及墙脚受到的影响较小;背向爆源侧则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彪 《煤》2022,(3):32-35
针对开采大倾角煤层时,矩形回采巷道出现围岩变形不对称的问题,在3308工作面轨道巷开挖前,设计矩形和直墙微拱形巷道断面,采用FLAC3D对巷道应力分布特征、巷道围岩移进量及塑性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力方面,直墙微拱形断面帮部和顶部破坏减少,承载能力较强。位移方面,直墙微拱形断面巷道围岩移进量总体比矩形小。综合可得,直墙微拱形巷道断面为最合适断面,最后针对直墙微拱形巷道提出对应支护建议,对类似巷道断面选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控深井泥岩巷道围岩失稳难题,以皖北矿区祁东煤矿具体地质及开采支护条件为背景,建立巷道围岩塑性区和位移的解析表达式,分析围岩力学参数及支护阻力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发现塑性区半径、表面位移与围岩内聚力(支护阻力)负相关,据此提出了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安全经济的锚网喷索+阶梯压力注浆联合支护技术,并通过现场实测对支护技术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锚网喷索+阶梯压力注浆联合支护后,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较单一的架棚支护降低80.87%、87.69%,巷道围岩完整性增强,稳定性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对破碎围岩巷道变形量大、围岩整体性差和支护困难等问题,以昌兴煤矿1460运输石门为试验地点,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考察,研究原支护技术下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特征及机制,拟采用联合支护技术并对比分析围岩变形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围岩强度低、支护方式单一、受开采动压影响和围岩中含软弱夹层,造成围岩松散破碎,稳定性差,顶板最大破坏深度达到4.80 m;提出了“锚网喷+U型棚拱形支架+注浆”联合支护技术,采用预应力锚索、高刚度U型钢棚、浅孔注浆及深孔锚注等支护方式强化围岩特性,形成多层复合加固拱承载结构,实现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耦合作用;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修复后围岩塑性屈服区最大深度由5.56 m减小到1.07 m,降低了80.76%,围岩塑性区大幅度减小,围岩应力总体趋于均匀分布;现场试验表明,修复后顶底板位移量仅113 mm,两帮位移量78 mm,说明该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失稳,维持巷道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7.
《煤矿安全》2016,(3):79-82
通过对梁家煤矿煤4巷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FLAC3D数值模拟,揭示煤4巷道在开挖后,采用锚网索喷联合支护体系的支护方案,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引起的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震荷载对于煤4巷道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影响比较大,相比之下对围岩位移场影响更大,尤其是对底板的影响;提出了把现有支护方案中的喷射普通混凝土,改为喷射橡胶颗粒混凝土,并在底板加入反底拱的支护方案。采用新的支护方案,地震荷载对巷道变形的影响得到了有力控制。  相似文献   

8.
麻栋  石广斌  李冰  张雯 《金属矿山》2019,48(11):27-34
针对新建巷道与既有巷道间距较小,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会影响既有巷道初期喷混凝土结构安全与稳定的问题,以某矿山工程为背景,建立了空间交叉巷道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分析新建通风巷道爆破开挖对既有运输巷道的影响。讨论不同间距、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新建通风巷道爆破开挖对既有运输巷道喷混凝土产生的动力效应,并结合相关工程规范,优化爆破安全间距,将优化后的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下部新建通风巷道爆破开挖对上部运输巷道底板及拱脚影响最大,应重点监控;巷道竖向间距小于1.5D,喷混凝土结构振速随着间距增大变化较大,反之,变化不明显,且最优爆破间距应不小于2.5D。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和类似小净距巷道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麻栋  石广斌  李冰  张雯 《金属矿山》2020,48(11):27-34
针对新建巷道与既有巷道间距较小,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会影响既有巷道初期喷混凝土结构安全与稳定的问题,以某矿山工程为背景,建立了空间交叉巷道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分析新建通风巷道爆破开挖对既有运输巷道的影响。讨论不同间距、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新建通风巷道爆破开挖对既有运输巷道喷混凝土产生的动力效应,并结合相关工程规范,优化爆破安全间距,将优化后的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下部新建通风巷道爆破开挖对上部运输巷道底板及拱脚影响最大,应重点监控;巷道竖向间距小于1.5D,喷混凝土结构振速随着间距增大变化较大,反之,变化不明显,且最优爆破间距应不小于2.5D。研究成果可为现场和类似小净距巷道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常被忽略的爆炸荷载对邻近巷道背爆侧围岩缺陷的扰动问题,采用爆炸加载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试验系统,探究了爆炸荷载作用下邻近巷道背爆侧不同倾角裂纹缺陷的扩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爆炸荷载作用下,直墙拱形巷道背爆侧倾角θ=30o(逆时针方向为正)的预制裂纹最终扩展位移最大,之后随着倾角增大或者减小,裂纹扩展位移均逐渐减小;弧形断面对应力波的削弱作用小于矩形断面,这导致斜向上预制裂纹扩展位移为关于水平方向对称的斜向下裂纹的2~3倍;能量释放率对裂纹的扩展具有驱动效应,且其随时间基本呈现先振荡增加达到峰值,然后振荡减小为零的规律,但这种振荡幅度随裂纹最终扩展位移的减小而变小。上述的研究为邻近巷道背爆侧经济安全合理的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建国 《中州煤炭》2019,(1):130-134
为了对沿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静压作用下和动压作用下围岩失稳机理,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根据工作面和巷道的力学参数,建立模型,研究了上区段巷道围岩稳定性变化情况、沿空巷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回采位置处,下区段巷道围岩主应力、位移变化、塑性区分布情况。研究得出,围岩的位移和主应力变化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表明在邻近工作面的采动影响下,沿空动压巷道不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能够满足工作面回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受到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影响的巷道会产生非均匀变形,甚至发现顶板事故,采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是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针对长岭一号煤矿152106工作面轨道巷受到采动影响变形严重的问题,采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采动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塑性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呈非均匀特征,工作面前方巷道围岩变形量小于工作面后方,巷道煤柱侧变形量大于煤壁侧,顶板出现离层并且靠近煤柱侧底鼓量更大,局部可达400mm|工作面前方最大主应力、主应力比值、塑性区范围均小于工作面后方,塑性区呈椭圆形分布,巷道围岩位移量与塑性区范围具有一致性。据此提出了补强支护方案,即顶板补打锚索、煤柱对穿锚索及打设单体液压支柱,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轨道巷煤柱帮变形减少了65%,巷道底鼓量260mm,工程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殷富胜 《中州煤炭》2022,(4):258-262
针对3695回风巷受上工作面采动动压影响下巷道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基于3695回风巷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大倾角动压巷道在采动前后围岩的应力环境及塑性区范围.结果显示,受采动影响后,巷道顶板及左帮围岩垂直应力明显增大,巷道塑性区进一步范围扩大,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根据原有支护系统问题,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煤矿动压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对矿井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为有效控制采动压力影响下的巷道失稳变形,以德通煤矿2201工作面动压巷道为工程背景,对动压巷道破坏现象及围岩应力演化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采动压周期性叠加使巷道围岩垂直应力集中并呈双峰拱形非对称分布,巷道变形呈抛物线形,应力集中和位移最大区域巷道易失稳.因此,提出以...  相似文献   

15.
