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G、3G、LTE、Wi-Fi等在内的多种网络将在一定时间内共存发展,而多网融合将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重点。多网融合从部署上将呈现异网建设、基于覆盖的共存、多网协同融合等阶段。通过在核心网、接入网和终端3个层面发展多网融合技术,将为无线网络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基于Wi-Fi的室外无线网状网因具有高带宽、低价格、可扩展、易维护等优势.近年来在热点覆盖、无线城市等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其低成本优势也使室外无线网状网成为农村无线宽带覆盖的最有竞争力技术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成功地建设了一个覆盖130多个用户的无线网状网.本文讲述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以及关于建设宽带Wi-Fi乡村的技术和商业问题的探讨.由于用户需求的刚性,作者认为在农村发展宽带无线网络比无线城市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新型宽带无线网络技术——无线网状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伟  肖明波  姚彦 《电信科学》2006,22(6):48-52
无线网状网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型宽带无线网络技术.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无线网状网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针对无线网状网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影响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等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对小型、微型移动设备的支持,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主要讨论了为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设计的一个自适应的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使用了一个区域和核心路由节点相结合的多层结构的方法来增加无线移动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可扩充性和可靠性,并降低网络的能耗,这样就可以适应无线移动网络的高度动态性和移动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对小型、微型移动设备的支持,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主要讨论了为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设计的一个自适应的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使用了一个区域和核心路由节点相结合的多层结构的方法来增加无线移动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可扩充性和可靠性,并降低网络的能耗,这样就可以适应无线移动网络的高度动态性和移动性.  相似文献   

6.
无线Mesh技术和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线网状网(WMN)是近年被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新型网络技术,支持宽带高速多媒体业务服务。文章就无线Mesh网络技术和应用进行讨论,综述无线Mesh网络的发展由来、基本技术、典型应用和现在的发展。随着未来无线分布技术和无线分布网络的发展,无线Mesh技术和网络将会成为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技术和网络结构,渗透到各种无线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信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而无线网状网作为一种动态的自配置网络,它既具有无线网络的特征,同时也具备多跳、自组织和配置灵活等特征,虽然无线网络状网有着这些优势,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其缺乏明确的网络边界防线,所以说无线网状网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地保障无线网状网的通信安全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并介绍了相应的无线网状网通信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8.
程定国  曾浩洋 《电讯技术》2023,63(3):441-447
对无线网络流量的分析和准确预测是无线网络管理与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网络规划、网络监控、流量趋势分析、网络优化以及入侵检测和异常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目前典型的无线网络流量分析的模型与常用流量分析方法,综述了传统无线通信网络(如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中的流量分析技术,指出了流量分析技术应用于无线自组网系统的可能性与面临的几点挑战,以及无线自组网系统与流量分析技术结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中首先介绍现存的无线网络技术,计论适用佼园网环境的无线组网方法。然后给出校园内局域网间、校园网间及校园网与CERNET地区网络中心之间的无线互连实例。最后介绍移动计算网络的概念,指出今后校园网中移动计算网络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郭江  冯斌 《微纳电子技术》2007,44(7):480-482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对小型、微型移动设备的支持,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主要讨论了为无线移动传感器网络设计的一个自适应的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使用了一个区域和核心路由节点相结合的多层结构的方法来增加无线移动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可扩充性和可靠性,并降低网络的能耗,这样就可以适应无线移动网络的高度动态性和移动性。  相似文献   

11.
《数据通信》2005,(2):8-8
近日,美国网件公司(NETGEAR)发布了基于Airgo公司TrueMIMOTM技术的新款MIMOG无线产品:MIMOG无线路由器(WGM124)和网卡(WGM511)。NETGEAR MIM0G无线路由器提供高达108Mbps的速度,极大地改善802.11b和802、11g网络性能,与802.11b、802.11g无线网络完全兼容,适应流媒体等高级的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无线网络技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医疗行业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建设医院无线局域网,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文章提出了以无线控制器和AP为架构形式的无线局域网的解决方案,能克服传统无线网络漫游、无法统一管理等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安全防护的措施,从而为医院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无线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UWB-家庭无线智能网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评了IEEEB02.1la/b等几种家庭无线组网技术,简要介绍了超宽带(UWB)技术及IEEE802.15.3标准,结合UWB技术的特点介绍了一个高效家庭UWB无线网络的组网方案,述及了无线自组网方案的特点、网络结构、组网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校园无线网络.就是通过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Network.简称WLAN)技术.建立的无缝无线通讯网络.使园区的每个角落都处在无线网络中,形成全覆盖的园区网。  相似文献   

15.
邓天卓 《新潮电子》2005,(2):142-145
2003年初英特尔公司向全球推出了一项崭新的整合移动计算技术——迅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笔记本电脑产品的丰富.无线局域网络(以下简称无线网络.WLAN)逐渐被人们熟知和接受。顾名思义.无线网络就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资料传输.摒弃了传统网络网线的束缚。对于商务应用来说.“无线”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局域网时免除布线的烦恼.节省修改装潢的费用.便于维护升级。  相似文献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组基于IEEE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它支持3种主要的白组织无线网络类型,即星状网、集群树状网和网状网三种拓扑。  相似文献   

17.
感知共存的TD-SCDMA技术与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TD-SCDMA无线移动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感知共存的TD-SCDMA技术与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方案,方案通过应用层数据融合技术将TD-SCDMA无线通信网与无线传感网进行有效结合.最后文章给出了感知共存的TD-SCDMA技术与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无线网络优化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无线网络优化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并归纳出目前在多网共存的环境下。无线网络优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指出无线网络优化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基于客户感知来进行优化效果评估.建立集中化的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并结合闭环优化流程来开展优化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电信技术》2007,(2):43-43
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下一代Wireless—N网络连接.该技术可以升级英特尔迅驰双核移动计算技术的无线组件或其他基于英特尔的笔记本电脑,用户借助该技术能够更好地与无线网络相连。这款网络连接可为用户提供多至5倍的超高性能.将无线覆盖范围扩大两倍.同时与现有的基于802.11n草案标准的产品相比.能够额外多提供1h的笔记本电脑续航时间。  相似文献   

20.
无线网状网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网状网(WMNs)由网状路由器节点和客户机节点组成,其中的网状路由器节点组成了无线网状网的网络骨干,其移动性很小。他们一起为无线网状网和其他常规无线网络的客户机节点提供网络的无线接入。WMNs技术结合了中心式控制的蜂窝网与分布式控制的无线自组织网的优点,可有效克服这两种技术的缺陷并显著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已经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研究热点之一。WMNs可为无线个域网、局域网、校园网、城域网的一系列应用提供高速无线宽带接入服务。虽然目前WMNs技术发展很快,但其协议栈各层仍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首先简要介绍了无线网状网的结构与特点;随后重点分析了其主要的几个应用领域;最后探讨了WMNs各协议层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