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载体改性对纳米加氢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不同的助剂对纳米加氢催化剂的载体进行改性,以甲苯加氢反应为探针,对改性后的纳米加氢催化剂进行了性能测试。运用XRD、SEM方法对改性的纳米加氢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载体改性对纳米加氢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改性细化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粒子,提高了活性组分粒子的分散度,有利于提高纳米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助剂中TiO2改性的催化剂活性较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2.
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过程反应放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中国石化催化剂抚顺分公司加氢催化剂A、B、C器外预硫化反应过程的放热情况,考察了载体、金属组分、焙烧以及反应气氛对加氢催化剂硫化反应放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催化剂在硫化反应过程中的剧烈放热现象与加氢催化剂上尚未分解的硝酸镍有关,而与载体、金属组分及反应气氛无本质的关系。在N_2气氛下,加氢催化剂在硫化反应过程中的剧烈放热现象得到大幅度延缓和减弱,表明在N_2气氛下进行操作有利于对硫化反应温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煤焦油通过悬浮床加氢中试装置,进行加氢中试研究.重点考察反应温度、空速和催化剂加入量对煤焦油重质组分转化率、沥青质转化率、液体收率及气体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加入量对于煤焦油加氢转化影响较大,空速影响较小;催化剂的加入不仅可以促进煤焦油中重组分的转化,而且对产物分布和产品质量起到促进和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4反应段固定床连续加氢处理装置研究了镍在渣油加氢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分析了混合渣油原料油及各步加氢处理油中镍的含量,并将各油样分离成八组分,对各组分中的元素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原料油、各加氢处理油及分离组分中镍的分布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原料油中的镍主要集中在胶质和沥青质组分中,在保护剂段沥青质组分被大量脱除,并促使重组分中部分镍的存在形式发生一定的转化,减轻了后续床层催化剂的负荷,镍主要在加氢保护剂段和加氢脱金属段被脱除,有利于延长下游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经连续加氢处理后,镍含量明显降低,由25.4μg/g儋降低到5.3μg/g,镍的累积脱除率达到79.1%。  相似文献   

5.
针对工业上辛醇合成过程,两步法加氢工艺中的第二步液相加氢反应工艺,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的Ni/SiO2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在小型加压评价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含量、助剂镁的加入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500 h运转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Ni/SiO2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的质量分数在55.0%左右时,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最佳;在催化剂中加入少量的助剂镁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加入镁的质量分数在4.5%~5.5%左右为最佳.此液相加氢催化剂用于两步法加氢的辛醇合成过程中的液相加氢反应时,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同催化剂级配方式,在相同工艺条件下进行加氢试验,考察了两类典型固定床渣油加氢原料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渣油加氢过程中较易发生加氢脱硫反应,而相对较难发生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不同类型渣油原料的加氢反应特性不同,与硫含量较高、氮含量较低的原料相比,硫含量较低、氮含量较高的原料较难发生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两种典型原料的反应特性差异主要与其杂原子含量、组分组成和分子结构有关。通过对加工两类典型渣油原料的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的工业运转情况的比较分析,也表明硫含量较低、氮含量较高的原料较难发生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将裂解C5馏分资源经选择性加氢、醚化,合成了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为满足醚化催化剂的要求,进行了蒸汽裂解C5双烯烃选择性加氢工艺研究,对裂解C5双烯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进行了评价,考察了反应压力、空速、反应温度、氢烯摩尔比对双烯烃选择性加氢的影响,得出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压力0.5~1.5 MPa,温度45~80℃,空速10~2.0 h-1 ,氢烯摩尔比大于1.1。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同催化剂级配方式,在相同工艺条件下进行加氢试验,考察了两类典型的固定床渣油加氢原料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渣油加氢过程中较易发生加氢脱硫反应,而相对较难发生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不同类型渣油原料的加氢反应特性不同,与硫含量较高、氮含量较低的原料相比,硫含量较低、氮含量较高的原料较难发生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两种典型原料的反应特性差异主要与其杂原子含量、组分组成和分子结构有关。通过对加工两类典型渣油原料的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的工业运转情况的比较分析,也表明硫含量较低、氮含量较高的原料较难发生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残炭前身物加氢转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反应时间对加氢残渣油四组分含量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特轻质原油减压渣油(ALVR)为原料,采用高压釜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下加氢反应后残渣油的四组分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加氢渣油相比,加氢残渣油中的饱和分含量大幅度增加,而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均降低,四组分的H/C原子比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降低,芳碳分率升高。加氢残渣油的四组分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均呈规律性变化。随着加氢反应时间的增加,四组分的H/C原子比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降低,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芳碳分率增加,胶质和沥青质的总环数和芳环数均降低。渣油加氢反应过程中,其四组分均发生了明显的氢解和脱烷基反应,胶质和沥青质结构单元间的各种桥键可发生明显的断裂,导致其结构单元数减少。不同来源和属性的渣油加氢反应后各组分的结构变化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0.