弱胶结软岩地层相邻大断面巷道合理间距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相邻巷道开挖扰动和爆破振动对已有巷道影响的理论分析, 推导了相邻大断面巷道合理间距的确定公式。以麦垛山马头门硐室与主变电所巷道间距设计为依托, 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变间距多个模型的开挖扰动影响, 以确定其巷道间距。研究结果表明, 麦垛山马头门硐室与主变电所巷道间距的理论计算值应不低于36.6 m;数值分析发现当巷道间距为40 m时, 马头门硐室与主变电所巷道中间围岩的应力场已接近原岩应力, 巷道围岩位移场与塑性区基本趋于对称稳定, 马头门硐室支护荷载与未受影响前基本一致。利用上述研究成果, 综合现场施工状况, 最终确定其间距为40 m。工程施工后硐室与巷道稳定, 验证了在软岩地层中该巷道间距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下层煤回采巷道将受到上煤层采空区遗留煤柱、本煤层相邻工作面动压的影响,针对孙家沟煤矿特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13311回风巷严重的冒顶、两帮内挤和底臌等变形破坏现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回采巷道失稳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3311回风巷变形失稳主要影响因素为迎邻近工作面回采动压掘进、巷道布置方式和巷道支护参数不合理。与上层煤回采巷道垂直布置、巷道支护强度低且迎采动掘进时,下层煤回采巷道容易失稳。为改善13313回风巷围岩稳定性,有效控制巷道变形,根据试验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及受力特征,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首先改进巷道布置方式,将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在采空区下,且应距离上煤层采空区遗留煤柱不小于20 m;其次增大护巷煤柱宽度,把区段护巷煤柱宽度增加到20 m以上,减少迎采动掘进动压的影响;最后,采用高预应力全锚索加强支护,提高锚杆锚固段的整体性及其承载能力。据此,在13313回风巷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进行了巷道矿压观测,结果表明:经受相邻13311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后,区段煤柱整体完整,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锚索受力达到了250~300 kN,约为其破断力的50%,锚索受力增长平稳,较好地控制了巷道离层和围岩变形;13313回风巷顶底板移近量为400 mm左右,两帮移近量为300 mm左右,巷道围岩变形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巷道的整体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但是,采用该种巷道布置方式,下层13号煤层13313工作面回采时,因工作面上方11号煤层区段煤柱集中应力的影响,对其顶板和煤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断面形状优化设计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取矩形、梯形、直墙拱形、马蹄形、椭圆形和圆形等共6种不同断面形状的巷道进行优化研究,基于FLAC3D模拟研究了这6种典型巷道开挖后的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侧压力系数对它们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巷道断面形状对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围岩塑性区分布影响较大;根据侧压力系数的大小及主应力方向,圆形、椭圆形为深部高应力巷道最优断面形状,选择圆形、椭圆形巷道可改善巷道围岩应力状态,降低围岩变形量,减少围岩塑性区损伤破坏范围,有利于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8.
倾斜产状软弱夹层贯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倾斜产状软弱夹层从不同部位贯穿巷道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数值仿真软件Flac3D分析相同条件下无软弱夹层、软弱夹层贯穿巷道顶部、中部、底部四种模型中软弱夹层对巷道围岩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塑性区的影响。数值结果对比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导致巷道围岩整体位移场、应力场分布不均匀,塑性区范围增加,存在软弱夹层的部位容易发生大变形,相对来说软弱夹层贯穿巷道顶部时巷道的顶板稳定性最差。针对现场的巷道变形观测也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若巷道中有软弱夹层贯穿时,应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控制软弱夹层引起的位移、应力集中以及塑性区的增加,对今后相应条件下的支护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恒源煤矿487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基于该矿工程实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手段综合确定487工作面回风巷最优护巷煤柱宽度为5m;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487工作面回采后沿空掘巷超前段顶板、实体煤以及煤柱内围岩应力分布、围岩变形与塑形区演化特征,针对性提出了高强锚杆索组合非对称支护技术,并分析了巷道支护应力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