立足柴油组分的分子结构,通过分析各类柴油原料和其加氢产品的组成关系,研究柴油组分加氢精制过程中的芳烃饱和反应规律,以及不同加氢深度对催化裂化柴油(简称LCO)回炼时裂化转化结果的影响,从经济性角度探讨LCO的不同加工路线。结果表明:LCO加氢精制生产国Ⅵ标准柴油的过程中,芳烃加氢饱和反应的耗氢量占反应总耗氢量的50%左右;LCO因其密度大、多环芳烃含量高,作为国Ⅵ车用柴油调合组分时需要深度加氢饱和芳烃,因而耗氢成本巨大,经济性极差;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组合(LTAG)工艺,LCO的加氢反应深度降低,耗氢成本大幅降低;可利用加氢转化制汽油、加氢转化制芳烃、加氢裂化混合掺炼、渣油加氢和催化裂化组合回炼等技术,实现富含芳烃的LCO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筛选出适合制备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关键组分的减压渣油,并以此为原料,考察了蒸馏深拔、深度氧化及溶剂脱沥青工艺制备的硬质道路沥青关键组分的性能。所制备的关键组分能够大幅提升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且通用性好;将关键组分与基质沥青按适合比例调合可以稳定生产高温性能好的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其混合料耐高温性能好。同时,为便于硬质沥青关键组分的使用,还开发了关键组分的造粒成型技术,提出其适于成型造粒的黏度范围为0.6~6 Pa?S。采用关键组分生产的硬质道路沥青用于高速公路实体工程,经过2年以上的气候和通车考验,沥青路面无车辙、无开裂,保持优良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2.
《齐鲁石油化工》2017,(4):324-327
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S Zorb装置中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吸附剂进行定性和主要组分的定量分析,可为查找生产装置波动原因及调整运行工艺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单体为原料,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PPS/SHS/AIBA)复合引发剂引发下,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分别制备出聚丙烯酰胺(PAM)、聚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AMPS)和聚(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P(AM/AMPS))。通过改变两均聚物的质量配比得到系列不同比例的共混物,分别进行红外光谱分析。选取1045cm-1和1650cm-1两红外特征吸收峰,以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为理论依据,推导出两吸光度(峰高)的比值与共混物中AMPS摩尔分数的倒数呈现一级线性关系,经线性回归建立标准曲线y=-0.051 36+0.056 01x,相关系数为0.997 4。该法可简便、快速地分析AM、AMPS共聚物的组成含量。不同反应时间时的共聚物组成分析表明单体共聚转化率在5.5h时即达90%以上,且反应温度较低时AM单体易发生均聚合反应,在较高反应温度时则以AM与AMPS的无规共聚合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4.
《精细石油化工》2017,(6):59-61
选择两种活性稀释剂烷基缩水甘油醚(AGE)和苄基缩水甘油醚(692)对双酚F型双组分环氧树脂进行改性。两种活性稀释剂的添加都能够有效降低双组分环氧树脂的初始黏度,并且黏度变化变得缓慢,大幅度提升体系的适用期;都使得双组分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下降,加入AGE力学性能降低得更为明显;都使得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加入692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受影响的程度更低。对于较高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元器件的灌封,环氧树脂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丁醇与常规汽油组分以不同比例调合后油品的辛烷值、馏程、蒸气压调合特性,通过金属试片和橡胶试片在不同丁醇含量汽油中的浸泡试验,对丁醇汽油的金属腐蚀性和材料相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丁醇在调合特性方面与汽油组分的匹配性良好;丁醇汽油对除铸铁外的金属件腐蚀性很小,可用于不含铸铁的燃油进气系统中;氟橡胶、氯丁胶、丁腈胶等橡胶试件性能受丁醇汽油的影响较小,更适宜作为燃用丁醇汽油的发动机橡胶零部件或丁醇汽油储运、加油设施中的橡胶件;丁醇作为车用汽油调合组分具有可行性,调合丁醇的质量分数在10%~16%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化学驱互溶驱替组分输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化学驱互溶驱替组分输运数学模型,将模型中所需的物化参数描述为驱油剂浓度相关的函数。定义了“有效驱替带长度”参数,来量化和分析吸附、扩散弥散、段塞尺寸和驱替速度等多因素对组分输运过程与结果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大庆油田ASP复合驱常用驻油剂(表面活性剂ORS-41和碱NaOH)在孔隙输运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复合驱工程工艺方案设计和动态监侧提供指导,而且可用于代替部分实验室流动实验和辅助机理研究。研制的模拟软件的显著特点是对注化学剂段塞情况下的数学模型计算进行了十分巧妙的边界条件处理,用有限差分的预测—校正格式使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其可靠性可用相应的物理模拟(流动)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长焰煤、气煤、焦煤和无烟煤分别吸附CH4、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煤级煤吸附3种单组分气体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差异性,发现CO2/CH4和CH4/N2值随煤级和平衡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并非简单的2倍关系。之后评价了几种常用吸附模型模拟煤吸附不同气体的效果,所选模型包括Langmuir方程、BET方程、D—A方程和D—R方程,优选出了更适合于描述煤吸附气体行为的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n=1时的D—A方程更适合于描述煤吸附CH4行为,Frendulich方程和Henry方程则适合于描述低煤级煤吸附N2行为,而所选用的模型都不能合理解释无烟煤吸附CO2的等温线在高压时出现的上翘现象。研究成果在煤层气的资源评价、产能预测、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以及CO2在煤层中的封存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各组分对光安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经紫外光照前后的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分离为饱和烃、轻质芳烃、中质芳烃、重质芳烃和极性组分,分别采用薄层色谱、质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了各组分的烃组成、硫和氮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将从原料油中分离出的各组分反加到光安定性好的饱和烃中,试验验证了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中的重质芳烃和极性组分是光不安定组分,其中含有硫、氮的芳香杂环化合物光安定性差。  相似文献   

19.
储层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河油田冷东-雷家地区沙河街组砾质扇三角洲储层的特点,在对储层进行宏观作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求取了反映储层特征的13项参数,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各类储层的分布规律性强,为下一步编制开发方案,合理划分开发层系奠定了可靠的地质基础.进一步证明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砾岩储层评价中的实用价值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有顶板开孔沉箱上构件所受规则波波浪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水槽实验研究规则波正向作用下有顶板开孔沉箱各个部分构件(前开孔板、后实体板、底板及顶板)的压力分布。分析了前开孔板静水位、中部以及底脚内外压差的变化规律,给出主要影响因素与压差的拟合关系式;分析了后实体墙静水位、中部以及底脚的压强分布规律并给出简化计算式;分析了底板压差及顶板压强的分布。以总水平力的分布为准,对前板压差、后板压强以及底板压差与总水平力之间的相位差进行考察,得到前板压差、底板压差比总水平力先达到峰值,后板压强比总水平力滞后达到峰值,并分析相位差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